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女兒王燦芝:仗義豪情,文武兼備,海外譽為東方飛將

2020-08-04     安琪的翅膀

原標題:秋瑾女兒王燦芝:仗義豪情,文武兼備,海外譽為東方飛將

勿忘鑑湖女俠遺風,望為我越東女兒爭光——周總理

近代中國,風雲變幻。回憶過去,這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後挨打的屈辱史,讓我們嘗盡了落後就要挨打的苦。這也是一部無數中華兒女自主團結起來,要自由求民主的探索史。無數的有志青年抵抗侵略,為了民族的解放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

一百多年前,男尊女卑宗教禮儀早已根深蒂固,可是就有那麼一個人,她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留下了許多充滿強烈愛國思想和飽滿革命熱情的詩篇。她是第一個推翻數千年封建統治而犧牲的女烈士,她就是秋瑾。

1907年7月6日,安慶起義失敗,7月13日清兵包圍大通學堂,秋瑾不幸被捕。兩天後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

一百多年前過去了,現在的西泠橋畔仍立有秋瑾烈士全身塑像,接受世人緬懷。年僅31歲的秋瑾遇害,除了留下為民為國的一腔熱血,還有年僅5歲的女兒王燦芝。

王燦芝,1901出生於湖南湘潭,其母親是革命家秋瑾。她出生的地方離曾國藩家族很近,所以祖上兩家也頗有淵源。兩歲的時候,因父親王廷鈞要到京做戶部主事,所以他們一家人便來到了北京。

來到北京的秋瑾接觸到了更多先進思想。1904年7月,秋瑾不顧家人的反對,為了革命和民主,她自費東渡日本留學。 這時的王燦芝剛好3歲,尚未懂事的她還不知道母親已經離家,更沒想到這次離開竟然成了訣別。

秋瑾走後將年幼的王燦芝託付在朋友謝滌泉家,認謝的繼室為養母。可是這位謝太太嗜酒如命,根本沒有時間照看小燦芝,加上謝家孩子很多,更無暇關注到她。

這段日子後面她回憶起來說:"那時候我根本體會不到家庭的溫暖,寄人籬下的滋味只有親身經歷才懂。衣裳襤褸面黃肌瘦,吃飯也是飽一頓餓一頓,經常生病……"

那些日子她時常思念母親,可是遠在日本的秋瑾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著自己的革命事業,相比小燦芝,她覺得還有更多人需要她。不幸的是1907年,母親秋瑾在浙江紹興軒亭口被捕,英勇就義時年31歲。這一年,王燦芝只有6歲。

秋瑾被害後,燦芝被送回王家。本以為可以過上安心舒適的日子,但是沒想到父親身體也不好,又整日擔心怕被株連。沒過多久父親也病逝了。這一年她只有8歲。年紀尚小的她可能不太明白父母雙亡的慘烈,她只知道從今以後能依靠的只有祖母了。

對於祖母,老年喪子何其心痛,而且重男輕女思想極為嚴重,她認為家庭所有的悲劇都是因為秋瑾。她把所有的怨氣全部灑在年幼的燦芝身上,對她很是刻薄,只要心情不好就對她非打即罵。她6歲喪母8歲喪父,寄人籬下繼母不疼祖母不愛。

那時的她就像是夾縫裡的一棵小草,周圍的環境何其艱苦,但是從未放棄朝上生長。只要有一絲陽光它便極力舒展葉片,只要有一顆雨露她便盡力汲取,堅強不屈頗有其母風範。

到15歲時,王燦芝不僅在文化課方面小有成績還極愛書法,書法造詣很深,筆法奔放,於詩詞、散文、書法等方面頗有天賦,顯示出豪放之氣。像秋瑾一樣,燦芝還酷愛武術,她背著祖母拜"王大老倌"為師學習武藝。

這位"王大老倌"其實是家中的僕役,但是他曾當過兵有一定的武功基礎。加上燦芝聰明伶俐,也很樂意教她。後面在"王大老倌"的指點下,她又拜名師學習內家武功比如太極拳等等。

王燦芝曾對記者說:"我學拳,倒也並不是為身體。一是我想給我母親報仇,二是我從小就羨慕俠客那一流人物。我想學精了武藝,專為人間抱不平。"

經過好幾年的學習,功力很深,為人任俠尚義豪爽慷慨,救人之急千金不吝,很有其母之風,別號"小俠"。

1918年初,曾國藩的重孫女曾寶蓀從英國留學回國後,在湖南辦了藝芳女中,這個學校是專門為了女生所建造的,重視培養新時代的女性,並採取嚴格的管理措施。王燦芝進入此校去讀書,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剛剛進學校沒多久,燦芝就遇到了一件讓她很不開心的事。原來她有婚約在身,在她還沒有出世的時候,便與曾家訂有娃娃親,但她極為厭惡這樁婚事,於是決定逃婚。

1920年,19歲的燦芝乘著曾家忙著辦喜事的時候,偷偷地離開湘潭,輾轉到了上海,入讀競雄女學校。轉眼中學畢業,後就讀於上海持志大學。

入讀持志大學期間,她也在不斷打聽殺母仇人的下落,從未放棄過自己為母報仇的想法,還曾拜"民國第一殺手"王亞樵等為師學習武藝。

1927年得母親摯友徐自華的薦引,接任上海競雄女學校長。

學校停辦後,1928年,燦芝回到湘潭,從兄長那裡獲得數千元銀元,去了曾經母親學習的地方——日本,輾轉以後到了美國留學。

初到美國時,燦芝本想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將來回國效力,但她很快發現美國政府提倡發展軍事航空方面。加上西方人對我中國兒女帶有一絲蔑視,認為我們不行,這激起了燦芝的愛國之心。

由於她自幼習武,又文武兼備,所以順利通過難度極大的入學考試,

進入紐約大學航空專業學習飛機製造及航空學。燦芝學習十分刻苦,成績優秀的她不僅深得學校老師喜愛,還被美國航空界人士譽為"東方女飛將",成為中國第一個留學外國學習航空工程和飛機製造技術的女性。

1930年,燦芝學成歸國,被委任為航空署教育科科員,後改任航空學校教授,成為中國第一個從事航空教育工作的女性。

1931年,回國一年的燦芝在多方打聽之下終於查到殺母仇人,就是原來的紹興知府貴福。當晚她遂決定去浙江復仇。

未曾想到這時候"九一八"事變爆發,行動被迫中止。

隨後,她將主要精力放在寫作上,同母親一樣,宣傳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她把筆當作武器,為那些在壓迫之下的人民發聲。經常在《空軍月刊》、《上海婦女》等雜誌發表文章。

遺憾的是,抗戰勝利以後她想為母親報仇,可是貴福已死。

1951年,她向陳毅市長申請赴港,但把唯一的女兒王焱華留在了上海。沒想到當時的她和那年遠赴日本的母親一樣,這次離開就是訣別。

1967年的某一天,她像往常一樣坐在桌前看報,卻不幸發生腦溢血去世,終年66歲。直到去世,都沒能和在大陸的女兒團聚。

想我華夏悠悠千年,英雄輩出不論男女。她們一生坎坷不斷但本身的率真從未改變,世間的生命有萬千種可能,國家將亡何談小家,於是她們挺身而出。

國破山河,烽煙四起,在時代的洪流面前,骨肉分離是常事。有些人她化作了歷史的一盞明燈,告訴人們和平不易,誰說女子不如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Net3MBeElxlkkaQEN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