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扶持他牽制和削弱女真諸部和蒙古,反遭其反噬出山林君臨天下

2020-07-16     安琪的翅膀

原標題:明朝扶持他牽制和削弱女真諸部和蒙古,反遭其反噬出山林君臨天下

由於努爾哈赤勢弱的時候,一直對明朝採取比較恭順的策略,所以明政府很想利用這支新興的勢力來牽制和削弱海西女真諸部和附近的蒙古部落,不僅沒有進行實質性的限制,反而對他進行安撫和扶持,每年賜給白銀八百兩、蟒緞十五匹,作為對其父祖被誤殺的補償。

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的20多年間,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各部後,並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這種趨勢的發展,就是統一範圍的進一步擴大和新的地方性民族政權的建立。

早在統一事業初具規模之時,努爾哈赤就於1587年在距其祖居地赫圖阿拉五里處的費阿拉(舊老城)修築城垣、蓋造宮室衙署,營建新的統治中心。這裡曾經是建州衛指揮使李滿住和建州左衛指揮使董山的居住之處,即建州女真的首領之城,明朝稱之為「建州老營」。成化年間明軍攻剿建州時,將其城寨焚燒一空,斬殺當地女真人數百,使這裡變成一片廢墟。

努爾哈赤重建這處「老營」,用意十分明確,就是要再次樹立起以自己為最高首領的建州女真政治中心。所以遷居之後努爾哈赤便頒布了一系列法令制度,在部眾的擁戴下稱「貝勒」(漢語「王」、「部長」之意),即為加強對屬下的統治,也藉此招徠更多的女真人聚集於自己靡下,這也可以視為他所建立的女真政權的草創時期。

由於努爾哈赤一直對明朝採取比較恭順的策略,所以明政府很想利用這支新興的勢力來牽制和削弱海西女真諸部和附近的蒙古部落,不僅沒有進行實質性的限制,反而對他進行安撫和扶持,每年賜給白銀八百兩、蟒緞十五匹,作為對其父祖被誤殺的補償。在努爾哈赤遷居費阿拉之後,還應其請求在原有撫順關的基礎上,又開設清河(今本溪清河城)、靉陽(今本溪縣鹼廠南)、寬奠(寬甸)三處馬市,擴大與建州女真的貿易往來。

不僅如此,1583年以後的10年間,努爾哈赤先後被明朝授為建州左衛指揮使和都督僉事,1595年又因「保塞有功」晉封他為「龍虎將軍」(武二品銜),並允許他幾次到北京入貢。所有這些都在客觀上為努爾哈赤統一大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1596年,努爾哈赤已自稱「女真國建州衛管轄夷人之主」,他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兼并和招撫建州以外的其他女真部落,使自己成為女真人的「國主」。

當時與建州女真相鄰的是「息倫四部」,也稱為「海西女真」。其中哈達部位於建州之北,即今遼寧鐵嶺、開原、西豐一帶。嘉靖至萬曆初年,其首領王忠、王台(萬汗)是海西、建州女真部落中最具實力的大酋長。葉赫部位於哈達之北,統治中心在今吉林省梨樹縣境內的葉赫山城。輝發部在哈達之東,統治中心在今吉林省輝南縣。烏拉部在輝發之東,統治中心在今吉林市一帶。努爾哈赤興起之時,海西四部或因內亂或因受到明朝打擊,勢力都不很強盛。

1593年九月,四部共同約集周邊各部組成「九部聯軍」進攻建州,在古勒山(今新賓上夾河鎮古樓村附近)被努爾哈赤率兵殺得大敗而回。此後,努爾哈赤採取各個擊破的策略,從1599年至1613年陸續滅掉哈達、輝發、烏拉三部,將其部眾置於自己的統率之下,只有葉赫因受明朝庇護苟延殘喘到1619年,薩爾滸戰役後也被一舉吞併。

明末女真的另一個部分,由於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落後於建州、海西,尚處於比較原始的狀態,因而被統稱為「野人女真」。他們居住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的廣闊地區,包括東海女真、黑龍江女真等幾個部分。由於距建州較遠,中間且有海西各部阻隔,努爾哈赤起初對他們的政策是以招撫為主,在征服海西女真烏拉部後,便長驅直入,對東海女真窩集、虎爾哈、瓦爾喀三部征撫並用,將其大量人口收歸自己的統轄之下。

1615年,努爾哈赤已經是管轄建州女真全部、海西女真大部和野人女真一部分,擁有數萬臣民的女真貝勒。他創立了八旗制度,將部眾編入這種軍事、行政、生產諸項職能合一的組織當中,並設立各級官員分別統領,又設五大臣和十名扎爾固齊(斷事官),負責綜理國政和審斷案件,建立新政權的時機已經基本成熟。於是,次年正月初一日,在赫圖阿拉城內,努爾哈赤正式登基稱「汗王」,建國號為「大金」,年號為「天命」,開始了一個新興政權的紀元。

歷史上把努爾哈赤建立的「大金國」稱為「後金」,因為在此前五百多年的公元1115年,遼國女真族完顏部首領阿骨打曾經建立過一個「大金國」,並很快滅掉了遼國和北宋,統治中國北方一個多世紀,1234年被蒙古所滅。努爾哈赤重新豎起這面旗幟,就是想以歷史上本民族曾經建立過的「大金國」繼承者自居,藉以號召更多的女真人重建自己的強盛國家。

後金建國之初,並未公開與明朝宣戰,只是一面繼續征撫黑龍江流域的野人女真以擴充實力,一面積極備戰準備應付明朝的武力進攻。1619年3月,在以今撫順大夥房水庫淹沒區一帶為主戰場的薩爾滸大戰中,八旗軍隊在努爾哈赤指揮下一舉擊敗進剿的20多萬明朝大軍,隨即揮師滅掉葉赫。此時後金與明朝在遼東地區的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

薩爾滸戰敗後,被中原地區農民起義鬧得焦頭爛額的明朝政府,再也無力重新組織足夠的軍事力量去剿滅這新生的女真族政權,在遼東地區只是處於被動防守的地位;而後金則在大獲全勝後信心倍增,虎視耽耽地向明遼東漢人居住區步步進逼,終於在1621年3月揮師長驅直入,數日之內攻陷和招降遼陽、瀋陽等七十餘座大小城寨,隨即將都城遷至遼陽,1625年再遷至瀋陽。

這樣,原本在遼東山林中的女真人,由於統一後的迅速崛起,走出了他們的傳統居住地,把統治中心遷移到漢族居住區內,成為以今遼寧省的遼河以東為主要統治區域,並向東、向北延伸至朝鮮邊境和黑龍江流域的地方性政權。

1626年8月努爾哈赤去世後,由其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仍沿用「大金」國號,只是把年號改為「天聰」。10年後,皇太極在本民族政治、經濟和文化都已有較大進步的基礎上,把按女真族舊社會形態建立的「汗國」改為吸收中原王朝封建典制的「帝國」,改國名為「大清」,年號為「崇德」,在瀋陽舉行了隆重的登基稱帝儀式。

又過了8年,即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後的第一年(順治元年),清軍入關,隨後將國都遷往北京,取代明朝,由東北地區的地方政權變為君臨全國的統一封建王朝。後來的人們敘述歷史時,往往把清入關前在遼寧的這段歷史—即從後金建國到順治入關,稱為「清前史」或「先清史」,因為這個時期中原還是明朝的紀元,而清作為一代王朝,則從其入主中原的1644年算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HNIWHMBd4Bm1__Y7b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