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可琪:5分鐘閱讀10萬字?量子速讀背後,是千萬走火入魔的家長

2019-10-22     愛吃草莓的老仙女

近日,一則新聞驚呆眾人。

某教育機構組織學生量子波動速讀比賽,號稱可訓練學生1-5分鐘內看完一本10萬字左右書籍,並能把內容完整複述出來。




課程宣稱可「不用眼睛」讀完一本書,培訓老師表示,「翻得越快,你和宇宙的距離就越近。」

不少網友質疑,如此明顯違背科學常識的做法,怎麼會有家長相信?

還有網友打趣:「有一說一,這個量子波動閱讀看書快不快不知道,涼快(翻書速度快)是真的。」「讀書也靠量子波動?是不是我真的翻書翻少了。」

01

量子波動速讀

一種神奇的閱讀方式


根據他們的理論,「量子波動速讀」的原理是這樣的——


蘭可琪:5分鐘閱讀10萬字?量子速讀背後,是千萬走火入魔的家長



用心去感受!這是一種革命性的閱讀方式。波動速讀法的英文是Quantum Speed Reading,簡稱QSR,在波動速讀過程中,你只需以高速翻動書本(類似於洗撲克牌的速度),甚至不需翻開書本,就能理解書中內容,並複述出來。


量子波動速讀官方網站顯示,該方法起源於日本,由飛谷由美子(Yumiko Tobitani)女士發明。

官網稱,學會QSR好處多多,不僅能改善健康、提高記憶力和專注力,還能實現願望,甚至改變人生。




不止這些,官網還羅列出具體效果,比如:原本難搶的音樂會門票搶到了/能中彩票/工作好找了/打高爾夫更厲害了/年終派對抽獎手氣更好/跟你借錢的人還錢了(琪琪認為這簡直就是錦鯉啊!)




而實際上,量子是表現某物質或物理量特性的最小單元,「量子波動」只是物理學上量子的一種狀態。

真要分析,所謂的「量子波動速讀」,培訓機構大概想包裝的概念是:通過量子波動讓頭腦中產生動態影像,即通過物理學的概念讓感知器官產生多維感受……

而網傳視頻中培訓人員的說法是,量子波動可以激活大腦松果體,蒙著眼睛就能感知到物體或文字。




那麼,被眾多培訓機構吹得神乎其神的松果體到底是什麼?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神經科主任醫師李中介紹,松果體是生物節律的調節中樞,會分泌跟睡眠、飲食、情緒有關的褪黑素,是人體比較重要的器官。

松果體雖然會通過影響睡眠、情緒等,進而影響學習,但它不是影響學習記憶的主要器官。

「跟學習記憶最相關的應該是海馬體、大腦皮層等。」他表示,學習是一個心理、行為、認知、記憶等高級神經參與的複雜活動,跟心理、情感等有關係,是一個漫長的動態培訓過程,不能一步到位。「


這種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人的心理暗示,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跟『量子』也不著邊。」

從生理上說,人腦的活躍程度在11歲左右就固化了,但是學習在這個年齡層只是一個記憶過程,在這個階段如果有個群體學習氛圍,可能會激發孩子學習興趣,但是瞬間記憶必須經過學習鞏固的過程,否則很容易就會遺忘。

教育專家熊丙奇說,這類騙局大行其道且長盛不衰,主要原因還是神童情結作祟——它抓住了家長想走捷徑的心理。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可以理解,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和彎道超車的焦慮心態,卻容易被人利用,收割智商稅。

也許我們害怕孩子平庸,才會選擇莽撞跟風,總想走捷徑。

可是在孩子教育面前,千萬不能心急,因為速成多是噱頭,急功近利容易讓人喪失理性判斷。

02

蒙眼識字、全腦開發


無獨有偶,像這種收取家長智商稅的行為還存在多種多樣的變種。

據媒體報道,山西太原一機構也曾推出全腦培訓,號稱孩子在訓練後蒙著眼能識字,靠嗅覺辨別顏色。課程價格是一人29800元,包終生。




而山西教育局表示,未審批過這類訓練營,屬於違規違法行為,可舉報。

另外,據生活日報報道,一家名為「智聰超強大腦」的培訓機構,在推薦課程「蒙眼辨色、全腦開發」之餘,還反覆提到一款神奇「耳機」。

據說戴上這款耳機,聽他們研發的音樂,孩子睡著覺就能提高記憶力、提高智商。

「這裡面有我們購買的國外正版世界鋼琴曲,還有一些大自然聲音,我們自己開發的一些話術,可以讓孩子靜下心來,讓他的腦電波連結世界的能量。需要每天聽才行,最好是晚上睡覺前戴著耳機聽。」


記者表示經常給孩子聽世界名曲後,這位課程顧問表示,從音樂軟體上下載的音樂都不純正,想要有效果,得是正版音樂。

正版音樂和盜版音樂發出的頻率都不一樣,聽盜版的沒用,只有聽我們從國外訂購的正版音樂才有用。」這位課程顧問說,一個耳機6000元,可以買回家隨時聽,增長孩子注意力,提高智商。

據用過這款耳機的家長章琳表示,這款耳機外觀沒任何標誌,「音樂質量也一般,打開后里面有老師說,『歡迎來到智聰超強大腦世界』,再就是放鋼琴曲,鳥叫聲等,感覺不到特殊之處。」


其實《最強大腦》的坐鎮評審Dr.魏早就在自己的育兒專欄里就提到了右腦不靠譜!

他說,「對左右腦的粗暴劃分,包括右腦開發這樣的概念的流行,可能為商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賣點。因為這樣,所以才流行起來。

孩子的早期教育必須遵循大腦發展的規律,任何偏廢一側半腦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單純的提倡右腦開發,完全就是忽視科學理論依據,對孩子成長不負責任。」

03

閱讀從來沒有捷徑可言


眾所周知,高考是對知識積累和掌握程度的考察,知識面涉獵越廣泛,在高考中的優勢就越大。

高考學霸大多數都是知識面很廣的人,這種知識的廣度得益於他們的海量閱讀。




總結2019年全國各省、市狀元榜高考學霸的學習經驗發現,他們基本上掌握了自主學習和快樂學習的能力。

其中,閱讀則是他們提升語文成績的主要因素。

湖北文科狀元劉雨桐說,閱讀是最好的學習方法,一切都是長期的積累。

安徽文科狀元劉鑫說,要讓閱讀速度能夠跟上高考要求。

劉鑫在今年的高考中語文取得了129分的成績。但他覺得,語文其實算是自己的短板。這次考得不錯,可能源於從小養成的閱讀習慣。

河北文科狀元郜楚煊也非常愛讀書。她小學二年級就開始讀《紅樓夢》,初中讀《史記》、《資治通鑑》……

郜楚煊曾在知乎上曬過她的書架,並感性地回顧16年以來的圖書生涯,「我無法定義她們使我受益多少,只是她們參與塑造了我的人生。」

遼寧文科狀元張浩研今年考了679分。從小到大,他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並且涉獵廣泛,即便是緊張的高三也從未停止閱讀。這次高考133分的語文成績,很大程度上也要歸功於此。

在2019年高考中,還有一位明星考生,她就是曾因拿下第二屆《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而名聲大噪的復旦附中學生武亦姝,高考總分613分(上海高考滿分660)。




其實她早已被清華大學「全國領軍人才選拔」計劃相中,並將入讀清華大學理科試驗班類(新雅學院)。

武亦姝被稱為「詩詞才女」。2016年底登上央視《中國詩詞大會》,一舉擊敗北京大學博士陳更,拿下該年的節目總冠軍。

武亦姝的成名,背後也是大量的閱讀在作支撐。曾有許多粉絲「跪求」她的書單。

另據透露,武亦姝某學期的課外書單包括:《浮生六記》、《人間詞話》、《聊齋志異》、《紅樓夢》、《莊子》、《劍南詩稿》、《放翁詞》、《小山詞》……


這種常人難以企及的閱讀量積累,恰恰證明了,閱讀沒有捷徑可走。


可是,現如今許多人選擇了忽略過程。


有調查顯示,有76.5%的受訪青年自稱過著倍速生活,雖然高效,但也時常讓人身心疲憊。


競爭激烈,追求卓越,在這個年輕人看劇都會開啟倍速模式的時代,總有人想付出最少的努力,去獲得見效最快,最短時間達到目標的捷徑,可是欲速則不達。


就像我們選擇在高速路上行駛,也就選擇了無法隨時停下欣賞沿途的風景。


作家馮唐說過:「成功沒有捷徑,但需要一些好習慣。」時間雖然是公平的,但是利用起來卻是不同的。


我們選擇怎樣花時間,時間就會選擇怎麼回饋我們。那些優良學風檔案里,藏著何以優秀的答案。


04

兒童閱讀要循序漸進

這四步抵達閱讀終極追求


兒童閱讀可以分為四步:第一步,激發閱讀興趣;第二步,培養閱讀能力;第三步,加強思考意識;第四步,做到學以致用。




這四步,從微觀上看,有時完全疊加在一起。但從宏觀上來看,以孩子的成長、甚至以人的生命歷程為時間段來觀察,這四步是在時光里遞進。

  • 第一方面的激發閱讀興趣


對孩子來說,可能功效最大的是繪本教育,比如爸爸媽媽講的繪本故事、爺爺奶奶念的童謠等等。

基礎啟蒙階段(2-3歲),這一階段主要是通過對繪本的解讀,讓孩子了解故事的寓意並加以學習,同時會結合繪本, 讓孩子能夠認讀一些比較簡單的象形文字。

一旦得知這些有趣的事物在書里還有很多,孩子就會對書產生最初的吸引力。

這裡蘭可琪繪本教育品牌總部要指出一個誤區:對年幼的孩子來說,父母給孩子講繪本故事往往比古詩詞更能激發閱讀興趣。因為古詩詞雖然朗朗上口,但內容對孩子而言還是偏艱深。




  • 第二方面的培養閱讀能力,則主要是指自主閱讀的能力


這一點上,已開發國家依然走在我們的前面:據報道,美國2~3歲的孩子較普遍地開始了自主閱讀。

這和歐美對兒童的研究分不開:他們對孩子的心理有著充分的了解,所出版的適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童書,結合了讀與玩的特點,孩子能被書吸引,也能藉助圖文並茂的方式來了解書中的內容。

中國孩子的自主閱讀年齡,要晚得多,缺少自主閱讀的熱情,缺乏相應的閱讀能力,是中國孩子的通病。中國孩子能夠在小學階段開始自主閱讀,就已經相當不錯。

據美國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孩子自發喜愛讀書的最佳年齡,一般在7~12歲歲之間。在此之前,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有限,也難以咀嚼出書的真正滋味;在此之後,又有太多成長的困惑纏繞,需要更多時間去解決切身的問題。

因此,對於自主閱讀處於起步階段的孩子,大人提供的最好是些輕鬆、幽默、淺顯、貼近孩子當下生活的繪本作品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




  • 第三方面的加強思考意識,是對書籍的真正消化


此時的圖書,要注重在好讀的基礎上,更強調耐讀,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名著」。

書籍與生活借思考交匯,互為補充、互相滋養,長此以往,閱讀才會真正與生命形成互動,這就是第四個方面—做到學以致用。

也就是說,閱讀到最後,最重要的是把書中所學的一切,落實到行動中,努力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這是閱讀的終極追求。

書海無垠,人卻生命有限、精力有限。讀書再多,若不能為自己所用,那自己也只是可愛無害也無用的四腳書櫥。

如何把閱讀的涓涓細流變成生命的百川入海?從廣博走向精專,以廣博為基礎走向精專,是很多人踐行過的現實之路。

真正愛讀書、會讀書的孩子,父母是發揮了的最大作用。

從小對孩子閱讀習慣的培養,對他們今後的學習也是大有裨益的,給孩子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給孩子提供良好優質的書籍,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不可能每個孩子都能成為狀元,但是,我們卻可以沿著每個狀元的足跡,找到屬於自己孩子成長方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tN78W0BMH2_cNUgiAH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