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紅門不遠處有一條小路通往山坡上的老煉廠醫院,在小路旁坐落著一座小二層的紅磚樓。紅磚樓老了,經過歲月的風雨洗刷,紅磚、青瓦粉蝕,牆皮脫落,葦箔裸露,門窗框的油漆早已斑駁沒有了往日的艷麗,成了名副其實的「危房」。二樓已經無法再使用,只有一樓作為臨街店鋪出租著。
若不是老「煉廠人」,還真看不出它曾經的壯麗和輝煌。它是勝利煉油廠最早的紅磚樓,始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已經超過五十歲了。當初在會戰工地上到處都是「干打壘」油氈紙房,最先進的是「石頭房」,那時候它就已經建成了,可見它是多麼的「時尚」。老「煉廠人」沒有一個不熟悉它的,因為它是郵電局和新華書店所在地,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人進進出出。
從遠處望去,二樓迎面水泥圍群上塑刻的標語雖然已經被抹去,但依稀可辨,郵電局的門臉中間有「老三篇」的痕跡。紅磚樓富有濃厚的政治氣息和歷史色彩,隱約中能感覺到當年煉廠人激情石油會戰的歷史煙雲。
老「煉廠人」記憶最深的除了老百貨大樓、老煉廠醫院外,就是老郵電局、老新華書店了,再延申一點就是老儲蓄所。它們相距的都不遠。說它們「老」,是說經過多年變遷,它們易名的易名、搬遷的搬遷,有的部門已經撤銷,只能以「老」來說明它們曾經存在過。
唯有郵電局紅磚樓仍然還在,它見證著煉油廠的歷史,見證著煉油廠的滄桑巨變。
在那個年代,我們國家的通訊、郵遞手段很不發達。煉油廠的建設者又是來自祖國的五湖四海,他們需要和外界聯繫、需要和家人、親戚、朋友通信,郵電局是最好的紐帶,既可以收發信件、包裹,又可以打長途電話、發電報。單位上雖然有內部電話,但長途電話需要總機轉接,那不是每一個職工都能要通的,還是郵電局最方便、最可靠。
煉廠郵電局僅有兩個接聽隔間。要先到櫃檯登記,由話務員轉給總機,這裡總機接到區總機,區總機轉到市總機,市總機轉到省總機,省總機再往接受地一級一級的轉。要電話的人在營業廳里等,接通後由話務員連到某隔間,你要趕快去講話,因為從你拿起話筒就開始計時計費。那時的線路少,打電話的人多,要出電話後等三、四個小時是很平常的事,所以,郵電局常常是門庭若市,熱鬧非凡。
有要緊的事一般是發電報。電報是論字數多少和路途長短收錢的,記得省內是二分錢一個字,地址、人名的字另收費。所以,電報用字很簡短,如「有事速歸」、「到站接人」等等;報務員也很負責任,收了電報都會認真地修改,把多餘的字去掉,為你省錢。
那個年代,最好的通信手段是寫信。親人之間、情人之間、朋友之間、單位之間都靠書信聯繫傳情。特別是有當兵、下鄉、跑業務在外的,那是天天盼著有信件來。煉油廠屬於保密單位,署名使用信箱,最初是淄博市五十五號信箱。勝利石化總廠成立後,煉油廠改為淄博125信箱,總廠是124信箱,合成氨廠是126信箱,橡膠廠是127信箱,廠下屬單位為分箱,到了九十年代信箱才逐步退出了歷史舞台。記得煉油廠自己有收發室,收發室有兩位工作人員,男的是於師傅,女的是王師傅(在工廠都尊稱師傅),他們工作認真,待人和氣,廠里的人都很喜歡他們。他們每天從郵電局把信件、報紙、包裹拿回來,再分發到每個車間的報箱裡,下午四點是車間辦事員取信報時間。辦事員還沒有進車間,成群的人就在翹首相望了。收信很順暢,寄信就麻煩一點了,必須要到郵電局買郵票,貼好郵票封好口,放到郵箱裡才行。記得市內使用四分的郵票,國內用八分的郵票。普通信件不能郵寄重要的物品和票證、人民幣,若郵寄要使用好挂號信,挂號信要交給郵政員登記,使用兩毛錢的郵票。
說到寄信,還有個趣事。我們單位有位師傅辦事特別認真,有一次他分別給弟弟、妹妹寄信,內容肯定不一樣。弟弟在北鎮下鄉,妹妹在青島工作。寄信的當天他把兩封信拿出來看了又看,唯恐放錯了信封,買了郵票後又反覆倒了好幾次,最後確認無誤後才封口,又非常鄭重地放入了郵箱……
過了不長時間,那信又都返寄了回來。
唉!他那麼認真還是放錯了,給弟弟的信寄給了妹妹,給妹妹的信寄給了弟弟。
收寄包裹也是郵局的重要業務。包裹規定一般不能超過十五公斤,再重的就要去火車站託運了。尤其是外地調來的職工家屬都常有包裹寄來郵出,這讓煉廠郵電局變的更加繁忙。
煉油廠郵電局工作人員不多,一般也就是三到五個人。由於常見面,新面孔不幾天就成熟人了,煉油廠的大人小孩對他們都很熟悉。最熟的是廠安全科毛工(程師)的夫人孫大姐,人長的漂亮,對誰都是自來熟,很熱情。雖是這樣,沒有一個人找她「走後門」的,因為郵政部門很少有需要「走後門」的業務。
看到蒼老的紅磚樓,老郵電局往日繁華熱鬧的景象又展現在眼前……
到了九十年代,這裡升級成了勝利支局,也搬出了紅磚樓。可是,隨著無線電話、網絡的發展以及快遞的誕生,郵電局分成了郵政局和電話公司、網絡公司,郵電局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現在人們還能想的著郵局的是那些「老頭老太太」(哈哈,也包括我),因為它有個「郵政儲蓄」,利息比其他銀行略高,還有可以用積分換禮品。
紅磚樓的西部分是新華書店。
新華書店是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清涼山成立的,招牌的題字為毛澤東在1948年12月於河北所題。它是國有圖書發行企業,受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出版集團領導,是國家官方書店和官方刊物宣傳與發售處,過去的出版物(除了報紙、雜誌)和書籍均有新華書店發行出售,紅磚樓門市部是臨淄區店的分店。
建廠時間不長,這裡就有了新華書店。那時候,臨淄是個農業縣,能有這麼多的知識分子出現在這裡,書店顯然成了熱門門市。而且出版的書籍、刊物受控,發行量有限,更讓人們青睞。改革開放以後,人們求知若渴,文化氣氛越來越濃,不管是廠里職工還是上學的孩子,都到這裡查找資料、看小說。新華書店還賣地圖和日曆,那些靚女掛曆吸引了不少帥哥美少。書店裡僅有兩三個工作人員,那時候的營業員待人都很和藹,有人上門總會熱情接待,若沒有的書籍還會主動預約、預定。我也常去書店轉轉,發現好書總會不吝大「毛」,隨手即買。
後來,齊魯石化在總廠那裡有了自己的新華書店,但這絲毫沒有影響紅磚樓書店的生意。最終「胳膊擰不過大腿」,他們還是歸屬了臨淄區新華書店。
紅磚樓不遠處是老儲蓄所。七十年代以前,儲蓄所是中國人民銀行的。後來,中行分支出「工商銀行」,儲蓄所又歸屬工商銀行了。
改革開放以前,工人的工資不高,石油工業老工人一般是56元,二級工38元,數量雖然不大,但能維持全家的基本生活,略有結餘就存到儲蓄所以備急用。但人們的存款意識並不是那麼強,總覺得「有錢還是放在自己手裡踏實」,所以,儲蓄所的業務並不是那麼忙。
那時候,工友之間很團結,領導也很體貼職工。各單位工會都有互助組,每人每年拿出少量的互助金,誰有困難誰就先用,年底之前還上。我曾經在單位管理過互助金,所以往儲蓄所跑的次數比較多,和儲蓄所里人都熟悉,記得,最初只有三名工作人員。有一位所長,有和我同年參加工作的崔大姐、三中的校友錢大姐,後來又分來了一位姑娘叫王彩艷,她家是石油分站宿舍的。儲蓄所里沒有電腦,算帳用算盤,存款用存摺,全是手寫,要求不能用原子筆和鉛筆填寫,可以開具和使用轉帳支票。業務很單純,辦理的時間也不長。不象現在,十分鐘二十分鐘解決不了問題。
後來,儲蓄所在百貨大樓路口西側蓋了一座小二層紅磚樓,很是眨眼,顯的很氣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煉廠人越來越離不開它了,進出的人也越來越多。一度時間,改為「工商銀行勝利分理處」的煉廠老儲蓄所的業務量在淄博市首屈一指。
改革開放以後,銀行改變了業務趨向:支持貸款,而不太希望存款,不像當初要求「存款支援社會主義建設」。
而隨著網絡的運用,人們進出銀行的次數越來越少。加上我們那一代的職工也都已退職,儲蓄所的概念也就留在了記憶里。
如今,再回煉油廠生活區。
回首一望,儲蓄所的紅磚樓被高高後勤綜合樓所代替。
郵電局的紅磚樓風年殘燭。
紅磚樓仿佛在訴說著五十年的滄桑,訴說著半個世紀的崢嶸。
同時也在訴說著曾經的輝煌,訴說著曾經的曾經……
它留給了老「煉廠人」無限的遐思……
文 / 心語
來自內容合作平台心語拉呱,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