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強盜國家,從未改變

2019-07-01     胡八天下

胡八天下,叭叭叭!

縱觀歷史,西方國家一直在四處掠奪資源,從歷史上領土廣大的殖民地,到一戰後的重新瓜分殖民地,再到二戰後被迫放棄殖民地,但依然影響深遠的間接控制,冷戰時期的爭霸,一言不合就開打的中東,資源的爭奪與掌控永遠是西方國家的第一目標。

紅色為英國、藍色為葡萄牙、黃色為西班牙大致殖民地(非同一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世紀末20年代初,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和影響下,帝國主義國家圍繞著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 戰爭背景

法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銳。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失去了原來在西歐和中歐的霸主地位,國內各個階層一致要求報仇雪恨,德國為了防止法國東山再起,極大擴充軍備。

俄奧矛盾

俄奧矛盾的表現是在對巴爾幹半島的爭奪上。俄羅斯打著大斯拉夫主義的旗號向半島上的南方地區進行擴展,奧匈帝國也在向半島西北部擴張,怕在自己統治下的南方脫離奧匈帝國的統治而獨立。

英德矛盾

英國從它傳統的外交政策上出發,力求維持歐洲大陸勢力的均衡,既不願意德國過分強大,也不願意看到俄國的勢力在半島過於膨脹。

三國同盟

19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建立了針對俄羅斯和法國的三國同盟,1882年,德、奧、意三國簽署了「同盟條約」,三國同盟正式建立。德國成為三國同盟的核心。

俄法同盟

為了對付「三國同盟」,1892年,法國和俄羅斯達成了軍事協議。隨著英德矛盾發展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英國調整同法國、俄羅斯的關係,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別簽署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的建立,這樣,歐洲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

巴爾幹半島

  • 戰爭過程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塞拉耶佛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鄂圖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美國等國。 原屬同盟國的義大利,考慮到利害的關係,加入到了協約國方面作戰。

日本為了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藉口,在1914年對德國宣戰,並迅速占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範圍。

一戰爆發後,戰爭主要在歐洲戰場上進行。英、法、比等國的軍隊同德軍對抗的西線,俄羅斯軍隊同奧匈帝國、德國軍隊對抗的東線。

  • 戰爭結果

1918年,美國總統威爾遜發表《十四條和平宣言》,德、奧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

由於一戰並未完全解決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加上經濟危機,德國一戰戰敗後的納粹法西斯復仇心理等原因,爆發了二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中東戰火不斷

由於工業發展對於石油的需求,中東這塊盛產石油的寶地成為西方國家控制的主要目標,中東的動盪也由此產生。

近年來中東戰火不斷,各方勢力層出不窮,你方唱罷我登場,誰都不肯放棄這塊「肥肉」,西方依靠在這歷史掠奪的資源發展成為已開發國家,靠著領先的軍事繼續干擾控制著這塊必爭之地,一言不合就開打。

西方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由於領土狹小,資源稀少,所以養成了以掠奪他人資源謀求自己發展的壞習慣,弱國任由其欺負,卻又無計可施,也只能在期間相互周旋,以謀求和平穩定的發展。

胡八天下,歡迎您的評論!

下期——美國對外戰爭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uCIAWwBmyVoG_1Z8kS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