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欄目
由雲南省健康教育所支持製作
佝僂病是我國小兒四病防治之一,我們國家已將維生素D等的補充和疫苗接種納入初級衛生保健。冬春季是小兒佝僂病高發季節,今天我們請到了兒科專家李小珊談談佝僂病的相關問題。
名醫檔案
李小珊
雲南省中醫醫院 兒科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 兒科分會常委、世界中醫藥學會 兒科分會常委。擅長治療咳嗽、佝僂病、流感、鼻炎、肺炎、抑鬱焦慮等。
佝僂病於1822年由美國學者首次報道,缺乏日光照射引起的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發現至今已近300年,是每個孩子都可能會遇到甚至會患上的疾病,是家長、臨床醫生、兒保醫生、疾病管理、衛生政策都會遇到的問題。兒童最常見的是營養性佝僂病,今天我們和大家一起討論營養性佝僂病(簡稱:佝僂病)。
醫學上怎麼定義佝僂病?
李小珊:佝僂病是由於多種因素導致的鈣、磷代謝異常、骨化障礙而引起的以骨骼病變為主要特徵的全身慢性營養性疾病;重症佝僂病患兒可有消化和心肺功能障礙,並可影響行為發育和免疫功能。 發生於骨骼閉合前生長發育期的兒童叫佝僂病。若發生在骨骺與骺端融合、生長板消失,骨骺縱向生長停止的成年人叫骨骼骨軟化症或叫軟骨病。
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稱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顧名思義該病的主要病因是維生素D缺乏。2016年版營養性佝僂病的全球共識,已在過去的維生素D缺乏的基礎上,強調了鈣的攝入量過低,也是佝僂病的重要病因。
營養性疾病都和吃的有關,維生素D是從哪來的?
李小珊:維生素D的來源包括:
1、母體-胎兒的轉運 :胎兒通過胎盤從母體獲得,兩周。
2、食物中的維生素D:外源性來源。嬰幼兒的主要食物人乳、牛乳等乳製品,維生素D的含量極少。維生素D作為一種脂溶性維生素,若以素食為主,也易發生維生素D缺乏,相對來說,蛋黃肝泥維生素的含量較高,但僅從食物補給不能滿足嬰幼兒對維生素D的需求。
3、皮膚的光照合成:皮膚中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內源性維生素D3,是人體所需維生素D主要的來源!
維生素D它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什麼呢?
李小珊:維生素D它是通過促進人體鈣、磷的吸收和正常代謝。促進骨組織的礦(鈣)化。1、促進腸道鈣、磷吸收;2、促進腎小管對鈣、磷的重吸收;3、促進成骨細胞功能,使血中鈣、磷向骨質生長部位沉著,形成新骨;促進破骨細胞活動,使舊骨中骨鹽溶解,運到血中的鈣、磷增加,從而使細胞外液中鈣、磷濃度增高。
在生活中哪些具體原因會引起佝僂病?
1、皮膚合成維生素D不足
皮膚經陽光紫外線照射是人體合成維生素D的重要來源,地區緯度、季節、衣著及空氣污染等影響紫外線照射強度均可以影響維生素D的合成。因此,多雨多霧、冬季、衣著多、戶外活動少及工業區污染嚴重處常紫外線照射少,皮膚內維生素D合成不足。另外,膚色對於維生素D的合成也很重要皮膚含黑色素多,日光穿透不足,也影響維生素D的合成,
2、攝入不足
人乳和牛乳中維生素D含量較少,人乳中維生素D平均含量只有22單位/升(15 ~ 50IU/L),如果嬰兒純母乳喂養,奶量按750ml/d計算,那麼攝入的維生素D含量也只有11 ~ 38IU/d。因此,如不及時補充維生素D或者不及時添加蛋黃、肝泥等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或者以素食為主的兒童,易發生維生素D的缺乏。近年來嬰兒配方奶粉中維生素D的強化以及維生素D製劑的補充,對於降低佝僂病的發病率起著重要的作用。
3、孕期及哺乳期母體維生素D缺乏
母親由於攝入不足或者患營養不良、肝腎疾病出現的維生素D缺乏,使得嬰兒出生時貯備不足,同時乳汁中含量也會降低。
4、生長發育過快
生長發育速度過快的小兒,對維生素D的需求量大,易發生維生素D缺乏。
5、疾病的影響
患胃腸道疾病和肝膽疾病可影響維生素D的吸收,另外肝腎功能損害可使維生素D羥化障礙,導致主要發揮作用的1,25-(OH)2-D生成減少。
6、藥物影響
抗驚厥類藥物如苯妥英鈉、苯巴比妥等以及抗結核藥異煙肼可干擾維生素D的合成與代謝,導致維生素D缺乏;另外糖皮質激素可對抗維生素D的鈣調節作用。
家長如何儘早知道自己的孩子得了佝僂病?
李小珊:這就涉及佝僂病臨床表現了。根據病情的發展,臨床上可分為初期、激期、恢復期和後遺症期。初期和激期統稱活動期。
1、初期的主要表現是神經精神症狀,多汗、夜驚、易激惹;多汗與氣候無關。由於汗液刺激,經常摩擦枕部,形成枕禿。
2、激期:在神經症狀的基礎上,出現骨骼的變化,往往發生在生長速度較快的部位,因患兒年齡、維生素D缺乏的程度不同,骨骼變化亦不同。頭部3-6月的桌球顱樣,8個月後的方顱,前囟閉合延遲,出牙晚;胸部肋骨串珠,雞胸,漏斗胸,胸部的這些改變均會引起胸腔體積的減少,嚴重時壓迫心、肺組織,引起心、肺組織功能障礙;四肢和脊柱:手鐲或腳鐲多見於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骨質軟化和肌肉關節的鬆弛,使得嬰幼兒站立行走後,因負重而發生骨骼變形為「O」型和「X」型腿。
3、恢復期症狀消失,體徵減輕或消失。血生化改變:血鈣、磷逐漸恢復正常;鹼性磷酸酶約需1~2月降至正常水平;
4、後遺症期多見於3歲以後的兒童,遺留了不同程度的佝僂病的骨骼畸形,無臨床症狀。
到醫院要做那些檢查來配合診斷佝僂病?
佝僂病的診斷包括:
1、鹼性磷酸酶(ALP)可作為佝僂病的診斷和篩查指標,佝僂病時鹼性磷酸酶(ALP)升高。鹼性磷酸酶在佝僂病病程中增高出現較早,而恢復最晚。有利於檢查診斷。
2、25(OH)D是評估的最佳方法,佝僂病時25(OH)D下降。但要注意把握區分營養性佝僂病和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的骨骼改變常在維生素D缺乏後數月出現;圍生期維生素D不足的嬰兒佝僂病骨骼改變出現較早。
3、血鈣:正常小兒血鈣為2.2~2.7mmo1/L。初期由於機體處於鈣丟失代償期,所以初期的實驗室檢查血鈣會一過性的升高,而佝僂病激期是由於鈣物質已經失代償,所以實驗室結果是血鈣值降低。
4、X線檢查:X線改變以骨骼發育較快的長骨為明顯,尤以尺橈骨遠端及脛腓骨近端為明顯。
怎麼預防和治療佝僂病?
佝僂病的預防應從圍生期開始,以1歲內小兒為重點對象,並系統管理到3歲。
1、適當的日照。一般日照時間在上午9-10點和下午3-4點較為合適,不隔玻璃,可在屋檐及樹蔭下得到折射的紫外線。
2、維生素D的補充:孕婦應經常戶外活動,進食含鈣、磷的豐富食物。妊娠後期在秋冬季者,應補充維生素D 400-1000單位/每天。對於嬰幼兒,應提倡母乳喂養,戶外活動每天1-2小時。嬰幼兒出生後2周攝入維生素D 400單位/每天至2歲。
維生素D攝入量應包括食物、日光照射、維生素D製劑以及強化食品中的維生素D含量。如果嬰幼兒每天進食500ml以上的配方奶(提供200單位維生素D),加上適當的戶外活動,可不必另外補充維生素D。對於早產兒、低體重作以及雙胎多胎兒,生後即應補充維生素D 800-1000單位/每天,3個月後改為400單位/每天。
治療的目的在於控制活動期,防止畸形發生。
1、傳統治療 :維生素D劑型選擇、劑量大小、療程長短、給藥次數(單次或多次)、途徑(口服或肌內注射)等應根據患兒具體情況而定,強調個體化用藥。
2、2016年營養性佝僂病的全球共識推薦的治療方案:維生素D 2000單位/每天為最小治療劑量,同時補鈣,療程至少3個月;。維生素D和鈣聯合治療的效果高於單獨應用維生素D治療。大劑量肌肉注射60萬單位,3個月後改維持劑量。
3、其他治療:對已有嚴重骨骼畸形的後遺症患兒就加強體格鍛鍊,可採用主動或被動運動方法矯正。胸部畸形可作俯臥位抬頭展胸運動。下肢畸形可作肌肉按摩,增加肌張力,以糾正畸形。嚴重骨骼畸形可考慮外科手術矯治。
來源:雲廣主播梓雲
編輯:曹譯文 曹禹夢
責任編輯:管昕 屠虹怡
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END·
雲南新聞廣播
廣播直播 節目回聽盡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