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是入世於生活,又能超脫於生活

2019-12-01     國學書舍

人生的覺悟,不在於逃避世俗的坦然,而在於入世之後的豁達

01

提到修行,很多人想到的是脫塵離俗的詩與遠方,覺得出世之後的洒脫,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其實並非如此。

修行最好的意義,是用一種坦然去面對生活,是用一種超脫於世俗的睿智,去面對當下世俗遇見的所有苦惱。

一個人如果只是脫塵離俗,找到一個深山幽靜的地方去修行,修行之後的智慧又有什麼樣的意義呢?這只不過是一種逃避。

而一個人能夠處在俗世之中,用一種更加睿智的超脫態度去應對生活的所有苦惱,這才算是人生的境界。

修行之心,本身就是為了度化自我,讓自己在平凡的生活中有一份不一樣的感悟。

國學智慧《菜根譚》之中說: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絕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盡心中,不必絕欲以灰心。

超脫世俗的辦法,就應該在塵世中尋找,不必刻意隔絕世人遠居山林。了無本性的功夫,就在盡心盡力的去體會,不一定要斷絕慾念,使心如死灰。

所有的出世之後的修行其實都是空虛而又無力的,修行本身就是為了更好的面對人生,當你逃避人生去修行的時候,這樣的修行是空虛無力的。

修心的禪意與智慧就是為了度化世人,當你逃避世俗而得到的那一份覺悟,對於世俗來說又有什麼樣的意義。

真正的修行境界並不是遠離世俗,而是居於生活中有一份坦然,有一種享受平凡生活的淡定,但是也有超越平凡生活的境界,這才是一種修行。

很多人總是特別排斥人生的一些負面情緒和一些挫折困難,一味的想逃離,但是,最該逃離的不是自己的生活,而是自己的思維。

生活永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快樂許多,只是我們只看到了那些不快樂的事情。

正所謂「平常心即是道」,在生活中,坦然的面對生活的一切,無論喜怒哀樂,無論相聚還是別離,都有一種超脫世俗的坦然。

02

生活中不缺乏美和情趣,而缺乏的是欣賞美和情趣的一雙眼睛,人生也並不缺乏真正的修道和覺悟,缺乏的是超脫於世俗執念的心。

有一位僧人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在修禪之前山是山,水是水,在修禪之時,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在修禪之後,山還是山,水還是水。

他的弟子就不明白,特別迷惑的問其中緣由。

禪師就說:「最先的狀態和最後的狀態是相似的,只是過程不同,最初我們看到的山是山,最後看到的山還是山。但是在其中,山卻不是山,水卻不是水,因為自己被思維所混亂,模糊了事物本質,無法恢復其本源。」

而我們所說的入世之後在生活中悟道,而不是為了去找尋脫塵離俗的詩與遠方,一切的根源就是為了在悟道之後,能更好的去面對生活,用不一樣的心境去看待生活,而不是被生活的紛紛擾擾所左右。

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夠完全看到生活的美好,而忽略了一些瑣碎和煩惱的時候,你的境界遠高於躲在深山中修行的大師。

蘇東坡,是一代文學大家,蘇東坡對於人生的態度有一種洒脫和奔放,有一種自由和了無拘束,他也是一個頗有玩味的文人,有一篇小短文,就記錄了他獨賞獨自賞月的一個情景。

小短文的內容是這樣的: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賞玩月色,想到沒有人能和自己一起遊玩,就到承天寺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在庭院中漫步。

庭院池塘中的水,在月光的照耀下非常透徹,水中藻,荇縱橫交錯,其實都是綠竹和翠柏的影子,良莠不齊,這是意境何等優美的畫面。

於是,蘇東坡和張懷民欣賞月色時,感慨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自己和他都是清閒的人,閒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月夜到處都有,但是並不是人人都能欣賞,唯有人去欣賞,月夜的美才能最大限度的顯現。

生活也從來不缺乏樂趣,缺乏的就是一顆超然脫俗的心,在俗世中頓悟,在俗世中修行,就是為了發現生活的美,用更好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人生。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ixKwW4BMH2_cNUg_Xi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