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動一刻也停不下來就是多動症?你對多動症的誤解到底有多深

2019-11-16     育兒琦說

我家孩子是不是有多動症

一直以來都有人問我說:「我家孩子特別愛動,只要是醒著那就一刻都停不下來,他是不是有多動症?」

我問孩子有多大,答曰,9個月

聽到這個回答,我突然就感覺像是被噎住了一樣,腦子裡不禁閃過一連串的省略號……

我覺得許多父母更甚至是教師對「多動症」的理解只停留在了字面意思上,一旦孩子動得比較多就立刻懷疑孩子是「多動症」。

這就屬於望文生義了,多動症的學名叫做「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它其實是一種注意力缺失的問題,多動症孩子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就算他對某件事感興趣,很想要做下去,但是依然沒有辦法始終保持專注,從而導致學習困難。而「動得多」只是眾多多動症症狀中的一種典型表現而已。

那麼,多動症到底都有哪些表現呢

1,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

經常走神,很難集中注意力

聽不到別人對他說話

在做一件事情時非常容易分心

不聽指令

不會整理,物品擺放雜亂

總是不記得重要的事情

總是丟三落四

不願意做費精力的事情

無法快速準確地明白一段話的意思

2,好動的現象:

特別好動,似乎不會停止

總是不停地說話

無法安靜的玩耍

不分場合的亂跑或攀爬

3,衝動的現象:

別人還沒提完問題就著急回答

沒辦法等待

做事不過腦子,特別衝動

無法控制情緒

總是會打斷別人的說話

嗯……看完這些,大家是不是心中一涼,感覺全都對上了?

天啊,我就知道,我家孩子果然有多動症

定性多動症,學界還有許多爭議

先別急著定性哈!這些表現是需要有連貫性的,也就是你家孩子並不是一次兩次有這樣的表現,而是這個樣子超過6個月,並且這些行為會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造成特別消極的影響,才可能懷疑(注意:是懷疑)孩子有多動症,並不是由此確定一定有。

具體的還需要專業醫生進一步的診斷,而診斷的手段也很複雜,除了會用到很多量表之外,還要依靠醫生豐富的經驗、專業的技能,在認真觀察孩子的狀態後才能真正的確診。

並且,同是一件事情,國內外醫生的做法也是不同的。相比中國的醫生會建議你帶小孩子做各項檢測去診斷,北美的醫生則通常不會建議帶4歲以下的小孩子去做多動症的診斷,因為他們認為「沒法長久專注」、「活潑好動」、「容易衝動」是學齡前兒童共同的特徵,很難把這些因為年齡而導致的不成熟行為與多動症症狀區分出來,就算是領域專家,也幾乎沒辦法給4歲以下的孩子下多動症的診斷。AAP(美國兒科學會)對於多動症兒童的診斷指南也只限於4~18歲之間的孩子。

關於4歲以內多動症孩子該如何診斷、治療,學界還有很大的爭議。激進的醫生有給小孩子用藥的,但反對的聲音特別多——一是容易誤診,二是藥物的副作用不明確,所以主流學界還是主張不去診斷和治療4歲以下的兒童。

4/5歲的正常孩子各方面發展會逐漸趨於成熟,相對3歲前會比較能夠專注、比較能夠坐得住、比較能夠控制情緒了,但若是這個年齡段的多動症孩子的行為還是和2/3歲的小孩子一樣沒有改善,那多動症的症狀就比較能夠凸顯出來了,更加不容易被誤診了。就好像浪潮褪去,才能更容易便認出留在岸上的砂礫一樣。

綜上,至少在孩子4歲之前,你懷疑孩子多動症的事情,那純粹就是給自己找不痛快。至於害怕9個月的嬰兒有多動症什麼的,那真的是想太多了……

但小孩子確實是好動到讓父母懷疑人生啊,簡直難帶得要命該怎麼辦

遇到這種情況嘛,你需要的是「每日三省吾身」:

給孩子放電了嗎?讓孩子撒歡兒了嗎?帶孩子出去遛了嗎?

你家孩子憋著一身的精力無處發泄,恨不得飛上天把天跺個窟窿,他要是能坐得住才怪呢!

我家糖豆之前在家裡壓根就待不下,而我在家也沒辦法跟他和諧相處超過2個小時,必須風雨無阻的出去遛,到了冬天還得滿世界的給他找各種室內遊樂場;若是膽敢待在家,那就是每半個小時製造一個廢墟現場,真是恨不得把房子拆了。說實話,當時我也懷疑他有多動症。

快3歲時,曙光來了,糖豆在家裡突然也能安靜的玩兒好一陣子了,天氣不好也不鬧著出去了(激動得我熱淚盈眶啊有沒有!),但是每天依然需要有消耗體力的活動,若是不把他的體力耗盡,他屁股上就像長釘子了一樣,就算給他個Pad他也坐不住。

如果天氣條件實在不允許出門的話,我也會想辦法在家裡給他放電——先讓他做一些消耗體力的遊戲,像是捉迷藏啊,跟著音樂蹦跳啊,搬東西啊,扔球啊,幫我做家務啊等等,看他有點出汗,有累的感覺了,再坐下來玩玩積木或拼圖什麼的,就比較能夠專注了。

看到當時多動的糖豆現在已經變身成了可以看書、寫字、畫畫超過半個小時的孩子了,老母親也是甚感欣慰。

正確看待多動症

當然了,並不是所有孩子好動的問題都會隨著長大而消失,孩子患多動症的比例還是挺高的(中國兒童多動症發病率在3%~13%,男孩發病率高於女孩發病率),如果你發現孩子4/5歲了,依然會有注意力難以集中,過於好動,情緒衝動等問題,並且到了嚴重影響生活和社交的程度,還是要儘快就醫的。

就醫的目的不是給孩子扣上「有病」的帽子,只有確診,真正的知道孩子的狀態,才能更加了解他的心理與行為,更能用正確的做法,幫助孩子更好的學習、生活與社交。

多動症的孩子是先天基因的問題,並不是後天教養方式導致的,就算孩子真有多動症,家長也不必因此而自責。

​願每個好動的小朋友,最終都能享受到專注做一件事的樂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r8Eem4BMH2_cNUgotX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