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泉縣是我國發展蘋果起步最早的大縣,目前全縣可耕種用地85萬畝,其中栽植蘋果50萬畝,年產量達166萬噸。蘋果是禮泉縣農民家庭收入最重要的來源,占農民總收入80% 以上。蘋果也是禮泉縣的支柱產業,收入占全縣財政收人的70%以上。
2019年,據來自禮泉昭陵、建陵、叱乾等鄉鎮的反饋,禮泉蘋果似乎繼續延續了前幾年的頹勢,蘋果銷售不容樂觀,價格低迷。
曾經的禮泉蘋果那樣紅
先說禮泉蘋果風光無限的1980年代,各地農村都還在為了吃飽肚皮精耕細作糧食作物的時候,禮泉北部山區的農民大膽試種品種代號-15的蘋果,後來命名為秦冠。北部山區處於渭北高原丘陵溝壑地帶,坡緩向南,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所產蘋果個大,色艷,味濃,含糖量在16.2%以上。
那時,整個中國才從溫飽線上掙扎過來,果品種類少和產量小,蘋果產出比遠遠高於糧食作物,禮泉的一些農民卻率先邁入「小康生活」!
根據禮泉蘋果較早的種植戶回憶,1990年代,禮泉蘋果的售價就已高達2-3元每斤,每畝產值高達1萬元左右,刨除500~600元的成本,純收入也是近萬元,與現在的投入產出根本不是一個等級。所以當地村民早早住進了樓房,用上了彩電、摩托車、洗衣機。
可以說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靠科技務育名牌果品, 是禮泉蘋果走紅的基礎。
高品質的禮泉蘋果風靡全國,1985年,禮泉被國家農業部列為全國優質蘋果基地縣;1995年被確定為中央財政支持農業(蘋果)產業化示範縣;2000年被國家列為「陝西蘋果」原產地保護區域;2005年被評為陝西省果業強縣。1985年「秦冠」蘋果就榮獲部優產品、1989「紅富士」獲得農業部優質農產品稱號。
近年禮泉蘋果價格連年觸底,年年滯銷,大多只能以五六毛錢每斤的價格賣給果汁廠,而且成本的投入是1990年代的好幾倍,不用算,就知道這是一筆虧損帳。
曾經紅遍中國、冠甲天下的禮泉蘋果,為什麼會敗落到如今慘敗的局面?先看兩個例子:
筆者的同事是禮泉人,她們家裡的收入主要靠賣蘋果,每年蘋果收穫的十月份左右她就開始在朋友圈吆喝幫著家裡賣蘋果,也鼓動我們幫她賣。我也曾經為她在朋友圈吆喝過幾次,十斤一箱的才賣35塊錢包郵,價格非常實惠,遠比洛川、煙台、棲霞等地的便宜。這麼低的價格,我在朋友圈一吆喝,起初響應的還不少,賣出過好幾十單,可是反饋給我的信息非常不好,包裝粗糙不規範,蘋果外觀不好看,灼傷很多,個頭不大,口感一般,後來我發朋友圈再也沒有人響應,再後來我也只好裝著沒看見同事家有蘋果賣了。
筆者曾經的一個採訪對象是洛川蘋果品牌「優洛蘋果」創始人,他自己沒有種蘋果的經驗,他家人在種,但是他善於營銷,他的賣點是「可以帶皮吃的蘋果」。我問他如何做到的,他說嚴格執行歐盟有機綠色種植標準,通過果園生草、使用酵素生物有機肥、雙重套袋、物理病蟲防控來保證生產出高品質蘋果。我嘗過他家的蘋果,質量比跟我同事家的蘋果確實高出N個檔次。這個採訪對象說他的蘋果是按個賣的,超市買不到,專攻高端社群,12枚一盒的售價高達138元。這個案例也代表了目前洛川蘋果的一個整體市場優勢。
禮泉蘋果斷崖式跌入谷底,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是全國範圍內蘋果的種植面積急劇攀升;
二是整體經濟好轉,消費者對水果的需求也已經從「能吃」變成了「好吃、好看、營養、安全」。用當下時髦的話說,就是禮泉蘋果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導致了秦冠慢慢被紅富士、瑞陽、瑞雪、粉紅女士等新品種擠出核心市場,占據了秦冠蘋果的市場需求,由最初的「商品果」淪為果汁廠的原料。
到此可能有人要說:那就迎合市場需求,改頭換品大力發展富士不就行了?
但是發問的人忘了一個嚴重的現實,就是禮泉新老種植戶更替無法實現,種蘋果的大都還是老一輩。早期果園整體缺乏品種更新的布局與規劃。
老果農思想傳統,多抱有觀望意識,改良品種需要3-5年的周期,至少三年沒有收入,沒有家底的不敢妄動;大多禮泉果農維持現狀,於是年復一年沒有改觀,家底被掏空最後舉步維艱……形象地說是,溫水煮青蛙,最終失去了斷臂求生之慾望。反觀周圍其他縣域,起步雖晚但起點就直接接軌市場種上新品種,實現後者居上。
筆者認為禮泉發展蘋果的根基還在,只要勇於自我革命,敢於創新,「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時日終究會到來,打個翻身仗不是不可能。
筆者為此提出幾點建議:
一是儘快調整品種結構。從蘋果市場的分析看來,應適當多栽植早、中熟蘋果優質品種,如皇家嘎拉、藤牧1 號和秦陽等,適當壓縮秦冠等晚熟品種,使禮泉縣早、中、晚熟蘋果品種栽植比例達到3:2:5較為宜。在管理方式方面,應以市場為導向,引導果農向以優質、安全、綠色、高效並重的內涵質量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要克服粗放管理,實施精細管理。
二是完善水利建設,積極推廣先進的旱作技術在果園中的應用。眾所周知,蘋果是高耗水的果樹,產量最高的時候一畝地上萬斤,這麼大產量,耗水自然也大,而禮泉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00多平方毫米,果樹所需和自然水分供給嚴重失衡,最後導致地下水衰竭,土壤耕作層嚴重缺水,反過來導致土壤活性降低,有機質下降,這樣的土壤不利用生產優質蘋果。建議積極推廣覆膜、滴管、生草和增施有機肥等旱作技術。平原灌區要加強田間水利配套工程建設,積極解決水中旱問題。同時應積極發展果畜結合產業和循環產業,促進蘋果產業可持續發展。
三是更新觀念,培育新農人。針對果農年齡結構偏大的現狀,地方果業管理部門要多引導果農去外地先考察,學習先進經驗,讓他們自覺克服老觀念,樹立發展蘋果產業以市場為導向的新觀念,使自己能夠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職業新果農。同時要加強新一代青年農民的培育,使蘋果產業後繼有人。
四是推廣簡化技術,降低勞動強度和成本。針對蘋果生產成本上漲和勞力短缺等問題,應強化機械裝備,圍繞「節本、提質、增效」的發展目標,積極推廣簡化修剪技術,提升果園機械裝備水平,實現病蟲害統防統治,減少農藥等的使用量。
五是廣大果農要適應市場經濟要求,不能守株待兔 ,而要主動線上線下闖市場。時至今日,網際網路技術如此發達,但是禮泉縣農村大部分果農仍然未將此為獲取市場信息的主要工具,市場信息不充分。另外大部分果農仍然延續幾十年前等待代辦人員帶領外地客商上門收購,再談價出售的方式。整個過程,果農始終處於劣勢地位,同時代辦人員為了自身利益聯合蘋果客商故意壓價的事情也時有發生,這給果農的利益造成了巨大損失。應多了解水果市場銷售情況,掌握蘋果產銷信息,應做到既不低價拋售,也不高價惜售,蘋果豐收了,但不能盲目樂觀,應當隨行就市,適價適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