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自Jenkins等於1981年首次公布了62種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數(Glycemic index,GI)值以來,許多學者都對食物的GI值進行了測定和深入研究。
我國最權威,也是唯一的食物GI表是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楊月欣研究員在《中國食物成分表2004》中發布,2018年在《中國食物成分表標準版》附表中又進行了更新。
GI數據表的建立為指導居民健康膳食提供基礎數據,以期獲得更理想的膳食指導及糖尿病患者教育效果,具有良好而深遠的社會及經濟影響,產生了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數據來源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楊月欣研究員的帶領下,GI數據表的建立和更新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糧食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基金、原衛生部基金、達能營養基金等多個項目資助;
參與單位有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四川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遼寧省朝陽第一醫院內分泌科、寧夏回族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北醫科大學等。
GI數據表現狀
GI數據表中絕大多數食物都產自我國,涵蓋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穀物、薯類、豆類、蔬菜、水果、混合膳食等11大類的259種食物。
GI數據是經過2000多名志願者的試食試驗,按照標準方法測定計算而來,資料質量高,結果可靠,具有人群代表性。
2019年6月11日,衛生行業標準《食物血糖生成指數測定方法》(WS/T 652-2019)發布,將會加快我國GI資料庫的建設。
數據的更新將以不定期動態的方式進行,不斷擴充和完善數據,最終建立公開共享的資料庫,以滿足科研工作者、臨床醫生、營養師、消費者及食品企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