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意念,改變命運
王育琨
稻盛和夫出身平民之家,白手起家創辦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京瓷和日本第二電信電話公司KDDI,兩家企業已經連續50多年實現正增長。而以78歲高齡接手瀕臨倒閉的日航,僅用一年時間就讓日航扭虧為盈,更是堪稱商界傳奇。這樣的經歷和成就放在世界範圍內也是僅此一人。
稻盛和夫是一面鏡子
我研究稻盛和夫25年,跟稻盛直接、間接打過很多次交道。我越來越體會到,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是大道至簡,就像他的幾本書名,「活法」——「干法」——「人為什麼活著」,本質上其實就是告訴你怎麼做人、怎麼做事,怎麼慢慢地一點一滴地建構起一個內在的價值羅盤,碰到大事不慌張,快速找到問題解決方案。這種能力太重要了。
今天在虛擬網際網路時代,每個人都在巨大不確定性中搖擺,如何把心安下來,遇事有辦法這是至關重要的能力。
幾年前,在與稻盛和夫的一次午餐中,話題聊嗨了,他對我說:「育琨先生,我們兩個以後不幹別的事了,我們就打著赤腳,端著缽,走遍中國的城市鄉村去傳道」。
我當時回覆說:「好啊,我會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開啟中國人內在的源頭活水」。
至人如鏡。這些年,在學習和傳播稻盛哲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發現自己,找到自己困惑和糾結的問題之排解方式,找到成就自己的方法。期待您可以跟我一起開啟這個學習的過程。
第一份工的考驗
90後員工的離職率高,已經成為一個普遍性的社會現象。薪資、環境、壓力、人際關係……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很多年輕人在一個崗位上熬不過半年。在巨大的不如意面前,人究竟該怎樣做出抉擇?
稻盛和夫的第一份工作也不太好,按現在很多人的標準來看,幾乎找不到什麼留下的理由。他是如何管理自己的狀態,為自己找到出路的?稻盛和夫第一份工的故事,或許會對你有啟迪。
稻盛和夫高考的成績不太好,考上的大學比較一般,大學畢業之後,因為出身農村,家裡沒什麼關係,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找到什麼好的工作,哪怕入職考試通過了,最後也會被有門路的人排擠掉。因為沮喪和憤怒,稻盛和夫幾次在黑社會武館的門前轉來轉去。他想,社會這麼不公正,加入黑社會又怎樣。
每個人都曾在邊緣上行走過,稻盛和夫也一樣。後來,因為他的大學老師內野教授的幫助,稻盛和夫最終進了一家叫作松風工業的公司。失落了這麼久,找到工作的稻盛和夫滿懷豪情。
但是,他第一次走進松風工業,就震驚與失望了。工廠和員工看起來毫無活力,整個氛圍死氣沉沉。當看到宿舍的時候,他更加沮喪。新職員宿舍的外牆皮已經脫落,破舊得讓人擔心是否馬上會坍塌下來。榻榻米也磨損破舊得厲害,積滿了灰塵。三餐還得自己料理,自己做飯。
當天晚上,稻盛和夫和其他4個一起入職的大學生聚在一起,辦了一次同期會,大家不約而同地道出了心聲:「這麼破敗不堪的公司,索性早點辭職算了!」
松風工業以日本第一家半導體高壓絕緣材料生產公司而聞名。這家公司由松風嘉定創立,戰爭之前在京都首屈一指。在稻盛入職的1955年,松風公司已經衰敗,由於公司還不上貸款,由一家銀行派人擔任社長。公司高層一再失和,糾紛不斷,公司體制日漸衰敗。松風家族的內訌和工會運動的交互影響,也使得內部一片混亂。儘管有銀行支持,重建工作也不如人意。
雖然對公司各方面的情況都不太滿意,畢竟好不容易得來的工作,稻盛和夫還是先留下來了。他被分配在開發特殊瓷器研究科,專門開發用於影像管的陶瓷零件。稻盛從大學畢業出來時,身上只帶了一個月的伙食費,到了第一次發工資的時候,卻沒有見公司發錢下來,連伙食費也只剩一點點。「該怎麼辦呀」?他開始心慌了。
哥哥利則撂了狠話
一起進來的同事一個個辭職走了,稻盛和夫也扛不住了,他跟一個同來的大學生一起報考國民自衛隊員,兩人都被錄取了。在辦理手續的時候,家裡卻沒有把他需要的手續戶籍證件寄過來。哥哥利則發了狠,堅決不同意他當兵,還拍電報撂了狠話:
「在這樣沒人幹活的公司你都做不出點成績來,你還能幹什麼?要是這樣就辭職的話,到哪裡都一樣!」
當一個人長期處在負面情緒里的時候,很容易陷進去,出不來。從心理學的角度,從負向情緒轉正向情緒,往往需要一個棒喝者。一個棒喝者會給一個人帶來一種新的刺激和視野。
就像你在山谷里迷路,如果始終找不到出路,這個時候你需要停下來,停止慣性地尋找。你需要找到一個高處,從上往下看一看所有的路徑,看看它們都是通向何方。
哥哥利則的這幾句非常嚴厲的話,對稻盛和夫來說就是一個當頭一棒!就是一個高處的視角,幫他重新理清楚眼前的困境。
自救的良機
是的,在這樣百廢待興的公司都做不出點成績來,到了好公司又能做什麼?!稻盛和夫自問。憤然脫離惡劣環境去尋找新天地而成功的,大有人在。可是在惡劣的環境中堅持自我發展,找到出路,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其實更多的成功者,都是從惡劣的環境中脫穎而出的。以華為的任正非為例,他之所以提前十多年安排「備胎計劃」,正是因為任正非創業的三十多年,經歷了太多困難,太多變局,逼著他不得不投入大資本做Plan B。
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里,牢騷滿腹都是不可能幹成事業的。最近流行講「成事」,成就的「成」,事業的「事」。再糟糕的環境也能幹事成人。
我認識一個企業家,她們家從小有個家教。父親每個星期都要聽兒女們彙報:這周都乾了啥?遇到什麼挑戰?是怎麼過來的?父親一直注重「幹事」。不求待遇,只求幹事。她聽從父親的教導,幹活從來不講待遇,只求把事干好。結果,她的能力、財富、事業一起在成長。她父親去世後,她還堅持每周去父親墳地去彙報。她已經形成了一個反省「幹事」的習慣。她說,父親教導他們:「會幹事,能成事,不惹事」。
哥哥利則,就是在說這個「成事」的道理。稻盛和夫如遭電擊!公司的環境再差,也比此時鄉下父母所處的環境好吧?!公司的環境再差,也比他找不到工作,在街頭徘徊,差點進黑社會好吧?他也猛然記起了,少年時期,有一次他得肺結核病時所領悟到的「災難心相」原理。
災難心相,指的是一個人總是固定地從負面的角度看待人和事,永遠把自己固定在一個受害者的角度,怨天尤人,消極怠工。有這樣心相的人,因為不再努力,現實境遇必然越來越差,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心相決定了態度,態度決定了行為,行為決定了結果。
稻盛和夫想通了一個道理,「人生中的大部分遭遇,某種程度上,其實是由自己的內心吸引過來的。人生的低谷與高峰、幸福與不幸,某種程度,也是由內心呼喚而至的。」這有點像中國人常說的「心誠則靈」,「心想事成」,你每天積極樂觀,你的狀態和每天遇到的人事,可能就會比較正面,你每天都在擔心災難降臨,那麼每天的狀態肯定好不到哪去。
這個在心理學裡也有專門的解釋。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有一個叫作自我實現預言的理論,意思是信念能夠導向自我實現。進一步解釋,一個人的社會信念和自我判斷的作用非同小可,它們會影響自我的感受和行動,並以此有助於這些意識變成現實。即觀念會引導行為的方式,繼而影響結果。
天性的爽朗以及善於自省拯救了稻盛和夫,他努力地調整自己的心態,不再抱怨,不再下班後與同事們聚到一起發牢騷。他把公司里遭遇的一切事情,當作磨礪自己的機會,聚精會神地投入到工作中。
他的自我訓練和塑造產生了效果,堅持了一段時間以後,原來枯燥的工作和實驗逐漸不再難熬,他甚至逐漸地從裡面找到了樂趣,最終實實在在地激發出了自己工作的興趣和熱情,由此進入到一個良性循環的軌道,開始了他事業的起點。
轉變意念,改變命運。我命在我不在天!稻盛和夫後來所以成為經營之聖,跟第一份工作的磨礪息息相關。
你可能不像稻盛和夫那樣,有個對他要求非常嚴厲的哥哥,你或許也沒有形成自省的習慣,但是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一定是你自己深深渴望的。設計自己,設計磨難,設計經歷,為自己找到出路。世界上沒有救世主,可以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話說回來,世界上只有兩類事情發生,一類發生是便利,可以滋養你的;一類發生是苦難,可以來成就你的。當苦難發生,你不敢面對,一直躲著走,實際上你是在把一個個成就自己的良機推了出去。
自助者天助。不要活在幻覺中,要活在生命的真實中。要勇於向世間的苦處行,找到奮鬥的目標;還要勇於向自己的苦處行,找到自己成就一件事的功力。
這回我們講了稻盛和夫第一份工的故事,以後,我們還會講稻盛和夫第一次創業、第一次面對集體辭工危局的故事。期待在這樣的故事中,我們可以一起來:「照鏡子,觀自己,往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