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完善的供應鏈金融機制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2019-08-06     中天富保理


構建完善的供應鏈金融機制,包括研討、制定統一規範的供應鏈金融定義、操作流程及管控標準,是供應鏈金融良性發展、規範發展、走向世界的需要,是培養企業全球競爭力的需要,也是支持「一帶一路」供應鏈建設及全球供應鏈發展的需要。

按照《供應鏈金融技術的標準定義》,供應鏈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是指「利用融資和風險緩釋的措施和技術,對供應鏈流程和交易中,營運資本的管理和流動性投資資金的使用進行優化」。國際供應鏈的主要技術包括「應收帳款貼現、保理及其變形、應付帳款融資、應收帳款的貸款或放款、經銷商融資、存貨貸款、裝運前融資、BPO等八大產品」。

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發布兩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AI)、區塊鏈、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在供應鏈及供應鏈金融中的整合應用,使我國供應鏈和供應鏈金融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供應鏈創新帶動了供應鏈金融服務創新,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企業,以及促進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際供應鏈的升級發展

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際貿易全球化和國際投資一體化,產生了跨國、跨境產業供應鏈。國際貿易由出口產成品到在全球部署生產鏈,哪兒生產利潤高就在哪兒生產,在哪裡銷售就在哪兒組裝。供應鏈的發展使出口最終產品變為出口零配件,很難找到由一個國家生產的整個產品。當前,中間產品占全球貿易的60%〜65%,跨國公司的價值鏈和供應鏈網絡高度專業化,各具特色,顯示出全球供應鏈的複雜性、穩定性、高效性、節簡性。

由於科技的進步使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及提供貿易服務的各類金融機構實現了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標準化管理,電子發票、電子提單的提供為交易背景的真實性提供了查驗手段。供應鏈競爭理念出現並迅速演變成企業在競爭中的主要模式之一。

進入21世紀,全球物流率先進入供應鏈時代。已開發國家從戰略層面推進供應鏈體系建設,美國於2012年發布了「全球供應鏈國家安全戰略」,已開發國家80%的企業相繼採用了先進的供應鏈思想,完成了從傳統供應鏈到戰略供應鏈模式的升級。

打造我國智慧供應鏈體系

我國把「現代供應鏈」理念寫進了十九大報告,並作為經濟的「新增長點」和「新動能」。《指導意見》對供應鏈提出了發展目標:到2020年,形成一批適合我國國情的供應鏈發展新技術、新模式,基本形成覆蓋我國重點產業的智慧供應鏈體系。培育100家左右的全球供應鏈領先企業,重點產業的供應鏈競爭力進入世界前列,使中國成為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重要中心。同時明確了六項重點任務:

構建農業供應鏈體系;推進供應鏈協同製作,促進位造供應鏈可視化和智能化;推動流通和生產深度融合,提升供應鏈服務水平;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防範供應鏈金融風險;打造全過程、全鏈條、全環節的綠色供應鏈發展體系;參與全球供應鏈規則制定,努力構建全球供應鏈。

對標我國當前的情況:以央企、國企和一定規模的股份制企業為代表的供應鏈核心企業,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供應鏈與網際網路、物聯網深度融合為路徑,以信息化、標準化、信用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為支撐,創新發展供應鏈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高效整合各類資源和要素,提升產業集成和協同水平,打造大數據支撐、網絡化共享、智能化協作的智慧供應鏈體系。

供應鏈金融的重要性

供應鏈金融是為企業增信的最好方式。供應鏈金融的特點是供應鏈管理,必須做到全程可監控、可追溯,保證業務背景真實,場景化、標準化,線下線上結合,大大為企業增信。供應鏈金融是解決資金流入實體經濟的最有效辦法。供應鏈金融需要場景,這個場景就是實體經濟運作圖,是解決企業融資難的辦法之一。供應鏈和供應鏈金融是貿易便利化的黏合劑,是大宗商品供應鏈生態的催化劑。供應鏈金融健康發展是「穩金融」的重要工作之一,提高核心企業競爭力,必須提高整個供應鏈條的競爭力,這個競爭力就是快速獲得融資和資金安全。供應鏈金融應成為實現國家供應鏈戰略的堅實後盾。

供應鏈金融將對「一帶一路」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帶一路」與全球供應鏈資金整合的重要意義:供應鏈金融有利於「一帶一路」國家間產業鏈、供應鏈的建立,這種關係一旦形成,就有了黏合性;有利於「一帶一路」建設提高效率,節約成本;有利於人民幣或「一帶一路」項目國家貨幣的計價結算;有利於網絡安全和反洗錢防範、有利於貨物和資金的監控,增加交易的透明度;有利於歐洲班列的安全和標準化。借用供應鏈金融的設施,網際網路、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等,建立區域經濟的命運共同體,最後在美國第一的貿易戰中,全球經濟下行,整合全球供應鏈資源是支持「一帶一路」國家經濟發展,也是中國自我發展的需要。在中國供應鏈金融超前世界的情況下,規範發展,制定規則,引領全球數字化世界,機不可失。

來源:《當代金融家》雜誌2019年第7期

作者:張燕玲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國銀行前副行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xjobGwBUcHTFCnfrNR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