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在重大節日都以穿和服為表示尊重,韓國的成年禮也是需要穿韓服才行,他們都有穿本土服裝的習俗和引以為榮的驕傲。為什麼我們自詡泱泱大國,華夏文明。我們的根卻逐漸消失了呢?
沒有傳承的國度就像無根浮木立不穩也走不遠。承載著不同朝代文化和審美的衣服,卻因為工業化的發展說丟棄就丟棄了,一邊鄙視著韓國日本的文化,一邊卻任由我們國家的精髓文化被別國發揚光大,看來我們也不過如此。
什麼時候我們能不再局限於漫展想穿就能穿,什麼時候當我們能堂堂正正穿出去而不再被批判是奇裝異服,說明我們這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大國風骨又回來了。
有些人對於穿漢服嗤之以鼻,認為是過時的東西就該鄙棄。可別忘了,我們華夏的名稱由來就是跟衣服有關。
《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章服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故稱夏;」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
漢代的服裝大類有曲裾深衣和直裾長袍,還有上身極短而下身配長裙的「襦裙」,這種服飾影響了中國後世兩千餘年,直接奠定了後世對美的概念。因掌上起舞而聞名的趙飛燕穿的留仙裙就是屬於襦裙一類。
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國家一直處於分裂狀態,所以衣服大概都是沿襲了漢朝款式,期間又融合了胡人的風格,和戰爭所帶來的傷痛,導致很多人有厭世風格,所以穿的都是廣袖華服,飄飄欲仙。
隋唐時期因為國力強盛,各國之間因為貿易來往頻繁,人們大都安居樂業,所以衣服也是越來越鮮艷,而且因為整個社會風氣開放,直接影響就是衣服也穿的越來越大膽,一襲抹胸長裙,酥胸半露。風流倜儻,好不迷人。「廣裁衫袖長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紋。異彩奇文相隱映,轉側看花花不定。昭陽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對值千金。」好不華美迷人的衣裳。
宋朝時一改先前的華麗奢靡,因為整個社會風氣趨於保守,衣服也是以簡單為主,還出現了一個新物種,「背子---就是窄長袖,衣及膝,腋下開禁。」男女皆穿,總體簡單流暢,既美觀又實用。
明朝的服飾雖然承襲以前的服裝特點,又因為理學盛行,比之宋朝的衣服設計上更加嚴謹質樸,雖然不如唐宋時期款式多樣,不過衣服亦窄亦寬,修長妍麗,不像唐朝那麼鮮艷招搖,但也是非常符合現代審美。
我本人非常喜歡魏晉時期的服飾,也是因為很喜歡漢服而開始學習了古箏,希望有一天能夠正大光明穿上漢服,在一隅涼亭撫琴自樂。路過者有三兩同道中人或駐足,或微笑心照不宣。吾道不孤也。
綜上,各個朝代的衣服都是對應國情而生,我們出於對不同朝代的崇拜,而穿上這身漢服也是對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每一個朝代流行的衣服背後都有著國家興衰榮辱的印記,希望我們能夠不忘過去,循著一個個朝代的服裝特點展現出當時的面貌和風采。也算是對中國這個五千年文明古國的一種致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