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哭,我就不理你了:相對於孩子笑,允許孩子哭才是重要的

2020-02-26     爸媽精讀

作者:女公子99(爸媽進化論主筆)

年前,在高鐵站的候車室里,我對面的座位上,有一個三歲模樣的小男孩一邊哭一邊抹著眼淚。

一旁的爸爸生氣地板著臉,過了一會兒低吼到:「哭有什麼用,哭能解決問題嗎?我數數了啊,你必須馬上給我停止1,2......」

孩子一邊哭一邊抽泣著,這時剛好媽媽過來了,抱了抱他,才慢慢地停止了哭聲……

我不知道,孩子因為什麼被她的爸爸苛責,但在爸爸制止他的哭聲中,可以想像,這個孩子的哭是不被允許的。

很多時候,孩子一哭,我們大人就趕緊過來制止,或通過苛責、批評的形式,或通過物質補償、恐嚇的方式等。

殊不知,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任意妄為哭鬧的孩子,孩子哭鬧的背後,都隱藏著需求,渴望著被愛。

01

孩子哭,不是要挾,而是有需求

有人說,孩子哭是要挾,因為他知道父母是愛他的,所以仗著父母地疼愛,通過哭來達到自己的訴求。

但其實孩子哭和笑一樣,是身體的本能和正常情緒的流露。

當孩子有了情緒,但是又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時,哭就是情感流露以及情緒發泄的的一種方式。

美國發展心理學阿爾黛·索爾特博士說:「哭泣是機體在進行重新構建時所做的努力,他是進行自愈的一個程序。」

所以孩子的每一次哭泣都是對自身的療愈,是不斷成長的過程。

在嬰兒時期,孩子的哭是生理和情感上的信號,如餓了、睏了、難受了或者被驚嚇到了。

到了幼兒時期,兩到三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但是語言發展方面還達不到表達自己的情感與需求,當不能把自己的需求或者難受表達出來的時候,就會通過哭的方式來表達。

在《少有人走的路》里有一段話:

兩三歲的孩子,往往是家裡的小皇帝,事不順心,就會大發雷霆,甚至鬧得天翻地覆。

到了三歲,孩子態度有所收斂,對自己能力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但腦海里還是幻想如何隨心所欲,這樣的心態只有再過幾年,才能逐漸消失。

其實這個過程對孩子來說是挺折磨的,他們通常也只能通過哭泣來引起更多的關注以及發泄自己的不滿。

上周末的早上,我兒子一個人在客廳里玩過家家,他把家裡藍色的沙發布當成大海,在上面用積木搭了兩個輪船,還特地拉著我過來看,說是輪船在大海上航行,我誇了他的創意。

早飯吃過後,我坐在沙發上看書,忘了他的「大海與輪船」,隨手把沙發上的積木放在了茶几上。

沒想到兒子看見後「哇」的大哭起來,他說我毀了他的「輪船」。

我趕緊向他道歉,在我的幫忙下,「輪船重新起航了」,但小朋友還是在一旁不停的抽泣,一臉委屈的樣子。

當時爺爺奶奶在場,一見到孩子哭,著急了,輪流的哄他:「別哭啦,媽媽做錯了,也給你道歉了」,「你是小小男子漢,怎麼動不動就哭呢。」

你一言我一語的,恨不得孩子馬上停止哭泣,我卻示意他們不用管,讓孩子哭一會。

哭,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正常的情緒發泄,兒子因為我打亂了他的「輪船」覺得傷心、委屈,但是因為自身表達的局限性,他需要通過哭來排泄這些不良情緒。

現代實踐派兒童心理學奠基人魯道夫德雷克斯曾說:「孩子們的覺察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

小朋友需要通過哭來達到排解自己傷心、委屈的情緒,這是一種心理需求。

但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哭泣就急著去制止,生怕哭壞了孩子。其實作為大人,我們不應該生硬的去制止孩子,而是了解孩子哭鬧的原因,然後再根據孩子的需求來安撫他的情緒。

尹建莉說:「面對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

孩子哭泣的時候,父母要有同情的能力,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所作所為,而不是通過忽視、以暴制哭的方式,這樣只會適得其反。

02

不許哭,對孩子是一種傷害

有一個網友說,她為了鍛鍊孩子變得堅強,曾不讓孩子輕易掉眼淚,在努力的訓練孩子不哭後,孩子卻變得越來越害羞,越來越不願意與人打招呼,常常生病,胃口也不好,身體發育也跟不上。

她帶孩子看了不少醫生,後來一個老中醫說孩子腹部有個結節,考慮是長期的鬱氣堆積所至,給開的藥方里有一味就是「讓孩子多笑笑」。

網友這才恍然大悟,悔不當初,才意識到不讓孩子哭,是對孩子的傷害啊。

孩子無論出於什麼原因的哭泣,都是對情緒的一種釋放,大人憑一己之見把孩子的眼淚壓抑了回去,久而久之,壓抑的情緒毒素就會蔓延到身體,危害健康。

哭泣並不是一件壞事,它是人體生理上的自我修復,是內在的不適感無法通過表達釋放時,眼淚就是一種釋放劑。

而如果刻意的去壓抑眼淚,就像讓空氣在瓶子裡不斷膨脹一樣,它遲早會爆炸的。

微電影《BoysDon't Cry》里,男孩從小就被父母要求: 「要陽光,要勇敢」。

在男孩傷心哭泣時,媽媽嚴肅地反問:「你為什麼要哭?請做個大男孩好嗎?」

男孩的媽媽以為通過教導孩子不哭,就能訓練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來。

但在電影的最後,男孩因為一直被壓抑的負面情緒,在一次次不順心後,他揮起了暴力的拳頭,砸向了身邊的同學……

有一句話叫:物則極反。

過度壓抑的情緒,在積攢足夠多的時候,總有一天會爆發出來的。

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說:「孩子哭鬧時,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是試圖阻止。要知道哭鬧、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才是。」

作為父母一味的拒絕孩子的眼淚,時間長了之後,孩子會變得壓抑、隱忍,或者暴躁,這本身就是有害的。

03

面對孩子哭鬧,父母可以這樣做

雖然知道了哭泣的好處與真相,但是面對孩子的頻繁大哭,大人有時候也會招架不住,煩躁不安。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缺乏處理孩子哭鬧的能力。

那麼面對孩子的哭鬧,我們應該怎麼做?

1、 穩定自己的情緒,允許孩子哭泣

著名心理學家卡蘿拉·舒斯特曾說過:「孩子哭的時候,最先需要處理的是家長的情緒。」

沒錯,很多父母急著制止孩子哭鬧,實際根源在於自己內心的情緒沒有穩定好。

因為面對孩子的哭鬧,我們本能的就會手足無措,會產生「沒照顧好孩子的「負疚感來。

另一方面,孩子哭會讓大人覺得莫名的煩躁,所以想要通過制止哭聲來恢復平靜。

但實際上,不允許孩子哭的父母是愚蠢的。

當每次聽到孩子哭泣的時候,感覺不安時,先停下來考慮是不是自己的情緒在作怪。當開始理智思考時,情緒也會穩定下來,這時也不會輕易的阻斷孩子的哭鬧了。

2、共情孩子,替孩子說出心裡的需求

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中寫道:嬰兒哭泣是因為這是他們唯一具備的溝通手段,幼兒哭泣是因為他們還沒有足夠的語言能力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所以大人要學會共情,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與感受,不要去否定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你也會有難過的時候,也能體會他的感覺。

比如,孩子碰到桌子摔跤摔疼後大哭,我們不要過去馬上說:「不疼,不疼,都是桌子的問題,咱不哭了「或者說「不哭了,不哭了,咱是小男子漢,不能輕易流眼淚的」。類似這種否定孩子感受的話語。

而是先抱抱孩子,對孩子說:「媽媽知道寶寶碰到桌子摔疼了,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受。」

在孩子情緒穩定下來之後,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遇到困難或者難受的時候,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直接哭泣。

3、溫柔而堅定,堅持自己的原則

面對孩子的哭鬧,我們不能一味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因此除了安撫孩子的情緒外,還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告訴孩子的你的底線。

比如玩遊戲,事先和孩子說好只能玩三局,玩完了自己關,如果要家長關,後面三天不許玩。

孩子玩完三局遊戲後,先鼓勵他自己關。如果孩子不肯,那麼果斷代勞。

孩子哭,就淡定的看著他,什麼都不用說。

等他哭完,告訴他,後面三天不能玩。

孩子繼續哭,繼續淡定,不怒不火。

等孩子平靜下來,給他擦乾眼淚,然後抱抱他,並且告訴他為什麼不能玩。

這就是溫柔而堅定,堅持了原則,同時也會讓孩子學會講道理,而不是僅僅用哭鬧來發泄。

其實就是,我們不但允許孩子哭泣,但同時也要告訴孩子哭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

哭有利於身心健康,同時也是情緒穩定的來源,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眼淚,在不同的眼淚里才能逐漸變得勇敢,堅強和陽光。

所以,寶爸寶媽們,允許孩子們痛痛快快,淋漓盡致的哭一哭吧,哭過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

作者簡介:女公子99,,富書專欄作者,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富書親子寫作營第5期學員,一名混跡於醫學江湖的文女子,孩兒媽,專注親子教育,左手帶娃,右手寫字,與孩子一起成長;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qKh3AB3uTiws8KCeq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