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市東河區部分蒙古語地名的由來

2019-07-05     包頭網

地名是一定地域的語言、文字標誌,一個個地名是一個個簡單的名詞,卻道盡了地與人物、事物、地與歷史的各種千絲萬縷的關係,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地名是歷史精髓與見證。

地名是各個歷史時代人類活動的產物。記錄了民族的變遷融合、疆域政區、自然環境的變化,有著豐富的歷史、地理、語言、經濟、民族、社會等科學內涵,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是人類歷史的活化石。地名與先民遷徙、地名與地域經濟、地名與宗教信仰、地名與意願情感、地名與民俗民風、地名與地形地貌等文化現象的關係。

地名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情感、思想與道德、智慧與價值,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層面。

有的地名別稱不同的稱謂,有的地名或許有一段故事,這些都蘊涵著中國歷史的傳承和傳統文化的積澱。以下說說內蒙古包頭東河區沙爾沁鎮、河東鎮村莊的蒙語地名的由來,它體現了少數民族厚重的文化內涵。

沙爾沁鎮:

「沙爾沁」系蒙古語,意為「擠奶的地方」,因為在清廷放墾之前,基本上是遊牧之地,故此得名。清康熙年間設驛站,後實行放墾,山西忻州人走西口來的人居多,形成村莊。

阿都賴村:

「阿都賴」系蒙古語,意為「馬群聚集的地方」,因以前此地常聚集著大量馬群,故得名。

大、小巴拉蓋村:

「巴拉蓋」系蒙古語,清光緒年間,蒙古族民「巴拉亥」在此居住,後演變沿用「巴拉蓋」至今。自乾隆57年,部分山西、陝西人開始遷入此地,後來於咸豐2年在巴拉蓋村東2.5公里處又出現了個巴拉蓋,當時為了區別兩個巴拉蓋,人們就以先有者為大,後有著為小,於是就有了大、小巴拉蓋。

現在小巴拉蓋的村民多於大巴拉蓋,所以當地人常說「大巴蓋不大,小巴蓋不小」。

鄂爾格遜村:

「鄂爾格遜」系蒙古語,據全國第一次地名普查資料里翻譯為「蒙古人居住的地方」,故得名。

公積板村:

「公積板」系蒙古語,意為「王公的房子」,另有翻譯為「公主府」,故得名。乾隆年間叫「公積板申」,後來群眾稱為「公積板」,省去「申」字。那時,現公積板村以北約二、三里處,有個公主府(現是荒坡),群眾稱公主府圪旦,村名由「公主府」而來。

阿善溝門村:

原稱「哈善溝門」,解放後稱「阿善溝門」,「阿善」系蒙古語,意為「溫泉」,故得名。

海岱村:

「海岱」的來歷有兩種說法:其一,建村時有個「海拉岱」的蒙古牧民居住在海岱村南邊,後遷居現址,故名為海岱村。其二,很早此地是個天然海子,後來海子水枯乾,人們開始在此定居,命名海岱。現已居住忻州後裔人頗多,村東郭家、南為杜家、西為寇家、北為辛、徐家,人口居多。

黑麻板村:

「黑麻板」系蒙古語,意為「像鼻樑一樣的房子」,因以前此地的房子高聳,類似鼻樑,故此得名。

莎木佳村:

「莎木佳」系蒙古語,意為「松柏茂盛」,因此前周圍有大片松樹和柏樹,故得名。

土合氣村:

「土合氣」系蒙古語,意為「旗手」,故得名。分為上村、下村、三傾地村。

章蓋營子村:

在清政道光時,巴家(蒙古人)為朝政立有戰功,令旨為確立世襲章蓋(官名)衙門,設建在現沙爾沁二村,隨著章蓋衙門的成立,後將這荒無人煙的土地劃為章蓋衙門地,從此以後大多數是由山西省河曲縣遷居來此,開荒種地,就居住在此,起名就叫章蓋營子村。

壕賴溝村:

「壕賴」系蒙古語,意為「乾涸」,以前此地有一個乾涸的山溝,故得名。

井坪村:

「井坪」系蒙古語,意為「牧場」,因以前該地區為牧民放牧的地方,故得名。

毛其來村:

「毛其來」系蒙古語,據傳說明末清初有個叫「毛其來」的蒙古人在此居住,故得名。

來源:情系沙爾沁 寇文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uEdCGwBmyVoG_1ZKt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