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東崛起生態新區——陽新建設新區發展紀實

2019-08-19     雲上陽新

圖為:城東新區(劉波 攝)

美麗的蓮花湖畔,陽新縣城東新區猶如一顆明亮閃耀的新星,冉冉升起。

城東新區毗鄰陽新縣老城區,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黃陽一級公路和興富快速路在此交匯,距杭瑞高速、大廣高速均在20分鐘車程內,現與綜合管理區(農場)合署辦公。

近年來,城東新區圍繞「一主兩翼」建設布局,「一主」是陽新新城區城市開發建設,「兩翼」是十里湖都市觀光農業園、「三村一社區」城區生態休閒後花園建設,同時大力推進「六個新區」(活力新區、法治新區、健康新區、生態新區、幸福新區和智慧新區)建設。

新區建設日新月異。基礎設施日漸完善,小區高樓林立;蓮花湖畔,春夏踏青看花,秋冬賞月觀燈;圖書館、文化館兩館「日月同輝」,是陽新市民的文化樂園……

鄉村振興如火如荼。花卉苗木基地、踏青鄉村游、採摘游、萬畝水稻和蔬菜基地……特色產業如雨後春筍。

「鄉村振興與新區建設要齊頭並進。」城東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石順發說,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建設生態新城,著力打造十里湖都市觀光農業園、「三村一社區」城區生態休閒後花園。

山水宜居起新城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壯,城得山水而靈。山體、河流、湖泊、濕地、森林、城市綠地、農田……這些生態要素,讓黃石(陽新)第二屆園林博覽會透出濃濃的山水田園味。

長期以來,陽新縣12平方公里的老城區聚集著20萬人口,拓展空間嚴重不足,城鎮化率低於全省19個百分點,城鎮化發展潛力巨大。

陽新縣委、縣政府提出規劃建設15平方公里(遠期規劃30平方公里)的宜居宜業宜商宜游的新城區,2011年正式啟動城東新區建設。

8年來,核心區格局全部拉開,道路交通、公共設施、商住項目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個臨山環湖、水繞綠擁的園林新城格局初成——

主幹道建設「四縱六橫」全部交付使用,俞家灣路、鐵鋪壟路、經十九路、經二十一路等支線路網正逐步完善,蓮花湖大橋和明月灣大橋建成通車;

園博園、圖書館、文化館、蓮花湖公園、明月灣公園、教育城等建成交付使用,衛生城、中醫院、兒童公園、「三館一中心」等正緊張裝修,年內全部竣工;

房地產行業紅紅火火,尚湖灣、太陽城、東景城、蓮花湖壹號等陸續建成。2018年,碧桂園、銅鑼灣等國內知名地產巨頭進入,很多樓盤一日「清盤」成常態。

為了陽新人的新城區,新區干群「一直在努力」,項目落戶、征地拆遷、控違拆違、矛盾協調,新區幹部全過程、全天候服務。2018年,城東新區完成征地1800餘畝,徵收房屋180棟,協調矛盾500餘起,制止違建40餘處拆除違建達8000餘平方米。

大筆如椽的城東新區建設,豪情宣誓的綠滿富川,生態新區已不再是紙上藍圖,美麗的夢想正變成現實。

蓮花湖公園水天一色,亭台錯落,迴廊曲折,林木鬱鬱蔥蔥。市民在此休閒娛樂,可憑欄觀水,品茗聽曲,情景交融,纏綿悠長。

重修滄浪亭,依水景而興,拱橋飛檐,雕樑畫棟,盡顯江南水鄉園林的恢宏氣派。

一區四園,長虹臥波,連成一體,形成珠聯璧合的環湖景觀帶。

一橋飛架。坐落在陽新縣城與城東新區中間的蓮花湖,在燈光輝映下像一顆璀璨明珠。加上馬蹄湖公園、明月灣公園、富河文化長廊和園博園,陽新縣將「一條大堤、兩湖碧波、四園綠蔭」美景盡收囊中。

漫步城東新區,一項項民生工程、幸福工程正在迅速長高變綠,紅土地上崛起了一座生態新城!

城東崛起生態新區——陽新建設新區發展紀實

十里湖片區連片的太湖糯

良薦村花卉苗圃基地

生態休閒「後花園」

新塘社區位於風景秀麗的道士山腳下、國家級濕地保護區網湖濕地湖畔,距城區4公里。站在岸邊,微風拂面,10餘萬畝網湖碧波蕩漾,美不勝收。

這裡,森林植被覆蓋率達80%,是鳥類的天堂,素有陽新「後花園」之稱;這裡,依山傍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生態環境優良,適宜優質茶葉生長。

「社區有茶葉生產的傳統。」社區書記王亮介紹,現有優質茶園518畝,生產的「新塘春」牌龍井外形扁平,色澤翠綠光亮、白毫顯露、整齊勻稱,湯色嫩綠明亮,喝上一口,滋味醇厚、回味甘冽。

因品質優良,「新塘春」茶曾榮獲國家「陸羽杯」一等獎、湖北省茶葉評比特等獎等殊榮,是黃石市農產品優質品牌。如今,「新塘春」茶不僅銷往全國各地,許多顧客還作為禮物帶往國外。

61歲的張國良承包了50畝茶園,他說,茶不愁銷路,上世紀90年代就曾賣到每斤800多元,「今年產茶2000多斤,已全部銷售一空」。

自己採茶、炒茶,遊客樂此不彼。茶園不僅吸引了遊客,也為村民帶來顯著的社會效益。王亮說,茶場每年產值達500餘萬元,帶來100餘人就業,每年採茶季節有300多名婦女利用農閒採茶,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供遊客採摘的還有果園。宋江水種植臍橙20多年,30多畝果園裡,一個個雞蛋大小的臍橙已掛滿枝頭。果園去年產臍橙8萬多斤,以休閒採摘為主,有陽新城區的遊客,也有黃石、咸寧的遊客慕名而來。在他的帶動下,社區的果園已發展到10多家。

王亮說,社區依託優質的資源稟賦,發展生態農業,建設集觀光、休閒、度假、健康等為一體的美麗鄉村,吸引遊客前來休閒觀光遊玩。

良薦村緊挨新塘社區,興富公路、黃陽公路穿村而過,寬闊的水泥路通村到組。村支書華志堅結合村裡區位及山水資源優勢,鼓勵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發展特色花卉苗木、油茶等生態農業,進軍休閒觀光農業。

沿山路漫步,處處皆景。這裡,春可摘草莓、賞櫻花,夏可釣魚、釣蝦,秋可摘藍莓、楊莓……一年四季,季季玩法不同。

質優價廉的「菜園子」

車行綜合農場十里湖片區,太湖糯成片,蔬菜大棚此起彼伏。

這裡是黃石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陽新核心區的一部分,有農田和水面共計1萬餘畝。農田和水面都屬農場,租給個人發展種養殖。

上世紀50年代,這裡以種植水稻為主,現在蔬菜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

凌晨3時,朱志友準時來到蔬菜大棚,和工人們一起忙著採摘紅薯尖。不到6點,他將一貨車紅薯尖送到城區商販手中。他介紹,4月份時一斤能賣到近6元,現在市場上的紅薯尖太多,一斤只能賣1.5元。

他在農場種蔬菜近10年,有10畝蔬菜大棚。「農場菜農種的都是大路菜,現在交通方便,天南海北的蔬菜都可以快速彙集,市場競爭大。」他說,菜農「單打獨鬥」難以做大做強,信息不對稱,市場意識不強。「蔬菜是個風險產業,稍有風吹草動,菜農就會放棄。」

「農場的管理方式和運營模式已不適應發展要求,唯有改革才有出路。」今年3月,城東新區成立陽新綜合農場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十里湖片區土地的管理和經營,做大做強蔬菜產業。

公司總經理余海軍說,公司成立後,正逐步改變分散經營模式和傳統種植方式,促進蔬菜結構調整,幫助菜農開拓市場,並及時將市場信息反饋給他們。

為規範、科學地發展蔬菜產業,城東新區謀劃不斷: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農資、新材料,發揮蔬菜產業的技術優勢,提高蔬菜優質率,提高效益;著手調整生產布局,優化種植結構,突出標準化無公害生產,使農場蔬菜快速走上陽新人的餐桌。

同時,專業技術人員實地指導,通過培訓授課、發放資料等形式,為菜農充電,提高種植水平和市場意識。不少菜農紛紛表示,最缺的就是技術,這下幫了大忙!

今年,農場將集中部分土地進行示範帶動,採取「公司+農戶」的模式,進行生態種植,打造拳頭產品,讓市民在第一時間吃到質優價廉的蔬菜。

「現在正籌措資金改造十里湖片區的農田基礎設施,轉型發展蔬菜和採摘,建設都市農業觀光園,做實陽新城區的『菜園子』,增強農場發展的底蘊和後勁。」

來源 | 湖北日報

編髮 | 清清

更多精彩推薦,請關注我們

在這裡看上陽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nYVqmwBvvf6VcSZ0r1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