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探訪秦嶺深處的傳統村落——石船溝村,文/圖 張篤龍

2019-09-02     終南文苑

石船溝村民居

村民養的土蜂

秦嶺深處的幽靜小村

這幾年工作之餘,我尋訪了藍田周邊十多個古村落,其中葛牌鎮石船溝村地處秦嶺深處,是藍田縣最邊遠的貧困山村。石船溝村雖小,卻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是該名錄中西安市僅有的兩個「傳統村落」之一。

沿京昆高速上滬陝轉福銀高速,從葛牌口出,經藍葛路上米鐵路,不久就看到了去石船溝的路牌,順著一條溪流深入,便是石船溝村。去時還是早春二月,天氣還不是很暖,好在,潺潺溪流和青松翠柏為山村增添了些許生機。村口溝道旁一株千年古槐巍然穩紮在溝畔半腰,主幹包裹了一圈紅布,祈福的紅布條掛滿樹枝。古槐虯枝盤結,冠蓋碩大,陽光從山頂灑下,打在枝葉上,迸射出萬道光芒。拾級而上,坡畔有一座磚木結構的藥王廟,它紅磚青瓦,沐浴在光芒里,與古槐孤傲的身姿相互映襯。門前平地鋪滿鞭炮紙屑,崖畔小佛龕燒過的香火堆滿小供桌,檐牆窗下及兩側山牆都用一層水泥包裹,看來是新修建不久。廟門兩邊粘貼著兩副春聯,一副是:靈丹日月造,玄元乾坤中。橫批:萬物玄化。另一副是:敬神添百福,行善納千祥。橫批:神恩浩蕩。廟門上了鎖,從門縫望進去,能看出香火的旺盛,也不知寄託了多少山民的心愿。

站在藥王廟前向西溝望去,春日的陽光灑射過來,明亮歡暢,整個山村掩映在光亮里,溫馨安逸。坡上有山民不緊不慢地刨挖著難得的一塊平地,剛翻過的土地散發著泥土的芳香,也預示著一年農事的開始。

西溝里翻船的「石船精」

關於「石船溝」的得名,村上有一個傳說:石船溝北面的藍田縣藍橋鄉獅峰有塊石頭,它經過億萬年風吹雨打日頭曬,和孫悟空一樣修煉成精,變成了一隻能興風作浪的「石船精」。一天,「石船精」乘風飛到了石船溝村北邊大西溝的山頂上,計劃在晚上「雞不叫,狗不咬」的時候,乘洪水沿大西溝漂下去。石船精的想法被觀音菩薩發覺,菩薩擔心洪水淹了溝里的百姓,決定阻止石船精,便學大公雞叫。石船精剛發起洪水行走不遠,卻聽到公雞叫,以為天要亮了,急忙收水停船,慌亂中翻倒在溝里,散了精氣,再也走不了了。

如今在西溝的盡頭,橫臥有一塊巨石,長約12米,寬約4米,高約2米,形如大船,據說這就是那位翻船的「石船精」。

齊、張兩大家族來自安徽

葛牌鎮石船溝村,屬秦嶺山系造山運動過程中形成的一條自然溝,呈東西走向,長7.5公里,俗稱西溝。溝不深,住戶依山傍水,就勢零散地分布在溪水兩岸半坡,屋門都向著溝道,屋前一塊平地做場院,沒有院牆。

進入村子,到處是一派安寧的景象。一戶房檐下掛著好幾吊臘肉,一戶人家堆放著土豆塊準備種到深翻的坡地里,還有幾戶在半山牆、茅牆上懸掛著簡陋粗糙的木箱。我一時沒想到這是幹什麼用的,剛好有村民從屋裡出來,我好奇地上前詢問,原來是土蜂窩。土蜂還在窩冬,有個別土蜂在蜂窩周圍飛舞,主人熱情地打開一側的箱蓋,黃亮的蜂蠟呈現在眼前,這才是真正上好醇香的土蜂蜜。

繼續往溝里走,沒有碰到年輕人,幾位老人悠閒地蹲在一戶場院一側,一邊拉著閒話,一邊享受著今春以來難得的陽光。問及村上的年輕人都去哪了,老人說,大多陪著上學的孩子,住在溝外了,村上原來的小學也空下來了,就在我們站的院落向里右邊半坡上。

與村民攀談中,筆者了解到,石船溝村共有5個組,120戶人家,全村現有460人,有齊、張兩大姓。兩大姓以村小學門口為界,西邊為齊家,分布在第二、三村民小組;東邊是張姓,分布在第四、五村民小組;第一小組為雜姓,只有幾戶,住在溝西頭。我們所站的地方正是張姓院落,往裡走是齊姓住戶的院落。

齊、張兩大姓祖籍分別在安徽宿松和安徽霍邱。清嘉慶年間,因老家發生水、蟲災害,齊、張兩姓家族祖先逃難至此,繁衍生息,至今已歷經13代200餘年了。齊家現存家譜22本,現在還保持著「六月六」曬家譜的傳統。

繼續往裡走,我看到了半坡上已經閒置的小學,門前還掛著教學點的牌子,路旁立的牌子上寫有著名的《呂氏鄉約》。許多年來,這裡村民相安而居,辛勤勞作,民風淳樸,用度有節,保持了良好的秩序。

簡樸實用的傳統建築

據資料顯示,石船溝村始建於元代以前,主要建築風格為土木結構,建築進深較淺、開間較小、出檐較遠。由於堅固耐久,一般民居百年以內不用翻修,而且冬暖夏涼。村上現存傳統建築有始建於清同治年間的祠堂,以及始建於清代的藥王廟和張氏祖屋。

石船溝村的民居,已被列入政府傳統村落項目得到保護維修。其中一座三間兩坡的土木結構拱脊廈房,青瓦白牆,檐牆有3.5到4米高;檐下四根過梁突出檐牆支撐著屋檐,檐下偏上有倒窗抵到屋檐橫檁,便於屋內閣樓取光;戶對為方木圓心,彩繪鮮艷,顯然精心收拾過。走進屋裡,中廳寬暢,迎面靠牆橫放著紅漆貼花的大板櫃,上面供奉著祖宗遺像;屋子一側有新修的木樓梯直通上面閣樓,登上去有廊道凌空通到對面閣樓。閣樓里設置有簡易的床鋪,大概有民宿的意思。當下正流行民宿經濟,但這裡的條件還不能滿足現代人食宿需要,發展民宿的路還很長。

石船溝村建築不如其他傳統村落建築典雅氣派,更沒有巧奪天工、精美絕倫的雕刻,這裡的房屋簡樸實用,山溝環境清幽靜謐,加之東向采陽半封閉的溝道走向,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於世的風貌,為村民數百年繁衍生息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陽光鋪灑在一間間相對獨立又錯落有致、依山勢而建的山村民居上,溝底清澈溪流歡快地流淌著,發出悅耳的聲響,給山溝增添了勃勃生機。陽光、溪流、民居,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山居圖。

行走在這裡,有一種無以言表的舒適和安逸。這裡的民居沒有院牆,兩邊的山勢也不顯得那麼壓抑,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在陽光里揮灑汗水,也在陽光里收穫希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oTXCW0BJleJMoPMHGa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