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都知道今天的西餐里,餐叉是標配餐具之一。但在公元11世紀,當餐叉隨著義大利面開始流行起來時,它卻沒有被義大利的教會所接納,因此它曾長期被視為對上帝的冒犯,使用餐叉曾是嚴重的褻瀆行為。而當時直接用三根手指抓飯則被認為是體面的飲食方式。餐叉直到公元18世紀之後才被歐洲社會認可,成為了常用餐具之一。
出土于波斯的公元8世紀的餐叉
雖然中國古代因為石英砂資源相對稀缺,所以玻璃製作技術發展較慢。但眼鏡這種在現代高度依賴玻璃的製品在中國古代卻也很早就出現了。比如在創作於公元13世紀的《馬可·波羅遊記》里,就記載了馬可·波羅在中國看到有些老年人讀書時戴眼鏡的場景,而這在當時的歐洲也被視為了一件新鮮事。雖然《馬可·波羅遊記》真實性存疑,但中國當時有眼鏡卻早已得到了考古印證。根據英國科學家兼歷史學家約瑟夫·尼德曼考證,中國大約在1000年前就已經發明了眼鏡。當時中國的眼鏡所用的材料包括一些岩石晶體、石英、黃玉和紫晶等材料。不過因為造價高昂,所以當時的眼鏡始終是少數貴族的奢侈品。
公元1651年,荷蘭軍隊曾介入英國內戰,當時荷蘭支持英國的共和派圓顱黨。在此期間,荷蘭海軍受到了盤踞英國南部錫利群島的保王黨攻擊,因此對這些島宣戰。但很快島上的保王黨向圓顱黨投降,所以雖然荷蘭海軍曾登上該島,但雙方卻沒有發生衝突。但此後雙方也沒有簽署任何停戰或和平協議,因此在理論上雙方戰爭一直還在持續。直到1986年,錫利群島的議長想起這事,反應給了荷蘭政府,荷蘭駐英國大使才專門來到錫利群島,和其簽署了正式的和平協議,這場持續了355年的「戰爭」才正式宣告結束。
因為幾十年前的那部經典電影《埃及豔后》,埃及末代女王克里奧帕特拉成了一個全世界聞名的人物。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雖然她被稱為埃及豔后,而且也確實是埃及女王,但她卻根本不是埃及人,而是希臘人。因為克里奧帕特拉是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末代女王,而托勒密王朝是由馬其頓大帝亞歷山大的部將兼好友托勒密所創建,而他的統治家族其實都是希臘馬其頓人,所以其實從這個角度,「埃及豔后」也可以被稱為「希臘艷后」。
埃及豔后克里奧帕特拉的塑像
路易查理是法國波旁王朝的末代太子,因此有時他也被稱為路易十七世。但他僅僅4歲時法國就爆發了大革命,而在他8歲時,他的父親路易十六被處決,法國波旁王朝滅亡。而此後他因為自己王太子的身份也很快被投入監獄。由於監獄中環境惡劣,僅僅兩年之後他就死在了獄中。但在當時,法國很快出現了在獄中死亡的不是他本人的傳言。而在公元1814年,法國波旁王朝復辟之後,在法國各地很快出現了差不多100個自稱路易十七本尊的人。雖然這些人並沒有得到公眾的承認,但其中一些卻各自擁有不少信仰者,有些信仰群體甚至持續至今。不過在公元1990年代進行的基因檢測已經基本上排除了這些人是路易十七的可能。
死後引發無數人假扮的路易十七
中國古代發明了紙張之後,因為紙擁有很好的柔韌性,而且重量很輕,因此當時的工匠曾經對如何對其進行更多利用有過很多嘗試,其中就包括將其應用于軍事。比如《南史》里就提到過紙鎧,而《新唐書》還記載在唐宣宗時,河中節度使徐商發明了紙甲。由於紙甲成本低,便於推廣,所以在宋明時代,甚至一度成為了標準盔甲之一,曾有過官府一次性訂購30000套的記載。
中國曾在2008年舉辦奧運會,3年之後還會舉辦冬奧會,所以大家都奧運會一定都不陌生。大家都知道奧運會是世界規模最大的體育運動盛會,但其實歷史上的奧運會可不完全是這樣。在近代復興了奧運會的法國人顧拜旦認為在奧運會中舉行藝術競賽非常有必要,因為古希臘時代奧運會舉辦時就會同時舉行各種藝術活動,因此在1912年到1948年的奧運會上,其實都舉辦了包括文學、建築、雕塑、繪畫和音樂等藝術比賽,總共產生過151枚藝術比賽的金牌。
大家現在去一些西式快餐廳吃飯,點了薯條肯定都會配一兩包番茄醬。但有些朋友不知道的是,英語裡「番茄醬」這個詞叫ketchup,它是英語裡的一個中文藉詞,其實是把廣東話里的「茄汁」直接音譯過去了(現在ketchup在英語裡代表各種醬料)。而在公元1830年前後番茄醬剛剛出現在美國的時候,俄亥俄州一名叫約翰·庫克的醫生曾把它作為處方藥品銷售,用來治療消化不良,結果大受歡迎。而幾十年以後,番茄醬才在西餐中成為了常用調料。
是不是看看這兩罐番茄醬消化不良就好了?
對近代歷史有些興趣的朋友對美國總統尼克森一定不會陌生。而極少有人知道的是,尼克森除了是位政治家,還是一位才能得到公認的音樂奇才。他可以熟練的演奏鋼琴、薩克斯、單簧管、手風琴和小提琴五種樂器。而在擔任總統期間,他還曾多次在一些公開場合表演,其水平得到了許多音樂界人士的認可。
除了尼克森,林肯也是另外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美國總統。而許多朋友同樣不知道的是,林肯的身高高達1米93,其實是一個彪形大漢。而他年輕的時候也沒有浪費自己的這個體格,熱衷於從事摔跤運動,並成為了當時美國最強的摔跤手之一。林肯平生曾經參加過300多場摔跤比賽,而他只輸過其中一場。
愛迪生是世界聞名的美國發明家,相信許多朋友小時候可能也都讀到過他發明電燈的故事。但其實這個事是非常有爭議的,因為在愛迪生的公司推出電燈前一年,英國發明家約瑟夫·斯萬已經獲得了白熾燈的專利,另外美國人威廉·所亞也發明出了電燈。因此在愛迪生在美國申請電燈專利之後不久就引發了專利權訴訟。在公元1893年,美國專利局甚至裁定愛迪生的公司只是修改了威廉·索亞的發明,因此其專利無效。愛迪生的公司上訴了六年之後,才重新得到了電燈的專利。但為了防止進一步的爭議,愛迪生還是和斯萬在英國建立了合資公司,一同銷售電燈,等於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斯萬對電燈也擁有部分專利權。
愛迪生公司早期銷售的電燈
古羅馬時代,人尿曾經成為流行的「漱口水」。當然這種習俗其實也有一定科學道理,因為人尿里含有一些氨,而氨是世界上效果最好的清潔劑之一,所以也確實能起到清潔作用。但是無論怎麼說,這個習俗恐怕是沒法逃脫重口味的名聲了。
192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兩名研究者厄內斯特·格倫和查爾斯·布雷曾把一隻活著的貓做成了電話。他們把這隻貓的顱骨打開,把其聽覺神經與電話線和聽筒分別連接,然後一人立即離開從別處撥打這個電話,當另一人對著貓耳朵說話時,對方竟然聽到了聲音……
自古以來,絲綢就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而絲綢在全球大受歡迎,與其是中國獨有的技術有密切關係,而古人也很早就意識到了織造絲綢技術機密的價值,因此為防止其傳到外國也設置了嚴格的防範措施,將絲綢技術和蠶種走私國外在很多朝代都是重罪。但因為絲綢對各國吸引力實在太大,所以還是不斷有人嘗試獲取這種技藝。根據一些歐洲傳說,在公元6世紀,有兩名東羅馬的基督教教士曾在查士丁尼大帝的支持下專門來到中國學習絲綢織造,而且最後成功地將一些蠶卵偷帶回了東羅馬,使後來幾百年東羅馬曾經壟斷了歐洲的絲綢市場。
馬王堆出土的精美絲綢殘片
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因為南北雙方都允許需要應徵入伍的人給別人支付賞金代替自己從軍,因此催生了一大批專門替人從軍,之後不久就想辦法當逃兵,然後再替其他人從軍領賞金的人。一些老油條甚至把這種方法當成了致富捷徑,在南北之間頻繁轉換,獲取了大量報酬。雖然南北雙方都會對這種行為進行嚴厲處罰,甚至處決過許多職業跳槽者,但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會被抓住,所以在戰爭期間,這種現象還是屢禁不止。據記載,最多一個人的跳槽次數甚至達到了32次之多。
最有名的一個賞金跳槽者亞當·沃斯,他跳槽無數次,卻只打過一場仗,最後還移居英國,得到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