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守藝在固原,尋找門當戶對傳統建築營造技藝

2019-09-08     朱文鑫

走進固原,文化副館長楊明告訴我,固原的文化傳承藏龍臥虎,民間傳承人就有上百人。於是,我走進國學館,拜訪了建築營造技藝傳承人馬振仁先生——

固原傳統建築營造技藝是寧夏固原地區出色的民間傳統建築文化,是一門古老的手工營造技藝。這精湛的建築營造的技藝,就出自傳承人馬振仁先生之手。

固原位於西北黃土高原寧夏南部的六盤山腳下,地處陝甘寧交界中心位置,古人形象地評價其地理位置為:「左控五原,右帶蘭會,黃流繞北,崆峒阻南,據八郡之肩背,綰三鎮之要膂」、「回中道路險,蕭關烽堠多」,自古就是關中通往塞外西域咽喉要道上的關隘和軍事要塞,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

馬先生的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十分了得,這宏達的國學館,其建築的營造,一磚一瓦,一榫一卯,體現了他的手藝與守藝。傳統建築營造技藝是寧夏固原地區出色的民間傳統建築文化,是一門古老的手工營造技藝。固原傳統建築營造技藝被原州區、固原市、自治區批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傳承基地。

固原傳統建築營造技藝以師徒之間「言傳身教」的方式世代相傳。自清光緒年間傳承至今已歷經五代120多年傳承歷史,湧現出了一批傑出的代表性傳承人。馬振仁作為第三代傳承人,高中畢業後先後跟隨師爺爺馬長榮,師傅崔仁、楊普選學習木工、瓦工、石匠、油漆彩畫等技藝。

他喜好木雕、根雕等藝術,從事木工及古建築行業30年,在不斷學習中總結前輩們的經驗,對木工工藝能靈活應用,又有自己獨特的技藝和見解,成為傳統建築技術中的佼佼者。

走進他的工作室,上千件古建築作品以及開發的文創產品,一下子被震驚了。由馬振仁傳承的固原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在設計、施工過程中,不局限於現代公式的計算,而是繼承先輩們口傳心授的很多順口溜和口決,既簡單又實用,不論是一座建築或是一件家具,都是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產生的,使之靈動、鮮活、實用、藝術、觀賞性強。

在長期對園林古建工藝的探索學習和研究中,對園林古建(亭、台、樓、閣、榭、民族建築等)的設計施工具有一定的經驗和技術工藝基礎,並在傳統的工藝上不斷的創新和改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固原市古雁嶺仿古牌樓,其尺寸及造型為仿清官式三間四柱七頂牌樓,是我國西北地區建築規模最宏偉、尺寸最大的一座固原標誌性的建築。

這是他最擅長的大木製作技藝,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構架方式。由柱、梁、檁、斗拱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馬振仁對木工技藝及各種榫卯熟練應用,特別對大木的製作工藝精湛嫻熟,大木結構要求每一個柱、梁、枋、檁都要嚴絲合縫,不能有毫釐之差,馬振仁在製作大木結構過程中,不局限於現代公式的計算,沿襲了先輩們口傳心授的順口溜和口決,既簡單又精準。

其次,他擅長是斗拱製作技藝,斗拱是古建築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具有裝飾、傳遞荷載、抗震、增加出檐等作用,馬振仁製作斗拱堪稱一絕,他所製作的斗、拱、昂、升、翹各部件結合嚴密,稜角平滑,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匠心獨運。

他的生土建築施工技藝也十分精湛。馬振仁通過請教師傅,走訪民間藝人,刻苦鑽研,使瀕臨消亡的當地民間建築得以傳承和保護,最具代表性的是本土生土建築,通過對窯洞建築的結構、起架、起拱及細部工藝潛心研究,形成了一整套的營造理論和施工方案,為生土建築保留了珍貴的技術資料。

他不斷創新、改革技藝。馬振仁在長期對園林古建工藝的探索學習和研究中,對園林古建(亭、台、樓、閣、榭、民族建築等)的設計施工具有一定的經驗和技術工藝基礎,並在傳統的工藝上不斷的創新和改革,馬振仁通過比較木結構和鋼筋混凝土兩者的優缺點,改變構件的受力點,成功的將木結構過渡到鋼筋混凝土結構,達到了環保節能、縮短周期、降低造價等優點。

為了保留固原已經消失和瀕臨消失的古建築資料,馬振仁建立了古建築模型陳列室,和師傅崔仁、徒弟胡偉容通過走訪民間和實地丈量等方式保留了固原大量傳統建築資料,從2008年至2019年十年時間裡不斷製作、積累完成,目前陳列展品從工具、構件到建築,從六盤山區的民俗建築到大型官式建築,從開工備料到建築落成,從復原製作到文物收藏共計十二大類,一千餘件,基本涵蓋了建築營造及木作技藝的所有內容。

古建築涵蓋的內容比較豐富,知識面比較廣。其中代表作品有固原財神樓模型、固原貪吞日壁模型、固原五龍壁模型、固原東嶽山三間四柱七頂牌樓模型、固原灶君樓模型等諸多古建築模型,2017年9月古建築模型「固原古建築」系列獲得中國特色旅遊商品大賽銀獎。2017年6月馬振仁帶作品赴非洲貝寧參加「發現中國—中國非遺文化周」傳統工藝展示活動,其作品「垂花門筆筒」被貝寧大使館收藏。

作為六盤山區歷史文化遺存,在「工匠」精神的鼓舞下,為傳統手藝人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力量,使這門傳統技藝得到了更好的發展。2014年馬振仁成立了寧夏大原古建築文化藝術有限公司,任公司法人。2017年設立固原傳統建築營造技藝自治區級非遺保護傳承基地。2018年建立了「大原古建」陳列室和「大原古建」書畫院,展品一千餘件,全年免費開放。

目前,他在從事的工作有古建築的保護、修繕及仿古工程施工和古建築旅遊紀念品的開發基礎上,定期在傳承基地及施工現場請傳承基地老藝人、民間老藝人講授古建築技藝的傳統製作方法,對每一個建築的歷史淵源和製作技藝相互交流和體會學習。不斷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技藝,挖掘失傳技藝,尋師授徒,終成就「掌墨師」之美名。他的作品不斷獲獎,其中「固原古建築系列」獲得中國特色旅遊商品大賽銀獎,同時,他還獲得了西北五省「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優秀工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7IdOG0BJleJMoPMF8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