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自救術:堂食慘澹,線上逢生!

2020-04-24     美食導報

疫情之下,餐飲業受打擊嚴重,本報數月以來關注不同餐飲店的生存業態 ,其中不乏可作經營借鑑的例子。而這次,我們採訪一些在疫情下往線上發展的小店,看他們如何在營收損失慘重的情況下,找到了一線生機。


01粵菜小館賣貨 意外銷情向好

炭燒老廣是廣州人熟悉的本土漫畫形象,從飲食文化、地方風土,畫盡了老廣們熟悉的廣人廣事, 而背後的創始人胡慶麟對餐飲更是情有獨鍾。幾年前,他開了一間只能容納兩三桌客人的小店「炭燒老味」,只做地道且重視手工的廣州味道,過去幾年基本每晚預訂滿座的狀態,這小店被他打理得有聲有色。而這次疫情一到,過去忙碌的光景不再。

胡老闆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疫情前兩個月餐廳收入幾乎為零,即便嘗試做外賣,也是治標不治本。

幸而憑著對食物的一腔熱忱,胡老闆之前開始自家製作腊味與粽子,尤其是腊味,剛開始做的時候,盡然有捧場客,但銷售得比較慢,而在這次疫情下推出,銷售速度竟節節攀升。胡老闆總結起來,是因為腊味適合囤積,一般有固定的入貨周期,例如秋冬或過年前後,但疫情限制了出行,自家煮食變成習慣後,大家便常常需要準備一些便捷煮食的食材,而腊味就意外地成為了疫情下的硬通貨。


02 西餐小館出品 提振人員士氣

位於番禺市橋的Concerto Bistro是一間西餐小店,規模不大,但出品精緻,雖然所處的地理環境常被指較偏遠,但出品與環境都引得不少市區的食客專程前往。


因為這是一間注重氛圍與線下體驗的西餐小館,所以疫情之下,位於市區的主要客戶群鮮少前往,生意下降嚴重,老闆Chris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2月已開始復業,但堂食營業額不超到過年前的10%。所以在冷清之中,便著手研發線上產品,開始做一些店裡原有菜品的半成品食材包銷售,主打自家的特色味道。

以線上銷售為主的時日裡,小店的人手不足,Chris便建立起一個微信粉絲群,方便客人直接在群內下單,慢慢地也在群內聚集了近400人,每次在群內發送預訂連結,都是馬上售完,效果於Chris而言是很滿意。與群內客人漸漸熟絡一些之後,客人還會給Chris一些很有用的提議,為推出新品提供了思路。譬如,最近他們推出海味辣椒醬和泡菜,這些都是作為西餐廳的Concerto Bistro從來不曾做過的出品,然而每次上線不到一分鐘就售罄了。

有著這些支持,本來因疫情而降下來員工的士氣,也迅速提升了起來,主廚更加積極地琢磨各種食物,員工們也有活力了許多,全餐廳上上下下都加入新產品的研發當中,一旦調整好製作流程,很快就可以穩定地生產了。這種意外的體驗 ,可謂有悲有喜,悲是基於無可奈可的疫情,而喜就喜在意外受歡迎的線上產品,沒有不幸地加入倒閉潮之中。


03 有文化的粽子 才能賣出格調

炭燒老廣的胡老闆見腊味的銷情向好,馬上將線上生意作為主力,並著力推出與別不同的線上產品,例如針對端午節的粽子,他將自己最拿手的廣州文化也融入到產品設計之中,畫了一系列廣州味道的明信片,加入福祿壽的形象代表意頭,聯合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銅藝,如此有話題性的粽子,幾乎將其如文創產品一般去打造。

胡老闆表示,腊味與粽子的反響都很不錯,其中腊味也將近斷貨狀態,盡然堂食生意令人汗顏,但花了很多心機推出的線上產品有人埋單,也總算忙碌了起來,接下來就是願景市場復甦的一天。

而Concerto Bistro的Chris,也不是將簡單地將熱賣產品原封不動地銷出,而是針對線上產品可能會發生的一連串問題先作了一個流程的預走。例如產品上線前,先試做了幾批,分別寄給一些熟客與朋友試嘗,這些食客所處的家庭位置按每個運輸半徑去篩選,作為一個快遞測試對象,然後就看看整個規劃,包括包裝、運輸、說明與操作是否順暢,測試過幾次,對不同人不同的運輸半徑進行體驗與意見收集後,再作出更正、調整,最後才是正式推出。

如此下來,才能保證線上的出品,也不會和堂食的相差過大,減少客人的心理落差,自然會反覆回購。Chris指出,現在粉絲群里每次一推出新品,不僅反響良好,還見到客人們在煮食過程中加入了自己的創意與心思,整個產品已經不再是一個外賣這麼簡單,成為了與客人溝通的橋樑,而這一切,在疫情之前,是不曾想過的。


這些小店,只是一眾受影響的小餐飲店的一個縮影,但他們在這次疫情下所表現出來的應變與處事,也不失為疫情下線上求生的經驗小談。


END


圖文 | 羅珊珊

編輯 | 彭柔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iTEzHEBiuFnsJQVg9Q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