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我也思考過很多。記得以前有一部電影叫做《古今大戰秦俑情》,我印象很深刻,在電影裡面便是一尊秦俑突然移動然後神秘消失,然後說是秦始皇當年用活人燒制秦俑。我想這個電影也給了很多朋友以觸動,讓我們思考究竟秦始皇兵馬俑有沒有可能是活人燒制而成。
我先說一下我的觀點,兵馬俑那肯定不是用活人燒制而成。下面我再具體說一下。
大家去秦始皇陵兵馬俑參觀的時候,裡面不全是完好的兵馬俑,你在很多旮沓裡面是可以看到殘缺不全的兵馬俑的,它們有的沒有頭,有的缺了身子,你就用手機攝像頭看一下,你就會發現裡面沒有什麼所謂的人的骨頭。
兵馬俑的製作的時候,採用的是一種下實上空的結構,也就是說它的上半身是空心的,下半身是實心的。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兵馬俑站立得更穩。因此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設計結構來說,裡面不可能放一個大活人。因此也就不存在用活人燒制兵馬俑一事了。
另外來說,我們看兵馬俑都是各有神態,裡面有的凝重,有的活潑。如果是用活人直接燒制,那麼在1000度的高溫之下,裡面的人不論表情還是動作都應該是極度地猙獰恐怖的,但是我們可見並沒有,他們都是一種比較正常的體態,因此兵馬俑並非是活人燒制而成。
我想很多朋友認為兵馬俑是活人燒制而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兵馬俑呈現出了千人千面的特徵,每個兵馬俑都有著自己的特點和神態,讓我們覺得古代人是無論如何也做不成。其實這是我們小瞧了古代人的智慧與勤勞。
目前在發現的兵馬俑上,我們可見有陶工的名字80個。這些名字多是分布在兵馬俑身上的一些隱蔽之處。
目前發現的工匠有兩種,一種是官署作坊工匠,一種是民間作坊工匠。經過統計可以看出,來自咸陽的陶工有衣、危、野、賜、午、笥、高、秸、慶、處、行、路、敬、文忌、木等19人,說明當時的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咸陽,為修建秦始皇帝陵徵調了大批優秀的陶工,成為秦陵修建大軍的主力。
兵馬俑最為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兵馬俑的頭的樣子了。現在有學者根據對殘損陶俑做的實地考察提出,「千人千面」的俑頭並非用模具製造而成的,而是工匠直接對俑頭的捏塑,從而提出俑頭的造型並非標準化生產的觀點。
然後有一些大膽的猜測認為在燒制兵馬俑的時候,很有可能真的就是找了很多士兵充當模特,然後工匠以1:1的比例進行兵馬俑的塑造,因此才能形成這種千人千面的形態。
這個傳言是怎麼傳出來的呢?我認為是以下幾種因素的綜合原因所造成的。
即便是到了秦代,依然存在著人殉的現象。秦穆公、秦繆公等均有人殉之事。在這種人殉的傳統之下,我們就會將秦始皇兵馬俑與人殉聯繫起來,進而覺得兵馬俑是用活人燒制而成。
其中作品包括李碧華的小說《秦俑》;張藝謀、鞏俐所拍的電影《古今大戰秦俑情》(挺經典的,而且還挺好看的);寇世勛、金素梅主演的電視劇《秦俑》等。
這些經典的作品給了我們以深刻的印象,可能你從別人嘴裡聽到了電影情節,然後記憶一亂,你可能就就覺得這個是真事,最後形成了兵馬俑是活人做成的印象了。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