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什麼樣的愛情?沒有最優解,只有選擇並承擔後果

2019-08-22     豌豆花書影人生

文/一碗甜豆花

今天我們聊聊愛情。

01

我的愛情啟蒙讀物是《傲慢與偏見》,十六七歲的時候,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前後讀過不下十遍,為書中達西和伊莉莎白的愛情感動不已。

說來羞愧,那時我對愛情的期待,是冒著粉紅色泡泡的。我想像中的意中人「是一個蓋世英雄,有一天會駕著七彩祥雲來娶我」。

回顧那時候對愛情的嚮往,我發現那種嚮往除了可以用「夢幻」形容,還藏著很「勢利」的因素。

何以見得?

比如說,我期待中的「白馬王子」必須是個蓋世英雄,不能是普通人——哪怕我做著粉紅色的夢,卻依舊考量著現實的因素。

再比如,我之所以喜歡《傲慢與偏見》中的達西,不僅因為他對伊莉莎白的愛,而且因為他有錢多金——現在想想,達西可不就是一個「外冷內熱」,又對女主角愛得死心塌地的霸道總裁嘛!

雖然現在的我覺得「霸道總裁」型的故事很幼稚,但這麼一回顧卻發現,原來我也曾有過一段迷戀霸道總裁的人生階段。

我把這個階段,看做是我「愛情觀」發展的孩童時代。這種愛情觀兼具浪漫幻想與實用主義,它把對愛情的幻想,寄託於那個獨一無二、完美無缺的「天命之人」。

02

上大學後,我開始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對愛情的態度大體是悲觀的。

以《傾城之戀》為例,女主人公白流蘇,是個寄住於娘家的離了婚的女人,經常受家人冷眼,急需要一個新丈夫,幫她擺脫寄人籬下的處境。

男主人公范柳原,是個家財萬貫、父母雙亡的鑽石王老五、浪蕩公子哥,他雖然看上了白流蘇,卻不想娶她,只想讓她成為他的情婦。

電視劇《傾城之戀》劇照

白流蘇和范柳原之間的感情,是一段互相算計的博弈。一個看重金錢和名分,一個追求色相與慾望。

雖然最後,張愛玲給了他們一段圓滿的結局,但依舊掩蓋不了這段感情中的物質主義與功利主義。

讀過張愛玲後,我對愛情的看法也變得更複雜起來:一方面依舊渴望純粹、浪漫的愛情;一方面卻又害怕,會不會有一天我也學會了在感情中算計別人。

03

走出象牙塔後我發現,門當戶對的婚戀觀大行其道。

在各類相親網站上,男男女女們把職業、收入、身高、外貌、對另一半的要求,交待得明明白白,等待大數據為自己匹配到「條件合適」的對象。

對《中國式相親》這類節目的輿論討論中,泛濫著「婚姻就要門當戶對」的價值取向。

《親密關係》一書中介紹,在人類漫長歷史的大部分時期,婚姻都作為結交盟友、守護財富、繁衍後代的手段而存在。只是到了近兩三百年,浪漫的愛情才開始被地球上部分國家的人所接受。浪漫愛情得以繁衍至少需要兩個基礎:個人主義盛行以及經濟繁榮。

在我們國家,「婚姻必須有愛情基礎」的觀念已經普及,但正如《新京報書評周刊》一篇文章所說,如今,「人們對婚姻的態度愈發現實,突破階級的結合,已經成為帶有瓊瑤瑪麗蘇標籤的不實際幻想」。究其原因,是因為「巨大的生存壓力又讓人們意識到婚姻現實意義的重要性」。

04

在《愛的藝術》一書中,弗洛姆辨析了幾種對於愛情的錯誤觀念:

第一種,將愛情問題等同於「我是否值得被人愛」。懷有這種愛情觀念的人,費盡心思地提升自己的魅力值,以贏得異性的好感和青睞。

男子通常採取的方法是在其社會地位所允許的範圍內,儘可能地去獲得名利和權力,而女子則是通過保持身段和服飾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歡採用的方式則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舉止,有趣的談吐,樂於助人,謙虛和謹慎。

第二種,將愛情的成功與否,寄託於愛的對象或被愛的對象,認為只要找到那個「天命之人」,愛情就能順風順水。

他們認為愛本身十分簡單,困難在於找到愛的對象或被愛的對象。……最近幾十年來,浪漫式的愛情這一概念在西方世界已被普遍承認……這種自由戀愛的新方式必定會大大提高愛的對象的重要性,而不是愛情本身的作用意義。

第三種,將婚姻視為結伴。男女雙方為了消除孤獨感而走到一起,像公司要求員工彼此合作、避免摩擦一樣處理雙方的關係,相敬如賓,「但這兩個人一輩子都會互不了解,永遠達不到『中心關係』」。

第四種是「偶像化」的愛情,陷入戀愛關係的人,將自己所愛的人「神化」,對 TA 狂熱地崇拜。但這樣的愛情有一種危險:當所愛之人不符合自己的理想時,這個人就會重新尋找新的偶像。

第五種是多愁善感的愛情。這種愛情和上面提到的「偶像化」愛情有一點相似——它們都只存在於想像之中。但不同點在於,這種愛情所想像的是一個並不存在的對象,是一個電影、愛情小說、愛情歌曲中的形象。他們為愛情的白日夢感動不已,卻對現實中的關係束手無策。

05

以上,我列舉了一些不完美的愛的形式和錯誤的愛情觀念。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愛,或者說最理想的愛呢?

弗洛姆說,愛是給予,是關心、責任、尊重和認識 TA 本來的樣子。

哈佛大學心理學導師泰勒·本·沙哈爾在《幸福的方法》一書中說,浪漫的親密關係是幸福真正的基石,而真正能給人帶來安全感的親密關係,則建立在「無條件的愛」的基礎上。

我有一段親身經歷,讓我體會到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大概兩三年前的一段時間,我對我老公很挑剔,經常拿他跟別人比較,把關注的重點聚焦於他的缺點,全然忘了他身上的優點,並因此經常跟他吵架。

某一天爭吵過程中,他突然冒出一句話,這句話像一把大錘砸在我心上,讓我羞愧不已。他的原話我已經記不清了,但大意是這樣:「我從來不會因為你脾氣不好又不會照顧人而不愛你;可你卻總因為我的一個小缺點,而減少了對我的愛。」

他的話讓我猛然意識到,我對他的愛,竟然不知不覺中附加了條件——只有達到了某個條件,我才會全心全意地愛他,如果沒有,愛就會打折扣。

有條件的愛,設立了一種關於愛的對象的「標準」,只有達到標準的對象,才是值得愛的。相反,無條件的愛,則是愛對方本來的樣子。

用泰勒·本·沙哈爾在《幸福的方法》中的定義,無條件的愛,就是愛一個人的「核心價值」。

06

什麼是「核心價值」?

泰勒說:「核心價值指的是我們最深最真的特性,也就是我們的個性。

個性是什麼?是踏實、善良、安靜、率直、勤奮等等特質,而不是財富、權力、名聲等外在表現。

一個人創業,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但成敗並不會改變這個人的核心特質,他是什麼樣還是什麼樣。他有可能貪婪、自信,但剛愎自用;也有可能勤勉刻苦、有抱負,但優柔寡斷。

只有看透一個人的核心本質,並愛 TA 的本質,接受 TA 本質中的缺點,才不會因為 TA 一時的得意或失意,而改變對他的感情。

只有被另一個人無條件地愛著,我們才會獲得安全感,找到幸福的源泉。

毛姆小說《面紗》中,有一段話極好地闡釋了什麼是「無條件的愛」。男主人公沃爾特對女主人公凱蒂說:

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僅僅為了一己之私跟我結婚。我愛你如此之深,這我毫不在意。

真正的愛情,是看清對方的真相後依然愛 TA。

電影《面紗》

07

也許有人會說,「無條件的愛」太過理想化了,根本就不現實,我還是喜歡實際一點,談一段門當戶對的戀愛。

其實,我倒不是宣揚,人人都應該無條件地愛自己的戀人。在這個個體主義盛行的時代,每個人都有自主權去選擇自己認可的愛情觀,實用主義的也好,浪漫主義的也好,甚至功利的也可以。

但我只想提示一點,每一個做了選擇的人,最好能夠預見並承擔選擇的後果。如果你選擇了麵包,就不要抱怨為什麼沒有愛情。如果你選擇了愛情,就不要抱怨生活一時的艱難。

世上沒有最優選擇,只有選擇並承擔後果。


一碗甜豆花:武大華科雙學士,網易蝸牛讀書領讀人;專注文學、心理學書籍解讀;每月深度解讀7-8本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bu6vWwBJleJMoPM4Ri-.html





硬幣與錢幣

2019-10-14









蟬!蟬!蟬

2019-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