「村裡能夠脫貧摘帽,感謝親人解放軍!」4月21日,第83集團軍某旅扶貧工作組來到洛陽市白鶴鎮學院村,看望鄉親們。剛到村口,學院村黨支部書記耿進均就熱情地迎了上來。
學院村新貌。謝桂洲 攝
學院村位於洛陽市孟津縣白鶴鎮西南部,土地貧瘠,自然環境艱苦,基礎設施落後,村民主要收入靠種地、養殖和外出打工,屬省級貧困村。
土雞養殖場。謝桂洲 攝
沿著村口走去,和煦的春光,映照在學院村的山坳里。還未到土雞養殖場,遠遠地,就聽到一陣陣「咯咯咯」的鳴叫聲。循著聲音,來到土雞養殖場。一群群土雞在草中林下追逐、覓食,有的雞還飛上林枝引吭高歌,不時還能在草叢中見到幾個剛下的雞蛋。
「我這目前養殖的土雞共1100餘只,產蛋季每月可產蛋800公斤,一年能凈賺三四萬呢!」在洛陽市孟津縣白鶴鎮學院村村民喬輝的養雞場,說起自家養雞場的收益,喬輝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我家能這麼快摘掉『窮帽子』,得真心感謝駐地部隊的精準幫扶!」
得到實惠的遠不止貧困戶喬輝一家。學院村黨支部書記耿進均算了一筆帳:開展代種養殖、增收到戶項目,已連續兩年為60戶貧困戶帶來每年500元分紅;籌建包裝袋加工廠,實現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約3萬元;5個大棚經濟蔬菜種植,每年為貧困戶分紅2.4萬元,實現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2萬元。「一項項產業,讓村民腰包慢慢鼓了起來,大家心裡美著呢。」
「要想真正脫貧,必須由『輸血』向『造血』轉變。」第83集團軍某旅政治工作部主任告訴筆者,幫扶學院村2年多來,他們先後投入近100萬元,通過軍地集智合力,扶持學院村發展養殖、加工、種植等3大產業的基礎上,突出黨建扶貧、技術扶貧,提升幫扶對象的持續「造血」能力,確保村民逐步走向長久的致富之路。
「家裡有沒有什麼困難?收入怎麼樣?」「身體有沒有什麼不舒服的?」……一路上,扶貧組一邊細緻了解貧困戶的實際情況,一邊將米麵油送到貧困戶手中。
因病致貧的張長順老人握住扶貧組工作人員的手久久不肯鬆開。回憶起前幾年的處境,張長順老人動情地說,「有了你們的關心扶持,我的日子越過越好了,我想再活十幾年,活他100歲!」
為學院村老人進行健康體檢。謝桂洲 攝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聊,一路議。兩年多來,學院村在第83集團軍某旅精準幫扶下,取得的可喜變化映照在村民笑容綻放的臉上,展現在乾淨整潔的村容里。
「扶貧故事多,充滿喜和樂,假如你到學院村來,收穫特別多……」當扶貧工作組駕車駛離學院村時,村裡傳出宛轉悠揚的歌聲。
來源:國防部網 作者:賈方文、張曉昆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