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底港股也不能亂買啊,我來告訴你正確的抄底姿勢

2019-08-14     藥師投資學

今天A股慣例高開低走,不過主要還是7月經濟數據比較差導致的。相比A股,港股就更慘了。從高開1.8%跌到0.08%收盤。在港股的襯托下,A股真的仿佛堅挺了許多。

截止到昨天,港股今年的漲幅已經跌沒了



截止到今天(8月14日)收盤,AH溢價指數已經來到132.6。也就是說,在港股上市的H股如今已經比A股整體便宜32.6%。距離2018年高點,還有6%的距離。



由於港股的估值越來越低,最近A股這邊南向買入港股的資金也越來越多。點擊放大下圖可以看到,近6月以來,滬深港通南向資金累計凈流入1145億,但其實主要是近3個月流入的。


一直流入A股的外資也明白港股相比A股更加便宜,今年以來北向資金累計流入946億,但近3個月流入A股的只有46億,北向資金快速減少。

如果不是炒短線,長期持有價值投資的,與其買高估值的A股,為什麼不買更低估值的H股呢?除非你想參與科創板打新。但科創板打新是有參與門檻的,大部分散戶都無法享受科創板紅利。通過滬深股通流入A股的外資,也無法參與科創板打新。


如果想跟著大部隊一起抄底港股的辦法:

港股指數基金有哪些呢?規模比較大,投資邏輯比較清晰的,主要是以下幾隻:

恒生指數ETF(159920)。也有對應的場外聯接基金,恒生ETF聯接C(006381)。




恒生指數囊括了在港股上市市值最大且成交量最活躍的50隻股票,採用流通市值編制,為了避免指數偏重個別股票,設定了單只股票最高10%的權重限制。

劃重點:恒生指數裡面,香港本地股票占比大約47%,在香港上市的H股、紅籌股等占比53%。



恒生國企指數ETF(510900),對應的場外聯接基金是恒生國企ETF聯接C(005675),恒生國企指數又被稱為H股指數,因此恒生國企指數ETF被稱為H股ETF。




恒生國企指數(H股指數)囊括了在港股上市市值最大且成交量最活躍的50隻中國內地股票,採用流通市值編制,為了避免指數偏重個別股票,設定了單只股票最高10%的權重限制。

劃重點:與恒生指數的區別就在於,H股指數100%是中國內地公司。

香港大盤(501301),這只不是ETF,也可以直接在場外申購,C類基金的代碼是006355。




香港大盤只是基金名,它跟蹤的指數是恒生中國(香港上市)25指數。這隻指數囊括在港股上市市值最大的前25隻中資股。指數成分股採用流通市值加權,個股權重上限為10%。

劃重點:與H股指數的區別就在於,香港大盤的持股集中度更高,它只有25隻成分股。

50AH優選(501050),這也不是一隻ETF,可以在場外直接申購,C類基金的代碼是006395。




50AH優選是一隻加入了AH輪動策略的「聰明」指數基金。它的指數編制規則是,在上證50的成分股基礎上,有在港股上市的,且對應H股折價>5%的,就把A股轉為H股。等折價消失,AH兩邊沒有差價的時候,把H股換回A股,一來一回賺5%差價收益。

如果沒有在港股上市的,就繼續持有A股。

我不太建議配置這隻基金抄底港股。原因有二:

1、以5%作為AH輪動的閾值實際不太聰明。長期研究AH溢價變化的朋友會發現,由於市場流動性,外匯波動,打新收益,紅利稅等諸多因素影響,H股相對A股折價10%是合理的。只是如今H股便宜30%+,所以不合理。

關於AH溢價分析的文章,可以看6月的晚報《TMD,低估值買入,反而虧得更多了...》不過從長期來看,50AH相對上證50依然有超額收益。

2、我們這次是要去抄底港股,50AH裡面,依然有不少A股,例如貴州茅台就只有A股,沒有H股。恆瑞醫藥就只有A股,沒有H股。

我不是說買貴州茅台和恆瑞醫藥未來收益很差,而是買賣邏輯非一致性。既然去抄底港股,就應該100%配置港股。

通過下圖我們可以看到,由於配置了部分港股,50AH指數最近的業績不如上證50,但相比H股指數,跌幅其實不大,不具備太大的抄底意義。



香港中小(501020),這也不是一隻ETF,也可以在場外直接申購,C類基金的代碼是006127。




香港中小只是基金名,它跟蹤的指數是香港上市中國中小盤精選。這隻指數同樣是買主營業務在內地的港股上市公司,不過買的是流通市值後30%的股票。指數成分股採用流通市值加權,個股權重上限為5%。

雖然名字叫中小,但看上邊的十大持倉股很多都是行業龍頭,融創中國是千億市值房產公司,蒙牛乳業是千億市值奶企龍頭,萬洲國際也是接近千億市值的養豬龍頭,它還是雙匯的大股東。後面的就不一一介紹了。

劃重點:香港中小名字中小,持倉裡面包含很多在港股上市的內地龍頭企業。

經過第一輪篩選後,我們可以配置的有三隻港股指數基金,H股ETF,香港大盤,香港中小。恒生指數因為有香港本地股,被淘汰了。50AH因為有A股,也被淘汰了。

接著再來看它們仨在自2016年初至今的走勢表現。可以看到,香港中小與香港大盤均跑贏H股指數。



香港中小由於較多消費、醫療、信息科技等行業龍頭股,成長性會高一些。香港大盤與H股指數的成分股主要是大金融(銀行、保險、券商),不過香港大盤持股集中度高,最近幾年屬於龍頭股牛市,因此香港大盤也能跑贏H股指數。

持股集中度高是一把雙刃劍。在上漲行情裡面,漲幅具有優勢。但在下跌行情裡面,跌幅波動也會更大。最近香港大盤就開始跑輸H股指數了。



最後我總結一下:

由於香港大盤相對H股指數有超額收益,如果你能夠承擔更大的波動,而且不經常交易,專註定投的話,香港大盤會更適合

香港大盤的場內成交額很低,日均只有20萬左右。如果你想一邊抄底港股,一邊做網格策略的話,日均成交額達到7億以上的H股ETF更適合

香港中小的場內成交額也很低,日均只有200萬左右。不適合做網格交易,只能專註定投。香港中小配置更多的行業龍頭股,收益更高的同時,不確定性也更高。

經過一輪暴跌,港股如今再度成為估值窪地,定投、網格可以走起了。不過也要提醒一下風險南部問題如果遲遲不解決,港股的估值就可能一直不修復,要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




今晚晚報是精華加長版,希望能夠幫到準備前往港股抄底的朋友們。

對了,今天升級版網格300ETF,創業板,創業板50,中概互聯均賣出一格。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GCJkWwBvvf6VcSZIx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