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觀」佛教、道教四大名山的名稱都是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2019-07-23     後宮地圖三千

佛教四大名山

「天下名山僧占多」。煙霧繚繞、雲海環抱的山色絕景,一旦與佛教故事結合起來,就籠罩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迅速走遍中華大地的各個角落,尤其以丘陵山地的香火最為興盛,因而自南宋以來即有「金五台、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的稱譽,明清時期佛教四大名山也最終形成了。

五台山位於山西東北部,主體在五台縣境內,由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繡峰)、北台(北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大主峰環抱而成。其中北台海拔3058米,是華北地區最高峰,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它原名五峰山,北朝時人們見這五座禿禿渾圓的山峰酷似人工壘成的土台,將它比附為神仙居住的仙台,因而改名為五台山。五台山一直因佛教的興始和寺廟的創建年代最早而被奉為四大佛山的魁首。就在佛教剛剛傳入中國的東漢明帝時,這裡便建造了靈鷲山上的大孚靈鷲寺(即今顯通寺)。寺是五台山規模最大的寺廟建築。到了唐代,五台山被確定為文殊菩薩道場,已擁有規模宏麗的佛寺70餘所,成為首屈一指的佛教聖地。著名的南禪寺、佛光寺便是唐代的傑作。入宋,全山香火十分旺盛。元代建築的大萬聖佑國寺(今南山寺)是聞名全國的巨剎,其地位和等級比洛陽白馬寺還高。至明清時期,五台山寺廟有100多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築是在千姿百態的殿宇樓閣中高高聳峙的大白塔。該塔素身金頂,高56米,巍然屹立,令人神往,被人們視為五台山的標誌。

普陀山位於浙江舟山市境內,系舟山群島中間一座面積12.5平方公里的島嶼。梵語「普陀」意為「小白花」。據記載,五代梁貞明二年(916年),日本僧人從五台山請觀音像由海路回國,途經普陀山時為大風所阻,遂將觀音像供奉於潮音洞附近的茅屋,取名「不肯去觀音院」。此後,普陀山香火日盛,先後建起普濟、法雨、慧濟三大主寺,明清時達到「五百叢林、三千僧眾」的規模,於是成了觀音菩薩道場,成為聞名中外的「海天佛國」。該島不僅擁有佛國名勝,還有千步沙、百步沙、磬陀石等20多處景點,已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峨眉山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峨眉市境內,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大山,通常所說的峨眉山是指大峨。「峨眉」之名,最早見於西晉左思的《蜀都賦》中。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寫道:「去成都南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見兩山相峙如峨眉焉。」是說大峨、二峨兩山相對,猶如美女的一對修長娥眉。峨眉山因此得名。此地東漢時有道教活動,晉初佛教傳上山,後被尊為普賢道場。唐宋時期,佛、道並存,逐漸形成「峨眉天下秀」奇觀。明代中葉以後道教式微,佛教趨於興盛,擁有大小寺院近百座,著名的景點有報國寺、伏虎寺、千佛禪院、洗象池、金頂等。金頂海拔3099米,系峨眉山最高峰,常有「佛光」、「寶燈」等奇觀,為佛教名山增添了無限的神秘感。

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的九華山位於今安徽青陽縣南,擁有99峰,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據載,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名九子山。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讚道:「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從此山名改為九華。九華山在東晉年間已得到開發,不僅牽動著無數詩人和旅行家的心扉,也吸引著眾多的僧人和道士。唐代開元以後逐漸被佛教所獨占,成為地藏菩薩道場。後歷經宋、元、明、清,日益興旺。鼎盛時期佛寺達300餘座,僧眾4000餘人,香煙繚繞,經年不絕,享有「佛國仙境」的美稱。現存65所寺廟,著名的景點有化城寺、肉身寶殿、百歲宮等。

道教四大名山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地位雖沒有佛教那樣顯赫,然而隨著佛寺的遍及名山大川,宮觀也進入仙山洞天,因而道教也占據了不少天下名山大川,形成所謂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

位於湖北十堰市漢水南岸的武當山,是我國道教第一名山,是道家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即「真武帝」)的發祥地,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武當」二字,是取「非真武不足以當之」之意。在稱武當山之前,它叫太和山。據道教經典的解釋,太和」也是「道」的意思,所以它不愧為道教「第一仙山」。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專門為它題寫了蒼勁有力的「第一山」三個大字。唐初營建五龍祠,揭開了武當山道場的序幕。一千多年以來,武當山雖一直是道教活動的聖地,而它的鼎盛期卻在明代。明朝帝王尊崇道教,永樂皇帝發動軍工30萬,10年之內在武當山建起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三十九橋、七十二亭。嘉靖皇帝再加擴建,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一宮的宏偉規模。當時武當山地位被列為五嶽之上,有所謂的「大岳」之稱。武當山傳統的道教武當武術,與少林寺佛家少林武術一樣,蜚聲中外。

位於太行山脈南段、素有「太行之脊」之稱的王屋山,山有三重,其狀如屋,故名。王屋山雄奇靈秀,被道家列為「天下第一洞天」。早在遠古時代,它就已經是天下名山了。相傳軒轅皇帝曾登上其頂峰祭天,大禹所封的九山之中也有王屋山。「愚公移山」故事所說要搬移的就是這座高大的王屋山,至今山下還有個愚公村。

龍虎山坐落在江西貴溪市境內,因其山勢逶迤起伏,兩山環抱,一似巨龍騰飛,一如猛虎飛躍,故名。東漢張道陵創立五斗米道,自稱「天師」傳到第四代天師張盛時,於西晉末年遷駐龍虎山。此後歷代天師均在龍虎山從事道教活動,特別是第十五代天師被唐玄宗敕封為「祖天師」之後,這裡完全成了道家的天下,被尊為第三十二福地,宋代遂有「北有孔夫子、南有張天師」之說。最盛時龍虎山建有十大道宮、八十一道觀、三十六道院,其中坐落在上清鎮中心的天師府占地5萬平方米,為歷代天師駐地,橫匾「嗣漢天師府」系乾隆皇帝親筆所題。

位於四川都江堰市西南16公里處的青城山,本名清城山,唐開元十八年(730年)去「清」字「氵」旁改為青城山。因林木幽深,青翠常綠,諸峰環列,狀若城郭,故名。東漢時,五斗米道創始人張道陵曾修煉於此,故道家稱此山為「第五洞天」。北宋時,王小波、李順於此地舉行過起義。明清以來,青城山興盛時曾有宮觀七十餘座、景點一百多處。在四川,有所謂「道家居青城、佛家占峨眉」之說,二山同負盛名,人稱「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PNMWm0BJleJMoPMpQz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