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打不知」是戚繼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在武術界廣為流傳,經常為拳家所稱引。此話出自戚繼光《紀效新書》卷14《拳經捷要篇》,原文是這樣:「俗雲:『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謂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
戚繼光一開頭就用了「俗雲」兩個字,說明此話由來已久,至少在戚繼光以前就已經被拳家當作口頭禪了。接下來「是迅雷不及掩耳」一句,是戚繼光對「拳打不知」的解釋和引伸,點明「拳打不知」的核心是快,只有超常的速度,才能使對家茫然不知。「不知」主要是指對家的狀態,也指我的戰術效應。
以快制敵是戚繼光《拳經》里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理念,其實也是中國古典武學的一條原則。
戚繼光將徒手搏鬥的技藝分成腿、打、跌、拿四個類別,他又對這四個類別的技術要點分別做了描述,就是分別用一個字加以概括,如同畫龍點睛。具體說,腿法的要點是「妙」,即「腿可飛騰而其妙也」,跌法的要點是「猛」,即「顛翻倒插而其猛也」,拿法的要點是「柔」,即「活捉朝天而其柔也」,而打法的要點則是「快」,即所謂「披劈橫拳而其快也」。此處,「披劈橫拳」也是對各種打法的概括。「披劈」是指用掌臂砍擊的各種方法,「橫拳」應是名詞,也可當動詞用,引伸為各種拳法。《拳經》有「裝腿橫拳相兼」的句子,證明橫拳是個常用詞,本義約同於拉拳或立拳等。戚繼光在這裡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一切拳法的要害集中到一點上,就是「快」,是迅雷不及掩耳般的快。唯其如此,才能造成「拳打不知」的效應。
以「迅雷不及掩耳」形容拳法之快,是戚繼光從古代兵學典籍中借用來的,此語出於先秦兵書《六韜》軍勢第二十六:「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莫過狐疑。善戰者,見利不失,過時不疑,失利後時,反受其殃。故智者從之而不失,巧者一決而不猶豫。是以迅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赴之若驚,用之若狂,當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
「用兵之害,猶豫最大。」是因為猶豫必定造成遲疑不決,造成行動遲緩,從而或喪失機會,或打擊不力,都會招致「反受其殃」的後果。顯然搏擊也是這樣。所以呂望強調「智者從之而不失,巧者一決而不猶豫」。雖是兵家之言,而用之於徒手白刃之斗也是同樣的道理。迅雷之擊出於「一決而不猶豫」,即所謂當機立斷,然後赴之若驚、用之若狂,只有如此,才能使對家在茫然不知所措中歸於失敗。
在《拳經》三十二勢的前言和圖解文字(訣)中,戚繼光也多次強調這個「快」字。比如《拳經》一開始講到拳法的幾點原則時,他說:學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腳下輕固,進退得宜。
此處的「手法便利」四個字,本義就是講手法要靈活要快捷,這是一般坊刻本《拳經》的文字,在一部叫做《武藝要法》的明代武術典籍中,這四個字是「手法利捷」,顯然,「利捷」兩字更傳神,更準確,很可能是《拳經》的原貌。足見戚繼光講了「手法利捷」,又講「拳打不知」,前後的意思是連貫的,是有意強調。這使我們清晰地看到,在拳法用於實戰的諸多技術因素中,戚繼光認為速度是第一位的,反之,沒有了速度,便不可能有最佳的打擊效果。
戚繼光還在三十二勢非常有限的圖訣文字里,不斷通過對彼我雙方態勢的描寫來強調「快」的重要性。比如七星拳勢;「饒君手腳快如風,我自有攪靠劈重。」拋架子勢:「左橫右采快如飛,架一掌不知天地。」高四平勢:「高四平身法活變,左右短出入如飛。」「快如風」是言彼,「快如飛」、「出入如飛」都是言我,此外諸如「快腿」、「快腳」等也多次出現。總之,研讀《拳經》時我們不難感悟到,戚繼光將彼我雙方的搏擊活動置之於瞬息萬變的境域之中,而彼我雙方在鬥智斗勇的搏鬥中,最重要的是以速度上的優勢取勝於人,以快捷活變的手段獲取更多的先機,得到更多的勝算。「快」是搏鬥者共有的技術條件和戰術理念,但誰更快些,誰更會更好地運用快的手段和製造快的機會,誰的勝機就更多一些。
拳家比試,克而勝之,有諸多因素在起作用,如以長制短、以巧制拙、以強制弱、以勇勝怯等等。然而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是以快制慢,即以速度勝敵,這就是拳家所謂「決打慢」,也就是戚繼光的「拳打不知」,二者在道理上是一致的,只是戚繼光的語言更多一些理性內涵。快是原則,實戰表達則往往有不同情況,有速度上的不同,又有運用中的變化等,但必須清楚,戚氏所說的「快」是指絕對的快,指最大限度的快,方式是「迅雷不及掩耳」,境界是「拳打不知」。以其極快,對家猝然不知所從來,故挨了打還茫然不知其所以挨打,此是以拳法較量者的最高境界。戚氏《拳經》有「他受打必定茫然」,正其謂也。諸藝莫不同此。馬鳳圖先生常說「疾上又加疾,打了還嫌遲!」亟言快無標準,無極限,任何人都不可設定程度,不可以有滿足之感,即使是以快占優,還是嫌遲嫌慢,恨未能再快一步。唯其如此,才能使對家茫茫然無所感知也。
快是法則,是前提,至於快的靈活掌握和巧妙運用則是戰術,是手段,這裡面也頗多機巧,須悉心探研,以達「輕快巧捷」、「快慢並用」之境。正因為擁有絕對快的實力,於是才可以創造亦快亦慢、或快或慢的變化,也會出現從容相向、以慢制敵的妙趣。此處切記,快慢之間,快是絕對的,慢是相對的,快是綱,慢是目,快是根基,是實力,慢是枝梢,是妙用。以慢制勝是偶而的,而且必是在快的前提下從心所欲,偶一用之,但並不具有普遍意義,不是時時事事都可以得到的效果。晚近以來,養生拳家往往以「內家」自詡,專講以慢制敵,將偶獲成功的例證鋪陳誇大為具有普遍價值的法則,將推推搡搡中的一些遊戲技巧,尊崇為「技擊之道」,此是中國拳法發生變異的一個重要表現,當然有它的合理性。但追從者日益增多,幾乎形成了某種理論上的強勢,根本原因在「競技武術」以舞代武另搞一套,許多民間武術愛好者並不認可。對抗性競賽活動又起步甚晚,發展遲緩,與「競技武術」又互不搭調,造成理論上的空缺和偏向,於是許多人不免沉緬於「以慢制快」的技術追求中,出現了中國武史上不小的理論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