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依妮 鮑雯霞
驅車沿S214-S224省道從珠嶴鎮駛向海遊街道,沿途橡膠企業星羅棋布,三門橡膠產業的「尋跡」之旅由此展開。
橡膠產業,是三門最厚實的家底、最原生的產業。但前期的「野蠻生長」,導致該行業在歷經五十餘年的興旺發展後,積累的結構性、素質性問題日益突出,改造升級迫在眉睫。2017年起,三門縣向行業「隱疾」開刀,拆除、關停各類低散亂橡膠企業200多家,將近占到總數的一半。經過這場大刀闊斧的改造,整個行業產值、出口、利潤等各項指標不減反增。去年,三門縣橡膠行業總產值同比增長9.58%,利潤同比增長53.23%,為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的「家庭作坊」
橡膠產業是三門工業化起步階段發展起來的主要產業,對改革開放後三門的經濟發展、工業化推進,作出過巨大貢獻,是三門工業發展的重要功臣之一。
上世紀60年代,起源於「家庭作坊」,橡膠產業在珠嶴鎮與海遊街道一帶落地生根。沿路村莊曾經家家戶戶都剝過生膠線,那些冒著白煙、飄著刺鼻氣味的橡膠作坊,生產著最初級的橡膠製品——蜊灰桶。
浙江鼎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小宋今年剛好60虛歲,作為三門橡膠行業的第一代創業者之一,他從事該行業已近40年,談到三門橡膠的發展歷程,如數家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三門的橡膠產業受天台、寧海影響較大,以出產低檔橡膠產品逐漸起步。」
八九十年代,通過電線、線纜回收,三門的橡膠產業不斷壯大,出產的三角皮帶、輸送帶、鐵路膠墊成為暢銷產品,「家庭作坊」式生產是普遍現象。1985年,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吳小宋從幫集體企業跑業務轉向單獨銷售,創辦了東海橡膠廠,一面自己生產、一面從當地小作坊收購橡膠製品。「當時,通過銷售橡膠製品,我每年能賺到上百萬元。」
從1990年開始,三門橡膠產業的經營模式從「小作坊」逐漸轉向企業化經營,而進入21世紀後,更是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成為三門重要的支柱產業。
據統計,截至2016年年底,全縣從事橡膠製品相關的生產企業有470餘家,從業人員超3萬人,工業總產值高達110億元。其中,在三門縣橡膠產業的發源地、集聚區,珠嶴鎮到海遊街道的這一狹長走廊上,就聚集了四百多家橡膠企業,將近占全縣橡膠企業總數九成。
形成門類齊全、技術水平穩定的產業體系
「中國膠帶工業城」、「浙江省橡膠製品專業生產基地」、「浙江省膠帶出口基地」、「浙江省膠帶產業示範基地」、「浙江省膠帶專業商標品牌基地」……在國內橡膠業的版圖上,三門縣橡膠產業逐步崛起,擁有多張閃閃發亮的金名片。
從手工製造到小作坊生產,再到大規模到工廠化運營,三門橡膠產業用了五十多年時間,從昔日的蹣跚學步,成長為健壯青年。
「多年來,三門橡膠製品從最初的活絡帶和普通V帶開始,不斷拓展延伸,形成了膠帶類(三角帶、同步帶、平面膠帶、輸送帶、汽摩V帶等)、管類(水管、油管等)、雜件(腳踏墊、密封件等)、交通設施類(減速帶、防撞塊、路錐等)等四個大類上千個品種規格,幾乎涵蓋所有除輪胎外的橡膠製品類別。」三門縣經信局副局長莫敏峰介紹,目前,三門生產的V帶系列產品銷售量占全國市場的35%,輸送帶產量占全國的15%,切邊帶、汽車V帶、同步帶等產量占全國的22%以上,交通設施產品產量占全國60%-70%。
當前,三門橡膠行業擁有1家A股上市企業三維股份及2家擬上市企業,共有3家橡膠企業進入中國橡膠工業100強企業,2家企業進入全國V帶10強,1家企業進入全國輸送帶10強,1家企業進入全國履帶10強。此外,三門橡膠行業還制定或參與制定了90多項行業或國家標準。
如今,三門橡膠已形成一種門類比較齊全,具有一定規模、一定技術水平的產業體系。在這片豐沃的工業「土壤」上,三維橡膠、元創履帶、奮飛橡塑、世態實業、大華鐵路等多家行業領軍企業,以一種厚積薄發的形式帶動產業發展。
產業轉型升級決心:「不破不立」
早年,因為歷史的機遇和市場的必然,應用範圍極為廣泛的橡膠產業理所當然的迎來了輝煌的發展契機。
但事實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客觀周期性,這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由於前期該產業主要以自由發展為主,一直以來缺乏統一的領導和規劃,整個行業積累的結構性、素質性問題日漸突出。
轉型壓力大、環境影響大、安全穩定壓力大……「粗放型」的產業增長方式,帶來了「高能耗、高污染」的惡果,產業發展開始受到資源環境的「硬」約束。珠嶴鎮常務副鎮長盧永服對此表示擔憂,他介紹,在三門的橡膠製品中,膠管膠帶類所占的比例很大,特別是交通設施製造企業較多。改革開放後,橡膠產業飛速發展,小微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其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產業層次偏低,行業、縣域內的同質化競爭相當激烈,在市場波動中很容易受到影響。
「『低、散、污』企業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要素,環保問題突出。許多小作坊式的『三合一』企業,消防隱患很大,以高耗能的生產模式占用了大量能耗,同時,他們基本上都無法提供財政收入,對社會的貢獻水平極低。」盧永服說。
俗話說「不破不立」,在遭遇瓶頸後,三門橡膠業站到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關口。
「破」——2017年4月,三門縣打出「拆、治、關、轉」組合拳,在台州率先打響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戰,拆除、關停各類低小散橡膠企業200多家,助推橡膠產業鳳凰涅槃。
「立」——在三門,橡膠產業優化提升的路徑探索不斷深化。為了產業集聚發展,做到資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三門縣將新拓展工業用地、盤活的閒置土地優先用於橡膠小微園、軌道交通產業園、橡膠科創平台建設,謀劃了4400畝橡膠高新園區,並全速推進800畝橡膠小微創業園建設。此外,為解決環保問題,三門縣組建了三門第一聯合密煉中心,投資6000多萬元引進國內領先的270密煉機,能解決95%以上的粉塵和90%以上的熱氣污染,為橡膠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在打碎了原有的「低、散、污」產業架構後,三門橡膠扭轉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整個行業的產值、出口、利潤不減反增,被列入全省「10+1」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試點。
三門橡膠產業轉型之路依舊任重道遠
「破」是產業重構的開始,「立」則需要不斷跟進,加快建立具有競爭優勢的市場。當前的橡膠產業,已經出現了一個大的轉折點,但高質量發展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近年來,伴隨著汽車行業的下滑,與汽車主機廠配套的相關企業受到了一定影響。此外,中美貿易摩擦影響了橡膠製品的出口,行業的生產發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今年1-6月,三門縣橡塑製品行業的51家規上企業實現總產值26.6億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8個百分點。1-5月,橡膠出口增幅5.22%,增幅較去年同期下降了9.55個百分點。
「企業應不斷增強自主創新意識,不斷提升產品附加值、強化品牌美譽度、提升品牌影響力,才能「把手裡的飯碗端得更牢更穩」。莫敏峰指出,儘管政府部門鼓勵企業不斷強化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對此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並幫助搭建產學研平台,但產業轉型的創新主體仍是企業自身。
吳小宋自2010年開始,主攻國外市場,在多年的經營中,深諳產品質量過硬才能受到市場肯定的道理,堅持以高端產品鋪平出海之路,企業在中美貿易摩擦中受到的影響微乎其微。「關稅大幅上調後,客戶要求暫時緩一下,並沒有直接終止合作。現階段,企業經營已恢復正常,結合退稅,企業的經營利潤基本不變。」吳小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