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前,如果出現咳嗽、打噴嚏、低燒等情況,是否要馬上去醫院治療?如何分辨普通感冒和新冠肺炎?全城復工後應該注意哪些防護細節?本報記者專訪積水潭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夏國光,為讀者關心的問題一一解答。
是否有流行病學史是判斷關鍵
「我值守北京醫學會新冠肺炎線上醫學諮詢平台時,看到很多市民都在詢問身體出現上述症狀後如何處理。」夏國光介紹,現在既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期,也是普通感冒和流感的高發期,它們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傳染性,只是前者的傳染性非常強,毒力大而已。
這次疫情的特點是大部分人表現為發熱,也有不發燒、乾咳、胸悶等呼吸道症狀,可伴有嗓子、鼻子不舒服,和普通感冒有相似之處。二者的區別要看流行病學史,是否有疫區、確診或疑似病例、發熱病人接觸史,是否存在聚集性發病等。有這些情況的人應該進行排查,到醫院進行血常規(淋巴細胞、白細胞、甲流乙流咽拭子等檢測)、影像學檢查等,必要時根據流行病學史通過疾控部門安排做新冠病毒核酸檢測。
所以,是否有流行病學史還是很重要的,沒有疫區接觸史的應該居家隔離,觀察病情,觀測體溫,口服感冒藥對症處理。如果服藥兩三天後病情加重或無好轉,可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和篩查,有發燒大於37.3攝氏度者直接去發熱門診。從積水潭醫院接診情況看,大部分出現上述症狀的人屬於普通感冒或流感,對流感奧司他韋療效還是很好的。
本市已進入本地擴散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毒性很強,不可小覷,外出要做好防護。」2月6日,北京疾控中心提出本市已進入本地擴散期的早期階段,在非典時負責過幾百個病人診治工作的夏國光表示,這說明本地的感染人數還有上漲的趨勢,在即將全面復工的背景下需要更加嚴格的防控。病人看病時對醫生一定要說實話,不能隱瞞流行病學史,否則醫生很難判斷。
公眾應該減少外出、少聚集,減少在食堂、電梯間等場所的時間,四樓以下儘量步行。少乘坐地鐵、公交等公共運輸工具,少去餐館、超市,因為氣溶膠傳播、飛沫及接觸都是傳播途徑,尤其氣溶膠可以傳播到很遠的地方。戴口罩、多消毒、勤洗手很重要。每個人都要有防護意識,增強自身的免疫力。
她特別提醒,有的群眾戴口罩方法不正確,正確的是要把鼻樑處壓實,口罩邊緣和面部貼合,不能留縫隙。繼續使用的口罩要放在袋子或盒子裡,互相不能拿串,分清內外面,廢棄的口罩放在垃圾袋裡,不能亂扔。
夏國光說,當治癒率大幅上升,確診和疑似病例大幅下降時,就意味著拐點的到來。
本報記者 任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