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瑞一直想問問寶爸寶媽們,對於跟寶寶的溝通,大家是否有去研究過呢?是根據自己當下的心情隨機應對,還是用自己從小到大被溝通的方式繼續延續到自己寶寶身上呢?
01
痛苦會留下痕跡
如果現在讓大家回想一下,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除了與童年小夥伴無憂無慮的玩耍之餘,是否會不經意閃現出曾經媽媽的一句指責,或者是老師的一次不公平對待。也許只是一句話,或者一個態度,足以記住很久。
心理學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印痕」,指的是人在某個階段遭受過痛苦的經歷後會留下一個痕跡,久而久之就會對一個人的內心造成損傷。這並不是性格所致,據說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能力,進化以來一直都有,當某種痛苦再次發生時,身體會發生警告,避免再次受傷。
因此,與寶寶的溝通,是一門大學問,並不是一件看心情的事情。尤其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下,每一個人都離不開手機,而它占據了一個人一天中除睡覺和處理必要工作外的大多數時間。經常在商場裡看到,媽媽低頭看著手機而無視身旁不安的寶寶的情景,這些行為都會造成寶寶內心的陰影。除了忽視寶寶之外,相信更多的爸爸媽媽是在溝通的方式上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表揚 ≠ 鼓勵
02
對於已經開始重視孩子溝通問題的家長,第一點想到的可能就是要正向回應孩子。但是小瑞在這裡想要強調兩個概念,那便是「鼓勵」和「表揚」。看似簡單的詞彙,在溝通的時候確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式。
在生活中大家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寶寶在考試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爸爸媽媽都非常的開心,於是就會表揚寶寶說「你真棒」,「寶寶真是個好孩子呢」,「你真聰明」之類的說辭。看似簡單的話語背後,卻隱藏著一定的邏輯。
寶寶在受到表揚之後,一方面也許會覺得這麼做是為了討得父母長輩的歡心而已,而非自己所想;另一方面也許會歸結為這一次考的好是客觀而非主觀因素所致,比如是因為「聰明」才達到這樣的結果的。那麼,在日後的考試中,或者在生活中遇到問題,第一反應便會是「我不夠聰明」、「我能力不夠」等說辭冒出,從而影響了寶寶的性格和信心。
03
表揚讓人上癮,鼓勵激發內在驅動力
我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溝通才是真正的鼓勵呢?其實,應該圍繞著寶寶做努力的過程進行強化。比如,用「寶寶這次是怎麼做到這樣的好成績呢」,去引導寶寶找到真正獲得這樣結果的直接原因。也許是課上認真做了筆記,或是多做了幾道題,又或是少看了一集動畫片等等原因。當寶寶知道所有的結果都是因為自己的付出而得,之後再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讓自己更加的努力,同時也不會覺得付出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除此之外也可以增強自信心。
最近小瑞刷到了一個TED演講,裡面也提到了這個話題。據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和他的團隊做了長達十年的跟蹤研究中顯示,不同的溝通方式所造成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長期受到表揚的孩子會對尋求認可上癮,抗挫折能力差;而被鼓勵的孩子,會被激發出更強的信心、勇氣和樂於接受挑戰的品質,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不同的溝通方式,最後培養了孩子不同的思維模式。
小結:
一個人的童年經歷,尤其是原生家庭,可能會長期影響一個人的性格、行為以及心理,甚至更久。所以,寶爸寶媽們在與孩子溝通時,選用恰當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想要去鼓勵孩子的時候,不妨多去關注寶寶努力的具體行動和他在這段過程中的感受。這樣才能夠真正的讓寶寶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和增強自信心。
*文章部分素材來源網絡
如果有任何育兒方面的問題,都不妨留言分享出來,和大家一起交流和解決!小瑞也會盡力來幫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