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史上的「第四軍」有多牛?出了8位元帥,3位大將,17位上將

2020-07-26   安琪的翅膀

原標題:革命史上的「第四軍」有多牛?出了8位元帥,3位大將,17位上將

翻閱中國的革命史,你就會發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里,經常出現「第4軍」這個番號,曾經多次取消,但又多次恢復,我軍有很多高級將領都曾在「第4軍」工作過。是什麼讓它在血與火的磨礪中生生不息,又是什麼樣的一種精神牽引著它,一步步把革命馱向了勝利?

第一次:北伐戰爭時期——國民革命第四軍

葉挺獨立團團旗

1925年7月,國民政府將粵軍第1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4軍,軍長李濟深,副軍長陳可鈺,參謀長鄧演存,政治部主任麥朝樞。下轄4個師,第10師師長陳銘樞,第11師師長陳濟棠,第12師師長張發奎,第13師師長徐景唐。以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為基礎,組建國民革命軍第12師34團,葉挺任團長。

1926年1月,國民革命軍第4軍第12師34團改稱國民革命軍第4軍獨立團,葉挺任團長。這支北伐開始前只有2100人的部隊,是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背景下,以共產黨員為骨幹組建的,成為中國共產黨直接掌握的一支武裝部隊,也可以說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開山鼻祖。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第4軍副軍長陳可鈺、黨代表廖干吾率第10、第12師參加北伐。「葉挺獨立團」擔任第4軍的先遣隊,一路猛打猛衝猛追,長驅直入,連戰連捷。至8月中旬,第4軍相繼攻克醴陵、瀏陽、長沙、平江等地。8月下旬,第4軍向湖北挺進,連續突破吳佩孚部據守的印斗山、鐵路橋等核心陣地,占領了鄂南門戶賀勝橋和汀泗橋。10月10日,北伐軍攻克武昌,第4軍因此獲得刻著「烈士之血,主義之花;鐵軍威名,遠近彌遐」字樣的鐵盾,被人們稱為「鐵軍」,葉挺獨立團又是鐵軍中的鐵軍,葉挺也因此成為北伐名將。

1926年11月,第4軍第10師擴編成第11軍,下轄第10師和第24師。以第12師擴編為第4軍,軍長陳可樞,副軍長張發奎,下轄第12師,師長黃琪翔。同時在第4軍之下,又成立了第25師,師長朱暉日,副師長葉挺。「葉挺獨立團」改編為第25師第73團,團長周士第,參謀長許繼慎。1927年3月,葉挺調任第11軍任副軍長兼第24師師長。4月,軍長陳可樞因病去職,張發奎升任軍長。6月,該軍參加第二次北伐,此役,奉軍11軍副軍長兼12旅旅長富雙英率部投誠,被改編為第11軍第26師。

改編後的國民革命軍第4軍和第11軍在此後的中國革命中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第一、第4軍第25師,第11軍第10師、24師、26師是南昌起義部隊的主力,兵力占到南昌起義部隊總兵力的三分之二。此時的第4軍參謀長葉劍英、政治部主任廖干吾,轄第25師,師長周士第,政治部主任李碩勛。南昌起義後,撤銷了第4軍編制,將其所屬第25師劃歸第11軍。此時的第25師,師長周士第,黨代表李碩勛,參謀長游步仁。

南昌起義

第二、南昌起義後,第11軍副軍長兼第10師師長蔡廷鍇率部在進賢叛變,脫離起義隊伍,後被蔣介石編入國民革命軍第19路軍。1930年,蔡廷鍇任國民革命軍第19路軍軍長。第19路軍先後參加了對中央蘇區的第1次至第3次「圍剿」。但在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戰中,第19路軍表現不凡,與日軍激戰月余,使日軍4次增兵,3次易主,死傷逾萬。

第三、國民革命軍第4軍的教導團、警衛團在1927年11月11日凌晨,發動了廣州起義,儘管最終因實力懸殊失敗了,也犧牲了很多人,但在中國革命史上卻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著名的「刑場上的婚禮」的主角——周文雍和陳鐵軍二烈士,就是在這次起義時被捕就義的。起義時,教導團團長葉劍英,警衛團團長梁秉樞。

第四、在中央紅軍長征途中有一支部隊,一直擔負開路先鋒任務,立下了赫赫戰功。這支部隊就是紅1軍團第2師4團,長征出發時,團長耿飈,政委楊成武。1935年5月28日,時任4團團長黃開湘、政委楊成武指揮所部打了一場著名的戰鬥——「飛奪瀘定橋」,這支部隊的前身就是北伐戰爭時期的「葉挺獨立團」。

第二次: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紅軍時期,曾同時出現三支番號均為「第四軍」的紅軍隊伍。

一、中央紅軍的第四軍

1928年4月中旬,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和朱德領導的南昌起義部隊在井岡山會師。兩支部隊會師後,中共湘南特委決定,兩支部隊編為一個軍,命名為「工農革命軍第4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軍委書記兼黨代表、王爾琢任參謀長、陳毅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10師(28團、29團)、11師(31團、32團、33團)、12師(34團、35團、36團),全軍1萬餘人。

1928年6月,根據中央「在割據區域所建立之軍隊,可正式定名為紅軍,取消以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的通告精神,「工農革命第4軍」正式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除軍委書記改由陳毅兼任外,其餘領導任職不變。同時取消了各師番號,軍直接轄28團、29團、31團、32團和教導隊,全軍6000餘人,這支部隊是中國革命史上的第一支紅軍。

關於為什麼第一支中國工農紅軍不叫「第1軍」,而叫「第4軍」。

吳振錄在《秋收起義紀實》中說,井岡山會師後,大家熱烈地討論著部隊的稱號,王爾琢建議請示中央定。毛澤東說:「請中央定番號來不及,來去少說要一兩個月,不如我們自己定。」朱德說:「我們的人員來自四個方面,就叫中國工農革命軍第4軍吧!」大家表示同意。朱德所說的來自四個方面,是指部隊來自南昌起義部隊、秋收起義部隊、平江起義部隊和湘南起義部隊。

劉伯承元帥說,之所以這麼做,這並非為了虛張聲勢,而是為了繼承北伐戰爭時期國民革命第4軍「葉挺獨立團」的光榮傳統。

據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里對朱德的採訪,朱德是這樣說的:「所以用這個名字,為要保持國民黨第4軍『鐵軍』的大名,它在大革命中是我們革命的堡壘。」

筆者認為,綜合以上情況,之所以選擇「第4軍」作為番號,應該更多的是考慮繼承「鐵軍」的光榮傳統,畢竟一支部隊最看重的往往就是革命傳統。比如,美軍的騎兵第1師,組建於1921年,在二戰、韓戰、越南戰爭中均表現不凡,時至今日,儘管裝備早已實現了機械化、信息化,但仍保留騎兵第1師的番號,其目的就是為了繼承這支部隊的光榮傳榮。

從1928年6月至1933年1月,第4軍始終在中央紅軍編制序列內,而且一直是主力。朱德、林彪、王良先後任軍長,羅榮桓任政委,而羅瑞卿、蕭克、周昆均在第4軍所屬師或縱隊任過師長或縱隊長,粟裕、賴傳珠、趙爾陸在第4軍任過參謀長,楊成武、劉亞樓、肖華均在第4軍所屬團任過團長或政委。

1933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撤銷了第4軍編制,部隊縮編為第10師、第11師2個師,歸第1軍團直接指揮,軍團長林彪,軍團政委聶榮臻。撤編時的第4軍軍長周昆,政委羅榮桓;第10師師長陳光,政委胡阿林;第11師師長劉海雲,政委劉亞樓。

自此,「第四軍」番號淡出了中央紅軍的編制序列。

二、紅二軍團的第四軍

在湘鄂邊,賀龍領導的紅二軍團里也出現過一個「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的番號。

南昌起義部隊轉戰廣東失利後,賀龍在湖北南部的洪湖地區開始了他組織紅軍武裝的革命生涯。1928年7月,賀龍以湘鄂邊工農革命軍為基礎,在湖北鶴峰組建了工農革命軍第4軍,轄1個師另4個支隊,全軍1500餘人,賀龍任軍長,惲代英任黨代表,黃鰲任參謀長。所轄第1師師長就是賀龍的堂弟,年僅27歲就英勇犧牲的賀錦齋,與他同時犧牲的還有參謀長黃鰲。而黨代表惲代英實際並未到任,用賀龍的話說是惲代英在知識分子中威望高,就打著他當黨代表的旗幟。

歷史是不是驚人的相似,賀龍組建的第一個工農革命軍也是用「第4軍」這個番號。至於為什麼賀龍也用「第4軍」這個番號,筆者認為還是為了繼承「鐵軍」的光榮傳統。

賀龍的第4軍七月份成立時,原工農革命軍已於六月份改稱中國工農紅軍了,隨後,賀龍領導的「工農革命軍第4軍」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

1930年7月,紅4軍與紅6軍在公安會師,隨後,兩軍前指在江陵普濟觀召開聯席會議。根據中央指示,兩軍會師後組成工農紅軍第2軍團,共1萬餘人。總指揮賀龍,政委周逸群,參謀長孫德清,下轄紅2軍和紅6軍,原來的紅4軍改成了紅2軍,軍長賀龍,政委孫勉之,參謀處長張應南;紅六軍軍長鄺繼勛,政委段德昌,參謀長許光達。

紅六軍政委段德昌,彭德懷的入黨介紹人,1933年5月1日因「肅反」在湖北巴東縣金果坪江家村被夏曦錯殺。臨刑前,他還前顧及紅軍彈藥急缺,提出「用刀砍吧,為紅軍省一粒子彈!」 1952年8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親自給段德昌簽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第一號烈士證書。

紅4、紅6軍會師整編後,「第4軍」番號也淡出了紅2軍團的編制序列。

三、紅四方面軍的第四軍

同樣,在紅4方面軍,也有「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的番號,而且存在時間最長。

紅4方面軍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黃麻起義後成立的紅7軍,黃麻起義失敗後餘部發展成紅11軍第31師。後來,第31師加上在六霍起義和商南起義中誕生的紅32師和紅33師改編成紅1軍。

1931年1月,紅1軍與在紅15軍商南長竹園合併成紅4軍,軍長為鄺繼勛(中央從紅2軍團派來的),政委余篤三,參謀長徐向前,政治部主任曹大駿。下轄2個師另1個獨立團,全軍1.25萬人。第10師,師長蔡申熙,政委陳奇,副師長劉英;第11師,師長許繼慎,政委龐永俊,副師長周維炯。

這次把番號確定為「紅4軍」,根據《中國工農紅軍紅四方面軍戰史》記載,是遵照中央指示確定的。此時紅2軍團的紅4軍番號已經撤銷,但中央紅軍的紅4軍番號卻同時在使用。

1931年3月下旬,由原中央教導第2師和鄂東警衛第2團合編為第12師,師長許繼慎(周維炯升任第11師師長);5月,由原警衛師增編第13師,師長徐向前(兼)。10月,以第12師為主組建了第25軍,軍長鄺繼勛,政委王平章。

1931年11月7日,在湖北黃安七里坪,根據中央指示以紅4軍和紅25軍成立紅4方面軍,總指揮為徐向前,政委為陳昌浩,政治部主任為劉士奇。下轄第4軍和第25軍2個軍另2個獨立師。第4軍未設軍部,各師由方面軍直接指揮。

1932年10月,鄂豫皖邊革命根據地革命鬥爭陷入低潮。第4方面軍取消了第4軍番號,直接指揮第10、11、12、73師及少共國際團共2萬餘人,向外線轉移。留下第25軍一部和地方武裝堅持鄂豫皖邊革命根據地的鬥爭。直到1933年7月,紅4方面進行整編,以原第10、11、12、73師為基礎,重新組成了第4軍、第9軍、第30軍和第31軍等部隊,約4.5萬人。其中,第4軍是以原第10師為基礎與赤江、赤北獨立團和萬源、江口地方武裝擴編而成。軍長王宏坤,政委周純全,副軍長劉世模,政治部主任徐立清。下轄第10、第11、第12師3個師9個團。

1934年11月,紅軍第4方面軍根據毛浴鎮和清江渡會議精神,組織部隊整訓。整訓期間,第4軍部隊縮編為2個師7個團,軍長王宏坤(後來是許世友),政委王建安,副軍長劉世模,政治部主任馮學志。

1935年6月,紅1、紅4方面軍懋功會師後,第4軍軍長許世友,政委王建安,參謀長耿飈(後來是張宗遜),政治部主任劉志堅。下轄3個師,第10師師長余家壽,第11師師長陳錫聯,第12師師長張才千。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

1936年10月,紅1、2、4方面軍三大主力會師後,第4軍軍長陳再道,政委王宏坤,參謀長張才千,政治部主任劉志堅。下轄4個師,第10師,師長余家壽,政委葉道志;第11師師長周世元,政委陳錫聯;第12師師長張賢約,政委胡奇才;獨立師師長徐應忠,政委高厚友。此時,這4個師下均未設團,各師直接指揮所屬的3個營。

1937年3月,西路軍西進失敗,第4軍和第28、第31、第32軍一起組成「援西軍」。此時,第4軍領導只調整了一個,改由耿飈任參謀長,下轄4個師調整為2個,第10師和第12師,兩個師的領導未調整。

1937年底,在國共第二次合作的背景下,為聯合抗日,中央軍委根據我黨同國民黨達成的協議,宣布將第1、第2、第4方面軍和陝北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第8路軍,也叫國民革命軍第18集團軍。第4軍、第31軍、總指揮部一部和陝北紅軍一部改編為國民革命第8路軍第129師,師長劉伯承,政訓處主任張浩,副師長徐向前,參謀長倪志亮。第4軍改編成了第385旅,旅長王宏坤,副旅長王維舟,參謀長耿飈,政訓處主任蘇精誠。所屬第10師改編為第769團,團長陳錫聯;第12師改編成為第770團,團長張才千。

「第4軍」番號也淡出了紅4方面軍的編制序列。

第三次: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革命新編第四軍

「國民革命新編第4軍」也就是「新四軍」。1937年,在國共第二次合作的背景下,為聯合抗日,將匯聚於陝甘寧地區的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第八路軍,而將分散贛、閩、粵、鄂、湘、浙、豫、皖等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參謀長周子昆,副主任鄧子恢,下轄4個支隊,共1萬餘人。

新四軍臂章

第1支隊,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傅秋濤,參謀長鬍發堅;第2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參謀長羅忠毅;第3支隊,司令員張雲逸(兼),副司令員譚震林,參謀長趙凌波;第4支隊,司令員高敬亭,參謀長林維先。此外,還有黃火星、江渭清、劉培善、邱金聲、盧勝、葉道志、饒守坤、曾昭銘、葉飛等人都任所屬各團主要領導。

關於為什麼將番號定為「國民革命新編第4軍」,德國作家漢斯·希伯在他的《葉挺將軍傳》中是這麼描述,他說,葉挺在徵得中共中央的同意出任軍長一職後,去找他的校友陳誠,在陳誠的保薦下,葉挺找到了蔣介石,他向蔣提出:「為了抵抗日本侵略,為了在華中日本占領區內開展游擊戰爭,讓我來集合留在南方的紅軍和改編這些部隊。改編之後的番號就叫國民革命軍新編第4軍吧。」蔣介石同意了他的建議,但是在其中增加了「陸軍」兩個字。這樣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變之後的番號即定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4軍,簡稱「新四軍」。

實際上,第4軍這個番號在葉挺心裡具有特殊的意義,他希望北伐戰爭時的 「鐵軍」——第4軍精神能夠在這支新的第4軍中復活。

從此「新四軍」這個番號名聲傳遍大江南北,在八年的抗戰中,主力武裝從開始的1萬餘人發展到後來的31萬餘人,對日偽作戰1.9萬餘次,斃、傷、俘日偽軍31.7萬餘人,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941年1月,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集中了7個師10萬餘人圍剿新四軍,皖南新四軍經歷浴血奮戰,9000人最終僅突圍2000人。軍長葉挺被俘,政治部主任袁國平陣亡,副軍長項英和參謀長周子昆被叛徒劉厚總殺害。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

經歷了八年的浴血抗戰後,1946年1月7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命令新四軍與山東軍區合併。合併後,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陳毅,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張雲逸,軍政委兼山東軍區政委饒漱石,參謀長陳士渠。山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政治委員黎玉,參謀長宋時輪,政治部主任唐亮。下設:山東軍區、山東野戰軍、華中軍區、華中野戰軍。

至此,鐵血新四軍勝利完成了堅持和發展華中敵後抗戰的神聖使命。

第四次:解放戰爭期間及解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

1947年9月21日,西北野戰軍第4縱隊由陝甘寧晉綏聯防軍之警備第1旅、第3旅和騎兵第6師組成,王世泰任司令員,張仲良任政治委員,閻揆要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李宗貴任政治部主任,全縱隊 1.1萬餘人。1949年1月,警備第4旅撥歸第4縱隊建制。

早在1942年5月,中央軍委決定由八路軍第120師、晉西北新軍和留守兵團等部編成晉綏聯防軍時,第4縱隊所屬各警備旅就在這個時候在晉綏聯防軍編成內成立了。

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委頒發《關於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令各野戰軍所轄縱隊改稱軍。1949年1月15日,中央軍委頒布《中央軍委關於各野戰軍番號改為按序數排列的決定》,令西北野戰軍改稱第一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改稱第二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東北野戰軍改稱第4野戰軍。

1949年1月24日,西北野戰軍遵中央軍委1948年11月1日和1949年1月15日之命令,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並將下轄的縱隊統一改稱軍,其中第4縱隊改稱第4軍,所轄警備1旅改為第10師,警備3旅為第11師,警備4旅為第12師。其中,警備第1旅與騎兵第6師1個團合編成第10師,高錦純任師長,左愛任政治委員;警備第3旅改稱第11師,郭炳坤任師長,高維嵩任政治委員;警備第4旅與騎兵第6師(欠1個團)合編組成第12師,郭寶珊任師長,李宗責任政治委員。全軍約1.9萬餘人。

第4軍先後參加了宜川戰役、陝中戰役、扶眉戰役、蘭州戰役等大小戰役,殲敵2萬餘人。

1952年9月,中央軍委撤銷第4軍番號。軍部改編為中央軍委城防高射炮兵學校;第10師師部改編為炮兵第10師師部,其部隊編入第11師;第12師改編為鐵路公安部隊。

從此,「第4軍」這個番號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編制序列里徹底消失了。「第4軍」的番號消失了,但是「鐵軍」「葉挺獨立團」的血脈卻一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這支黨領導的軍隊里賡續著。新一輪改革之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4集團軍就延續著「葉挺獨立團」的血脈,因此第54集團亦有「鐵軍」之稱。

據不完全統計,在「第4軍」工作過團以上幹部,在1955年授銜時,就有元帥8人(朱德、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林彪),大將3人(粟裕、羅瑞卿、張雲逸),上將17人,中將、少將數十人。

「第4軍」這個番號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