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了問題?不,是父母出了問題

2019-12-01     大俠李事事兒

在大姑姐家的熊孩子又一次哭鬧不止之後,連一向對孩子和顏悅色的我公公,都發了脾氣:你哭什麼哭,哭能解決什麼問題?

作為舅媽,我只能暗示我先生去哄哄孩子,沒想到先生上前五分鐘之後就崩潰了:那孩子像樹袋熊一樣掛在他身上,而我先生正因為她持續抽搐的哭泣而發脾氣,正打算把她從身上「扯下來」,丟到門外。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大姑姐家這個女兒每次回我們家,都一定要上演一遍:各種求關注——任何人的關注不到位馬上發脾氣——順手就要打身邊的人,主要是姥姥姥爺——被大姑姐扔到門外——拳打腳踢房門——放進來後繼續哭鬧……

而你問她到底想要什麼,她根本就說不出來,我想了很久大概能明白她的用意:她是一個高需求寶寶,儘管已經6歲,可她希望我們所有人隨時隨地關注她,誇獎她,尤其是在我們全力照顧她兩歲的妹妹的時候。

直到當天晚上睡覺前,我先生仍然氣呼呼的,我問他心情有沒有平復一點,他告訴我說只要不提那個魔王,一切都好說。可就在我不提的時候,他卻反覆在講:這個孩子太壞了,一邊打妹妹,一邊自己哭鬧,好像吃虧的還是她。

我不知道其他二胎家庭是什麼情況,但是在大姑姐家,這兩個孩子呈現著一種神奇的關係:二寶迷戀崇拜大寶,大寶卻各種對二寶的存在爭風吃醋,不能接受任何忽視,任何不滿情緒都要發泄在二寶身上,偷掐一把是常有的事情。

我試著跟她交流:你是姐姐,你得有個當姐姐的樣子呀,妹妹比你小那麼多,爸爸媽媽多愛你了好多年呢,你不得多愛妹妹嗎?

誰知熊孩子卻反駁我說:她是妹妹,她也應該有個妹妹的樣子,既然比我小,就應該得到的比我少,就因為有她,我爸媽沒有以前那麼愛我了,我憑什麼還要愛她?

我無言以對,真的。

在我小時候,爸媽經常跟我說的就是「當哥哥姐姐就要讓著弟弟妹妹」,這種觀念總讓人感覺當大寶好可憐。

現代育兒一直告訴我們:有了二胎尤其要關注大寶的需求,在二寶還什麼都不懂的時候,一定要把儘量多的愛給大寶,不要讓他感覺有了弟弟妹妹,爸爸媽媽就不愛他了。

可為什麼明明我們已經很愛他了,他還是不滿意呢?

直到最近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我很擔心現在的小孩,要被我們這樣一群奇怪的大人養大。」

我突然明白:問題真的不是出在孩子身上,問題還真的出在我們這代父母身上。

  • 心情好、有時間的時候,就對孩子無底線的寵,美其名曰:陪伴;心情不好、工作忙的時候,就對孩子特別不耐煩:「去去去,找你爸/媽去。」
  • 「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好多爸媽在生大寶的時候無比謹慎,各種懷孕注意事項統統謹小慎微,可是在生二寶的時候,原則就是:保住二寶,最好還能讓大寶不哭不鬧。
  • 幼兒園裡老師布置作業不是面對孩子,而是面對家長;一輔導作業就瘋狂,甚至懷疑孩子不是親生的;一生氣就咆哮,天天喊著情緒管理,卻一直把自己性格最壞的一面毫無保留地展示給了自己最親近的孩子……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性格能好才是奇蹟。

所以孩子性格差、愛哭鬧是孩子出了問題?不,也許是父母出了問題。

所以最讓人難以選擇的恰恰是父母這個身份:沒有經過考核就可以上崗,做不好沒人指責,孩子叛逆是孩子的錯,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是孩子學習習慣不好,孩子習慣不好是因為從小不聽話……

我最常聽到的父母「懺悔」,是他們在孩子做錯的時候跟人解釋:「孩子沒教育好是我們當父母的失職。」這已經是最有素質的父母,卻幾乎沒人說:「我們家孩子有錯是因為我沒有做好帶頭作用。」

這兩句話聽起來一樣,其實呢?完全不一樣,我們如果把父母這個身份簡單當成撫養者,當然只需要管著他餓不著凍不著,順便還能教育一下,那就是完美爸媽了。

而這個想法就是完全忘記了「陪伴」這個詞,我們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陪伴者,而不僅僅是提供衣食住行的喂養者。

這些話說起來簡單,可很多人做不好,因為升級做爸媽之後,很多人都患上了「焦慮」這個毛病,好像自己哪裡做不好就容易讓自己的孩子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可如果教育僅僅是成績好、名校和好工作,那就太低估孩子的能動性了,武志紅老師曾經說過:「比我愛你更重要的是我如何愛你。」否則「原生家庭」的影響就不至於這樣大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i-Sw24BMH2_cNUgGJZ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