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很火的納涼山瓦罐嶺你去過嗎
文/強玉昌
來源:扶風微傳媒
周末烈日炎炎,就近哪有納涼地,可輕鬆休閒?真巧,有磕睡就遇忱頭,電話鈴響了:"喂,老同學,走,去一個乘車一個多小時就能到的一日游新景區一一扶風法門寺北面的瓦罐嶺"。爽快應約,一天下來,我便有了一次微信運動、養眼賞心、探秘神奇、穿越扶麟、勵志修身的自駕游,有了感覺真爽,回味無窮,值得給親們分享的寫作衝動,有了向大家這個急切熱情的呼喚:"朋友,你也快去吧,瓦罐嶺猶如一個神秘、羞澀、俊巧的淑女,痴情、文靜的等待著你獵奇的目光和噪動的雙臂!
瓦罐嶺,扶風最高峰。昔日古戰場,曾經是姜子牙與聞太師大戰的古戰場,是周原的龍脈靠山。解放前是扶風北山游擊隊秘密活動基地,是向陝甘寧邊區運送槍枝彈藥、棉花布匹、醫療用品的秘密通道。相傳西周時有一老道姓周,在北山最高峰捏泥瓦罐為生,誰家困難,遂送泥瓦罐周濟,此山便叫瓦罐嶺。周道人是扶貧鼻祖,瓦罐嶺是扶貧救濟之源。瓦罐嶺精神是「德文化」的標本。
從扶風縣部局級領導崗位退休的老幹部郭多武先生,是一位踏破鐵鞋,鑽山探秘,東奔西跑,籌款拉捐,為挖掘收集瓦罐嶺故事,尋覓宣揚古今名勝,費盡了心思,傾注了心血。是一位魂牽夢繞,身心在山的苦行僧。他一路導遊,如數家珍,讓我們一點點掀開了瓦罐山神秘的蓋頭和面紗。
瓦罐嶺,群山重疊;植被麻密,愖稱氧吧;幽徑深遂,小道傍涯; 奇花異草,蜂飛蝶舞......
瓦罐嶺,對於青年驢友們,這裡更讓他們青睞。瓦罐嶺北鄰麟游,不到二個小時,即可登翻過山頂,下坡到達麟游地界,完成扶麟穿越驢友之行。如果提前約定好扶風縣城著名驢友牛泰龍,坐上他的小型進口越野車,便可到達瓦罐嶺最高峰攀山營地,很快穿越扶麟兩縣。
牛泰龍先生是一位自駕游愛好者,特別對一些沒有商業開發的深峪山域獨有情鍾,他對穿越扶麟的游游者,曾多次予以駕支持,是探勘掲秘,宣傳推廣瓦罐嶺旅遊的俠士和熱心人。
郭多武先生說,瓦罐嶺旅遊的一個重要主題是宣傳和弘揚瓦罐嶺精神。這個精神與人造泉的經歷有關,與一個費心?力的掘泉人有關。
這渠泉水有一個動人故事。
瓦罐嶺是70年代農業學大寨時期,扶風紅旗渠瓦罐嶺穿山引水工程大會戰之地。從74年開始,黃堆公社舉全社之力,大動員、大上勞、大會戰,採取人抗肩挑、連拉帶抬,硬打硬挖硬鑽的辦法晝夜不停、加班加點,奮戰4年半,穿山鑿洞1100米,修渠5000米,從根本上解決了沿山農林、杜城村「吃水難」問題,被村民們稱頌為救命泉水。時稱「三大」工程,這就是決心大、幹勁大、震動大。黃堆人民意志堅,瓦罐嶺上鑽眼眼,家喻戶曉,號稱瓦罐嶺精神。
當年狠下決心,組織率領公社社員奮戰穿山掘渠的領導,是黃堆人民公社黨委書記張志孝,是瓦罐嶺"紅旗渠"精神的核心人物。
張志孝當年在瓦罐嶺水利工程動員會上講話
巧遇張志孝書記兒子張倉有,筆者採訪了他。
吃水不忘打井人。受益泉水的農林村群眾前幾年隆重開會紀念鑽洞取水工程,弘揚瓦罐嶺紅旗渠精神,給恩人張志孝書記等人豎立了功德碑。
瓦罐嶺山坡上見到了許多放養的野豬、山羊、雞鴨等,以山養山、綠色有機的旅遊經濟綜合開發得到了發展。
瓦罐嶺人栽梧引鳳,搭建書畫筆會,提升了人氣,好個熱鬧。
休閒觀景台為遊人以山會友,雅集敘情,提供了舒適寬敞的平台。
泉水暗渠的山頭,搭建了500多個台階的雲梯,讓遊人走上了美景盡收眼底,感受和追尋瓦罐嶺"紅旗渠"精神的聖地高台。
在瓦罐嶺景區開發建設過程中,得到了不少領導的指導支持和朋友們的鼓勵幫助。
許多遊人、訪客、驢友都想能住上幾天觀景釆風和靜享雅趣,瓦罐嶺人正在努力創造這樣的條件。
不少文人騷為瓦罐嶺景色、人物、故事賦詩
這裡留下了許多對瓦罐嶺飽含深情的倩影
瓦罐嶺寄懷
作者/屈軍強
一
青山疊翠鳥鳴長,
駐步觀雲樂馨香。
身外功名終是夢,
鄉音一曲入詩行。
二
墨客登高雅興多,
碧峰四面縱情歌。
晴嵐仙洞素心醉,
妙筆丹青意更嬌。
三
瓦罐嶺中氣勢赳,
祥雲瑞彩眼忙收。
清茶暖語聽人喚,
早已蜂蝶鬧花頭
四
疊翠層巒四月天,
春風催客笑開顏。
題詩展畫亮塵眼,
頻贊世賢好夢圓。
登瓦罐嶺有感
作者/劉廣榮
摯友結伴瓦罐嶺,
青山碧水人靚俊。
昔日眾徒引清泉,
而今登高望遠行。
作於2019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