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日甲午戰爭到九一八事變,日本人為何走向戰爭

2019-09-18     胡八天下

日本人緣何一次次走向戰爭?上至世界頂尖的優秀人才,下至普通的日本百姓,為何認定「唯有戰爭才是出路」?

過去,日本利用日俄戰爭的回憶,將「九一八」事變正當化。利用過去戰爭的觀念與歷史,為新的戰爭進行背書,她認為,這種行為,值得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警惕。

「人為」發動的「九一八」事變,「偶然」爆發的中日戰爭

「九一八」事變是在1931 年(昭和六年) 9 月18 日,按照關東軍參謀的計劃發動的事件;中日全面戰爭則是以1937 年7 月7 日的小規模武力衝突為導火索而爆發的。 請注意,「九一八」事變是「人為」發動的,而中日戰爭在某種意義上是「偶然」爆發的。

關東軍參謀石原莞爾等人在「九一八」事變發生兩年之前的1929 年就已經開始策劃有關行動。 「九一八」事變中,關東軍自行炸毀了一段南滿鐵路,並誣陷是中國軍隊所為,然後對位於遼寧省奉天(瀋陽)的張學良的軍事據點發動了進攻,並在短時間內就占領了東北的諸多要地。

當時,張學良是東三省的政治和軍事統治者,作為一名年輕的地方領導人,他也和南京國民政府的蔣介石建立了不錯的關係。9月18日晚上,張學良並不在東北,而是在北平(北京)。這也是日本一手策劃的,日本的特務機構通過在華北發起反張學良的動亂,使得張學良前往鎮壓,離開了東北。張學良還帶走了11 萬東北軍的精銳,越過萬里長城進入關內。

關東軍為什麼要在發動「九一八」事變之前策劃這樣複雜的陰謀呢?原因在於雙方兵力懸殊。

關東軍由兩年輪換一次的日本內地派來的師團和獨立守備隊組成,總兵力不過1 萬人,而張學良麾下的東北軍兵力達到了19 萬人。戰後,石原莞爾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作為人證進行了陳述,他講述了為對抗裝備完善的20 萬東北軍,只有1 萬人、裝備並不占優的關東軍是如何仔細規劃作戰的,但是對於如何策劃發動「九一八」事變的,卻絕口不提。石原所說的兵力差距,除了把19 萬東北軍說成20 萬人以外,大體上是客觀的。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東北軍中有11 萬人並不在東北,這一點石原卻沒有說出來。

相對於「九一八」事變的嚴密計劃,中日全面戰爭的導火索——盧溝橋事變,卻是「偶然」發生的。不過,盧溝橋事變的發生有著結構性的原因,而且中日之間的矛盾積累已久,最終引起質變,爆發戰爭並不奇怪。 年7 月7 日,當時被稱為中國駐屯軍的日軍在盧溝橋北側的河道附近進行夜間演習時,與中國第二十九軍發生了小規模衝突。

提到結構性原因,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被鎮壓之後,清政府與列強簽署了《辛丑條約》。根據這一條約,日本與英、法、德、俄等列強一樣,能夠以保護在中國的本國人為理由,在天津附近派駐軍隊,中國駐屯軍就是以此為根據被派駐到盧溝橋附近的。這從條約上看倒是沒有問題。

但是,在盧溝橋事變發生的前一年,也就是1936 年6 月,日本在事先未與中國協商的情況下,單方面將駐軍從1771 人增加到5774 人,兵力一下子變成了原來的3 倍,這可不是一件小事。日軍射擊空包彈進行夜間演習的,且在事變發生當晚,日軍是配發了實彈的。在這種情況下,反倒是不出事才會讓人覺得奇怪。

當時的日本人,如何看待「九一八」事變?

高達88%的東大學生同意為了滿蒙地區使用武力

1931 年7 月,恰好是「九一八」事變發生前的兩個月,對現在的東京大學,當時被稱為東京帝國大學的學生進行過一次意見調查。

「為了滿蒙地區(滿洲南部和內蒙古東部地區)而使用武力,是否正當?」高達88% 的東大學生回答了「是」。 其中有52% 血氣方剛、性情急躁的男生認為「應該立即使用武力」。

當然,在回答「是」的學生中, 也有36% 的人認為,「應該在外交手段用盡之後,再使用武力」;還有12% 的學生回答,「不能使用武力」。但是,這依然不能改變有近九成的學生認為可以開戰的事實。

而對於中日甲午戰爭,當時的日本人根本不認為這是一場「戰爭」

不把戰爭視作戰爭,這一點很有衝擊性。「 日支事變」(當時對中日戰爭的稱呼)是日本等「東亞」各國在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統治下的世界發起的「革命」。毛里所說的東亞,是指日本以及處於日本統治之下的中國台灣、朝鮮,1932 年由關東軍支持建立的所謂「滿洲國」,此外,恐怕還要加上處在日本占領下的中國。由上述這些區域組成的東亞,面對以英美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和以蘇聯為代表的共產主義國家,正在嘗試進行革命。中日戰爭就是這場革命的組成部分,所以中日戰爭並不是戰爭,而是革命,相當奇妙的想法吧。

——當時的日本人沒有把中日戰爭視作為一場戰爭,這種看法好像一直延續到了現代,而且人們在今天似乎仍然繼續著這種錯誤的認識。

並且當時日本的精英官員們並不認為戰爭是破壞,而是一種更有積極意義的行動。

「九一八」事變為何發生?

因為「滿蒙是日本的生命線」

所謂戰爭,是指對關乎敵國主權的重大問題,或是對構成敵國社會的基本原理進行挑戰和攻擊的行動。總之,當一國的國民對另一個國家抱著類似「那個國家的舉動已經威脅到我們的生存」,或者「那個國家要否定我們國家的歷史」之類的想法時,就已經有了發動戰爭的傾向。

在1930 年(昭和五年),松岡第一次以議員的身份發表了演說, 就是在這次議會上,他提出了那句著名的口號:「滿蒙是日本的生命線。」

松岡的主張有兩點:第一,不論是經濟上還是國防上,滿蒙地區都是日本的生命線;第二,日本國民的要求在於「作為生物的最低限度的生存權」。把滿蒙的土地比作生命線,還用了「作為生物的最低限度的生存權」這樣的說法,松岡試圖用這樣的論述,說明滿蒙問題確實關乎日本國家的生存和主權。

當政府需要的時候,人們就會按照政府的希望去行動

日本在滿蒙地區進行的投資有兩種形式,即通過借款給目標區域的公共機關與私人企業來進行貸款,以及創辦企業。1926 年,日本通過上述兩種形式對滿蒙地區進行的投資金額,達到了1402034685 日元。

國家投資占對滿蒙投資的絕對優勢的狀況,使得民眾難以對滿蒙的相關問題進行批評。如果像英國或者美國那樣,大量的投資都由私人企業進行,那麼具有批判精神的企業家就會成為制衡政府領導層的力量。 但是實際上,日本對滿蒙85% 的投資都是由滿鐵和政府進行的。不難想像,在這種情況下,當政府需要的時候,人們就會按照政府的希望去行動。

被陸軍口號迷惑的國民

「九一八」事變發生在1931 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則是在1937 年。那麼,這6 年間發生了什麼呢?

軍隊通過各種各樣的危險舉動,可以說是用物理性的方法介入了政治之中。這在一個立憲制的社會中顯然是不恰當的甚至是錯誤的舉動。然而,這種錯誤同時又顯得有些誘人,因為軍隊這個本來不能干涉政治的集團,現在似乎要去實現那些民眾所要求的,卻無法通過現存的政治體制實現的願望。 從「九一八」事變到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的6 年間,這種誘惑不斷地引誘著當時的日本民眾。

雖然一旦戰爭開始,陸軍所描繪的這些看似美好的藍圖就會化為泡影,勞動人民的生活會首先惡化,但是,當時的人們對於可能為自己推進政治和社會改革的陸軍,確實抱有期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MsURm0BJleJMoPMPqX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