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追的綜藝來自哪家工作室?

2019-10-19     文娛頭版

工作室制度會是激勵創新的一劑「靈藥」嗎?

10月5日,舞蹈競技類綜藝《舞蹈風暴》開播,首播當晚拿下了全國城域收視率0.64%,同時段收視第一的好成績。#李響 古典舞##王晨藝 繁華聲##張藝凡被淘汰#等話題衝上熱搜,節目算是贏得了開門紅。細心的網友發現,同樣具有電影質感的開場,同樣讓人屏息等待的倒計時,這些似曾相識的場景與細節也出現在另一檔音樂競技節目——《歌手》之中。

事實上,這兩檔「氣質」相近的綜藝均由湖南衛視洪嘯工作室出品,從歌手競演到舞者PK,作為打造專業競技類綜藝節目的「行家裡手」,洪嘯工作室節目出品已風格漸成。

這並不是個例,近年來多家電視台和視頻網站都走上了綜藝自製之路,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不少平台推出「工作室」制度。這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考量?

1、多家試水,湖南「最愛」

早在2016年,廣東廣播電視台開始推行工作室改革試點,獨立運作的工作室好比「分公司」,形成了「集團總部+分公司」的組織架構,成立了黎婉儀財富管理工作室、馬志丹工作室、尹錚錚工作室、陳星工作室等五家工作室。其中陳星工作室以方言競技綜藝《誰與爭鋒》製作團隊為依託,致力於文化娛樂節目的生產與運營。

湖南、河北、安徽、陝西等多家廣播電視台也陸續開始推行工作室制度。作為製作人中心制的「升級版」,其對節目生態構建、人才激勵均有積極作用。

迄今為止,運作最為成熟、成果也相對顯著的無疑還是 「電視湘軍」。

湖南衛視本輪對工作室制度的探索可謂「聲勢浩大」。2018年5月,首批共7個一線工作室正式上線(王琴工作室、沈欣工作室、劉建立工作室、陳歆宇工作室、徐晴工作室、劉偉工作室、王恬工作室),之後,湖南衛視又將孔曉一、洪嘯、安德勝、秦明4個節目製作團隊升級為「導演工作室」,專注後期製作的卞合江團隊也升級為「專業工作室」。

出品過《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歌手》《嚮往的生活》等多款火爆綜藝的12個工作室成為衛視內容打造的「生力軍」。湖南衛視節目製作中心主任黃宏彥曾在公開採訪中表示,這12個工作室擁有湖南衛視26個節目團隊中51%的導演人數,主創完成了湖南衛視接近80%的自辦節目量,贏得超過90%的頻道營收,進入樣片製作和上檔播出的所有創新方案中的70%也是來自這12個工作室。

於10月17日剛剛結束的湖南衛視2020年招商大會上,湖南衛視發布了2020年的多部待播綜藝。其中既有王琴工作室攜「綜N代」《我想和你唱 心動季》再次回歸,也有徐晴工作室繼《聲臨其境》後再度「玩轉」聲音,打造節目《聲計劃》——一檔跨次元聲音節目。

前不久《中餐廳3》收官,王恬工作室出品的廚藝比拼節目《鮮廚100》也將與大家見面,擬邀嘉賓中還有觀眾熟悉的林大廚(《中餐廳》主廚),同時最終獲勝的大廚將成為下一季《中餐廳》的主廚。可見,不少熟悉的工作室均將於自己熟悉的領域迸發新的創意火花,綜藝節目的風格化開始逐漸顯現。

透過各大衛視推行工作室制度的實踐可以看出,工作室制度是對以往「製作人中心制」的進一步加強。一方面鞏固人才優勢,為經驗豐富、能力突出的製作人提供更好的創作環境。許多工作室以優秀製作人的名字命名,擁有自己的logo和口號,賦予工作室一定程度的用人自主權、財務自主權,並鼓勵製作人發掘新的總導演等方式,確實似一劑「強心劑」。

另一方面則採用更加面向市場的標準進行考核,多家衛視採用評審、打分、投票的方式對工作室進行「業績」考量。有鼓勵也有競爭,精品內容的持續性產出則是打造優質工作室品牌的基礎。

2、愛優騰芒,各有「路數」

相比衛視更傾向於成立完整建制的工作室,網際網路視頻平台自製綜藝團隊的「組織方式」則更為多樣化。

在2019愛奇藝世界·大會中,愛奇藝公布了2019年的戰略布局,共涵蓋3個中心和21個工作室。綜藝製作方面,主要包含陳偉、車澈負責的節目製作中心,曾打造了《中國有嘻哈》《中國新說唱》《熱血街舞團》等節目,成功開拓小眾圈層文化的內容領地。而由姜濱負責的節目開發中心,近年來則推出了《偶像練習生》《青春有你》等綜藝。此外,奇觀工作室則偏向於體育綜藝。

也是在2019年,騰訊宣布將旗下的企鵝影視更名為Scripted內容製作部和UnScripted內容製作部 ,分別對應劇集、綜藝業務,原綜藝製作工作室企鵝影視天相工作室也被納入其中。相較於愛奇藝,騰訊視頻自製綜藝更多採用外部合作開發的模式,同致力於打造中國喜劇類脫口秀文化產品的笑果文化合作推出《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並與哇唧唧哇聯合打造《明日之子》系列節目。

優酷則採用「團隊作戰」,並未成立相應的工作室,而是與優質的外部製作者達成長線合作。優酷與燦星製作的多次搭檔催生了《一起樂隊吧》《這!就是原創》等多款爆款綜藝,發揮背靠阿里的生態優勢和大文娛宣發的優勢,實現強強聯合。

此前,芒果TV推出綜藝《一路成年》主推「代際溝通」「青春勵志」,不少網友表示就像是「成年版」的《爸爸去哪兒》。從《爸爸去哪兒》到《我最愛的女人們》再到《一路成年》,背後的單丹霞團隊一直以來都將目光投射到代際關係與家庭主題。此外,出品過《明星大偵探》《密室大逃脫》的盒子工作室,也一直在實景、推理等垂直領域持續發力。

從電視台到網絡平台,綜藝節目製作團隊的品牌化效應開始凸顯。不少工作室(團隊)在熟悉的領域持續深耕,實現經驗和資源的延續與創意創新的聯動觸發。在節目類型、場景布置、剪輯製作等多個方面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當然,面對「綜N代」的突圍乏力,「風格」也可能淪為「套路」的擔憂,對這些綜藝背後的「創業團隊」來說,考驗隨時都在。

-END-

作者丨金子

編輯丨樺語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r1W5m0BMH2_cNUgPM2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