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無XX,不XX」的句式,來套用胡歌所飾演的角色,大概可以說「無胡歌,不逍遙」;「無胡歌,不長蘇」;「無胡歌,不明台」。
這種形容無疑是至高的褒獎,讓觀眾暫時忘了他是胡歌,而只記得一眾角色。
如今提起胡歌,《琅琊榜》和《偽裝者》不可繞過。對胡歌來說,這是幸事。
因為他終於可以讓觀眾或粉絲,在聊起他時,第一時間會想起一個鮮活的角色,而不僅是一場悽慘的車禍。
車禍固然悲劇,對每個凡人皆如此。
而倘若仍用上面的句式,「無車禍,不胡歌」,那麼對演員而言,將會更悲劇。
車禍是災難,一時提起,任憑誰都會報以惋惜。
若是一世提起,在惋惜之餘,還會滲入可憐的情緒,可憐他除此之外,再無其它可言。
慶幸的是,胡歌不必再困於車禍,談起他時,我們可聊的還真不少呢。
01、
早年的胡歌,有幾分李逍遙的痞氣,率性又天真。
車禍以後,內心逐漸沉澱下來的他,兼具梅長蘇的「靜」和明台的「動」。
如果你看過《幸福的拾荒者》,便會恍然發現,他有顆歷經千錘百鍊的心。
他用細膩的文筆,記錄下一顆心被不斷打磨的過程。
風雨中,不懼傷痛。風雨後,笑看人生。
風雨賜予他的,是愈發敏銳的感受力,和把自己代入角色的表現力。
因而風雨之後,他便成了梅長蘇,成了明台。
寫作給人以自省,它是回憶的入口,亦是忘卻的出口。
寫作給人以力量,讓人沉入回憶,又淡出記憶。
彼時的車禍,將胡歌牽扯。靜下來時,往事又不自覺重現。
許是如此,他才會在字裡行間留下不經意的哀愁,和痛定思痛後的領悟。
如果提起胡歌,你不知道能聊什麼,不妨讀讀他寫下的文字,那裡將會有新的他。
02、
在前不久的FIRST青年電影展上,驚艷出場的胡歌,又上熱搜了。
這次是因為他的口才,十二分鐘無手卡即興開場秀。
擔任開場主持的胡歌,在場上侃侃而談,顧全各方,儒雅又不失幽默,幽默里又盡顯高情商。
儘管是第一個出場,受重視程度不言自明,但他一如往常淡定,輕鬆化解地位上的懸殊。
他用一副眾生平等的口吻,將全場人置於同個高度,唯獨把自己放置在低處。
「你們一定要記住有一位又便宜又好用的演員胡歌,」他誠懇地說。
這是自謙,也是事實。以他的好口碑、高人氣,怎可能便宜。
而所謂便宜,亦是對年輕導演的鼓勵。只要作品好,他情願參演任何影視劇。
他所謂好用,同樣是以作品好為前提。優質的作品面前,他可以聽之任之。
好口才的胡歌,就這麼三言兩語,將觀眾帶入歡樂的情緒里。
你不會覺得這些話很「虛」,也不會覺得很「硬」,和他每次出場給人的感覺一樣,舒服。
如果提起胡歌,你不知道能聊什麼,不妨聽聽他的開場秀,定會重新認識他。
03、
如果提起演藝圈裡沒有偶像包袱的演員,其實不在少數。
有的演員肯為角色犧牲,有的演員日常生活邋遢,而胡歌是在忙著做公益。
做公益一事,對胡歌來說由來已久。當他消失不見時,很可能是投入到某項公益里。
比如不久前又消失了的他,正是在青海做公益。
鬍子拉碴的他,在青海裝電站、撿垃圾、挑水,十足硬漢。
照片里的胡歌,笑起來很是憨厚,一身樸素裝束,格外貼地氣。
六年里,他四次來到青海,親見這裡的志願者默默無聞,為環保盡一份綿薄之力。
比起他們,胡歌自愧不如。但是他也有志願者們沒有的,傳播力和號召力。
既來之,便幹活。離開後,做傳播。
該沉默時沉默,該宣傳時宣傳,胡歌向來知道如何將事情做到最周全。
他做公益就專心公益,不凹造型,不擺樣子,一切以真誠為本。
回到舞台上,他便西裝革履,風度翩翩,好有型一男的。
在繁雜的事情里,他很少慌亂,也就很少出錯,井井有條是他的特質。
他懂得捨得的道理,當舍則舍,演這部劇就不考慮那部劇,決定用讀書來充實就遠離利益叨擾。
所以我們很難聽到由於分心,而讓胡歌背上不專心的名聲。
他做事從來一心一意,一次性幾乎投入全部,自然收穫頗豐。
如果提起胡歌,你不知道能聊什麼,不妨多關注做公益的他,便會發現喜歡胡歌的理由,早已不是顏值。
04、
有人說一場車禍是胡歌的不幸,也是幸。
而在我看來,或許讓他蛻變的理由,車禍占其一,但也僅是其一。
如果將車禍比作人生路上的荊棘,那麼我們誰不曾被荊棘困住。
也許你會說,我們和他不一樣,他是在鬼門關走了一遭,比別人看的更透徹。
但我想說,荊棘或重或輕,也只不過是作為外因,來企圖重塑我們。
真正的醒悟,並不在荊棘,而是由於內因。
你可以試著問自己,不同的困境對你的影響,有很大不同嗎?
大概「好了傷疤忘了疼」是一種常態吧。
而胡歌卻是由內到外的改變,所以才會給人一種氣質上的變化。
氣質的改變,不是喝一杯酒的效果。酒醒了,人又復歸從前。
它更像品一杯茶,且是日復一日,直到將茶作為生活必需品。
因此喝酒就像整容,早晚會回到原型。喝茶則是養氣,愈養,人愈沉穩。
想來胡歌是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茶,這才養的整個人沉穩,成熟,不世故。
他用了若干時間來消化痛苦,緩解困境里的憂愁,從排斥到接受,再到借困境下的力,直到走出來。
這一連串環節,都要有心來參與。心不會說謊,排斥一件事怎麼都做不好。
胡歌漸漸用心來面對現實,他的心先冷靜了,才會有後續的改變。
而這一切改變,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他對演員這一職業的喜歡。
他發自內心喜歡錶演,便不會放棄任何一點可能。
正因如此,最終改變他的,不只是車禍後對生命的領悟,更是他還想要成為演員的信念。
這個信念,可以支撐他重獲新生。
這個信念,讓他更加珍惜每個角色。
這個信念,使他成為無數粉絲勇敢面對困境的動力。
面對重生的自己,他曾寫道:回不去的容顏,求不來的蛻變。
而面對新生的他和他真實的故事,很多人都想由衷地說一聲:胡歌,感謝那是你,教會我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