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後世多少文人懷才不遇之後,嘴中常念叨的一句話。遙想李廣有射虎之威,卻一生難以封侯,不免有同病相憐之感。
衛青原是一介奴僕,最後卻位及人臣,這是何等的命運弄人?可事實真是如此嗎?讓我們先了解一下李廣與衛青的一生際遇吧。
李廣出生日期不詳,因先祖李信是秦朝名將,曾率軍擊敗燕太子丹。李廣家族世代接受僕射這一官職,世代傳習射箭。這也為他後來能力下頗多戰功奠定了基礎。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斬殺匈奴首級很多,被任為漢中郎。
李廣曾經隨從皇帝出行,有衝鋒陷陣抵禦敵寇和與猛獸搏鬥的事,因而漢文帝說:"可惜呀,你沒遇到時機,假如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不在話下!"《因為漢文帝這句話,成了李廣一生的執念。》
霉運的開端
漢景帝即位後,李廣任隴西都尉,又改任騎郎將。七國之亂時因奪取叛軍軍旗,而立下大功。不過他武力雖高,情商卻太低。這也是歷來很多武將的通病,自負過高看不清形勢。本來李廣因此戰揚名,封侯不在話下。
卻一時得意忘形,接下樑王授予的將軍印而被景帝惱怒,直接不予封賞.本來景帝與梁王就因皇位之爭早已暗生嫌隙,這個沒眼力見的還捧梁王的場,這不是存心打皇上的臉嗎?不冷落你冷落誰,這是李廣離封侯最近的一次,也是霉運的開端。
文景帝時期,因為國力衰弱,沒法與強悍的匈奴對戰,只能採取小規模鬥爭,而且都是以被動防禦為主。即便如此,李廣仍然不畏生死,奮勇殺敵,曾為陵西、雁門、代郡、雲中太守,都因奮力作戰而出名。
不過李廣治軍向來寬厚,常與將士共甘共苦,每次駐隊紮營時李廣治軍散漫,既無嚴格隊列、也無打更自衛。同僚程不識就曾經說過:「 李廣治軍簡便易行,然而敵人如果突然進犯,他就無法阻擋了。作為臣子他或許不夠合格,可作為將軍,他體恤將士,善於用兵。這也是後世這麼多人同情他的原因。
漢武帝即位後,國家因為文景之治有了可以與匈奴戰爭的資本.漢武帝元光二年,武帝聽從王恢之言,在馬邑伏重兵意圖圍殲匈奴,但因單于生疑退兵而作罷。李廣馬邑之戰時是驍騎將軍,屬護軍將軍,因此無功而返。
元狩四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由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遠征匈奴,李廣當時已經是暮年,就想再參加一次對戰以求立下軍功封侯,不過漢武帝因他年紀太大而駁了回去,主要也因為李廣一生太倒霉了,怕霉氣會影響這次的戰爭吧.
不過李廣再三請求,漢武帝也不好駁回他的面子,"不過衛青曾暗中受到漢武帝警告,認為李廣年老,命運不好,不讓他與單于對陣,恐不能實現俘獲單于的願望。
迷失大漠,以死贖罪
有了漢武帝的警告,再加上衛青私心也想讓好友公孫敖與自己對戰單于,就下令支開李廣,李廣一怒之下率軍私自出發,沒想到這個與匈奴打了半輩子仗的飛將軍卻在沙漠中迷了路。
回軍之後回想自己半生戎馬,與匈奴大大小小歷經七十多次戰役,最後卻在最熟悉的地方上栽了,錯過了最後一次立功的機會,不由悲憤自殺。一代名將,沒有戰死沙場,最後卻落得這個地步,不由得讓人嘆息。或許真是時運不濟,造化弄人吧!
幸運的衛青
對比李廣的一生,衛青算是先苦後甜了。作為私生子,身份不被人承認。因為從小受盡虐待就和姐姐衛子夫,投奔母親共同在平陽公主府里當差。
原本只是小小的騎奴,卻因姐姐貌美被武帝看重而封官,倒霉的是姐姐懷孕引起了陳皇后的嫉妒。其母館陶公主派人捉了正在當差的衛青,意圖殺害。漢武帝得知此事,大為憤怒,立刻任命衛青為建章監、侍中,封衛子夫為夫人,衛青因此因禍得福,反而開啟了開掛般的人生。
龍城大捷
元光六年,匈奴興兵南下,漢武帝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衛青首征,就敢於深入險境,奇襲匈奴聖地,首戰就取得勝利。後世有詩讚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收復河朔
元朔二年(前127年)武帝派遣衛青、李息率兵出擊匈奴,衛青採用"迂迴側擊「的戰術收復了河套以南原秦王朝的轄地,並在陰山以南的河套地帶設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朔方郡治朔方縣。解除了匈奴騎兵對長安的直接威脅,也建立起了進一步反擊匈奴的前方基地。
奇襲高闕
元朔五年奇襲高闕,包圍右賢王,俘虜小王十餘人、男女1.5萬餘人,牲畜達千百萬頭。衛青官拜大將軍,漢軍所有將領歸其統轄。
二出定襄
元朔六年,二出定襄,斬獲萬餘人。
漠北大戰
元狩四年兩路出兵,遠涉漠北,和單于兵相遇,衛青以武鋼車結陣,以弱勝強擊敗單于主力
縱觀兩人一生,就不難看出,李廣是起於文帝,成於景帝,末於武帝。在年輕的時候,因為國家經不起動盪,只能被動防禦。白白錯過了建功立業的機會。
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強兵壯,自己卻已經是暮年,只能註定一生遺憾。拚命想要獲得封侯,卻在機會到了的時候又錯失良機。一生經歷五次大戰,三次無功而返,兩次全軍覆沒。
若說僅僅是簡單的生不逢時,也不盡然,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性格造成。李廣前半生順風順水,出身名門以為建功立業只需練好一身本領,對於人情事故卻一點不通 。有小才卻無大智。不明白皇權至上的道理,狂傲自大,看不清時勢。這是一錯;臨陣不聽指揮導致無功而返這是二錯。由此可見他沒有封候也實在怪不了別人。
而衛青卻相反,幼年的心酸,讓他過早的嘗受到人情冷暖,再加上在平陽府當差時也經常需要看人臉色,所以養成沉默內斂的性子。更難得的是歷經波折心不改,每一步都是按照皇上的旨意行走。《不過這也是後世輕衛的原因,媚於聖上。文人要是酸起來,喝涼水都是錯的》
或許漢武帝當時也想不到,本來只是想給小舅子鍍成金,沒想到衛青這麼優秀,直接打出了大漢的雄風。
後期即使位及人臣也不養門客,不攬大權。為人處世如此完美也怪不得最後會成為人生贏家,封長平侯,娶平陽公主。簡直是走上人生巔峰呀。
世人總是會一廂情願的相信自己以為的,而不願相信事實。覺得李廣難封,實在是懷才不遇,感其自身,有種同仇敵愾之意。
而對於衛青只會酸溜溜地覺得他有一個好姐姐,能幫他平步青雲。殊不知機會是自己爭取的,自己沒用,別人再扶也扶不起來。
註:《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史記:李將軍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