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小課堂:票據業務發展70年歷史回顧

2019-11-06     中天富保理

票據業務促進了企業信用市場的健康發展,有利於信用體系的建設,對於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具有重大意義,本期金融小課堂將代領大家共同回顧中國票據業務發展創新的七十年歷史。

1、萌芽發展階段(1949~1978年)

解放初期至1954年間,國家允許銀行信用和商業信用存在,人民銀行上海分行曾運用商業匯票承兌與貼現,為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服務。巧妙地運用票據承兌形式,調劑市場資金,扶助私營企業恢復和發展生產。1954年至1978年間由於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方式,商品經濟沒有得到發展。全國實行信用集中,取消商業信用,銀行結算以劃撥為主,有零星的支票結算,匯票和本票作為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的載體在計劃經濟的大背景下無法發揮其支付結算和信用擴張的功能。

2、雛形發展階段(1979~1994年)

1979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批准部分企業簽發商業承兌票據。1981年2月和11月,第一筆同城商業承兌匯票貼現業務和第一筆跨省市銀行承兌匯票貼現業務成功辦理,各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批准下逐步將同城商業承兌匯票貼現業務和異地銀行承兌匯票貼現業務列入資產業務項目,票據業務步入恢復發展階段。

3、規範發展階段(1995~1999年)

一是以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為標誌,初步建立並逐步完善了有關票據業務的法規和制度。二是中央銀行相繼發布《支付結算辦法》、《票據管理實施辦法》和《商業票據承兌、貼現與再貼現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加強對商業匯票業務的宏觀管理和制度建設。三是1998年中央銀行發布《關於加強商業匯票管理,促進商業匯票發展的通知》,三次下調貼現和再貼現利率,改進與完善貼現利率的生成機制。四是1999年中央銀行下發《關於改進和完善再貼現業務管理的通知》,改革再貼現率與貼現率的確定方式,擴大了貼現率的浮動幅度。

4、積極發展階段(2000年~2009年10月)

一是票據業務走上規模化和專業化發展軌道,票據業務總量成倍增長。2009年,中國商業匯票承兌發生額10.3萬億元,比1999年增長了19.3倍,貼現、轉貼現發生額23.2萬億元,比1999年增長了91.8倍,票據貼現餘額2.4萬億元,比1999年增長了42.5倍。二是在票據業務全國範圍內推廣應用和市場制度建立後,票據業務運作機制逐漸成熟,商業銀行票據業務開展的規模化和專業化程度明顯上升,由此促成票據業務快速增長。三是票據市場參與主體迅速擴大,除票據業務恢復開展初期的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之外,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財務公司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紛紛開展票據業務,票據市場活躍程度明顯提高。

5、快速創新階段(2009年11月~2016年11月)

一是人民銀行的電子商業匯票系統(ECDS)帶來了革命性的電子票據產品,克服了紙質商業匯票操作風險大的缺點,改變了企業與金融機構的支付習慣和交易方式,普及率逐年提高,並隨著2016年人民銀行224號文的推出迅速取代紙票成為主流。二是為了解決票據對信貸規模占用的突出問題,業內出現了以票據資管、票據資產證券化等為代表的票據產品,「票據收益權」轉讓逐步成為票據交易創新的主要關注點。三是伴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數字票據呼之欲出並在特定機構和場景下得到應用,並將為數字貨幣的發展提供合適的應用場景試驗。

6、整合發展階段(2016年12月~至今)

一是人民銀行主導下的票交所成立,實現了票據市場基礎設施的搭建,將對整合票據市場、防範業務風險、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商業信用和第三方評級發展發揮重要作用。二是票交所的成立進一步擴大了票據市場的參與主體,券商、信託、資產管理公司均可以參與票據的轉貼現市場,使得票據開始成為聯繫銀行和非銀機構之間的主流媒介。三是電子商業匯票系統(ECDS)的遷移與整合,實現了全市場基礎設施的統一和歸併,並為紙電融合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四是一系列票據制度的推出,為統一票據市場的建設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來源:陸家嘴金融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GA2QG4BMH2_cNUgmtI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