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人讀書,只有人在書中讀自己,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羅曼·羅蘭
作者丨謝丹儒
圖片丨藝子
1.
多年來,養成一個不太好的習慣,喜歡買書。
家裡堆了一堆的書籍,各種雜書,基本上都是沒怎麼翻過的。有些書怎麼來的,我自己都不知道。
當然,我要說的不是花了大價錢買來的,這個我是知道的。我疑惑的是為什麼會買那麼多的書,買來又不看,送人又捨不得,堆在角落裡又有點浪費……
就這個問題,我想了許久。
可是,腦子裡亂鬨哄的,什麼也沒想出來。反正就是買來了,放在那兒了。
我看著這一堆的書,那些陌生的書名、作者,我想尋找點什麼出來讀一讀。可惜沒有,沒有一本書讓我有想讀下去的衝動。
所以,這些書是怎麼來的呢?我很好奇。
我仔細查看了一下自己的購買記錄,發現桌子上堆放的書籍,電子版本也有一套相同的。也就是說,我買了兩套一模一樣的書,花了兩份錢去買同一套書。這很不理智。
我草草的翻看了其中一本,看完後就更摸不著頭腦了。書里的內容毫無疑問,離我的生活很遠。甚至,壓根就毫不相干。但是我買了,而且買得不止一本,我買來的絕大多數書籍都是這種,很晦澀,還有一些是古文的,這就讓我更加困惑了。
好像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是這麼蠢的一個人,花了一大筆錢買了一大堆的書,還都看不太懂,也對生活沒什麼幫助,那我是圖什麼呢?
這其中也有幾本熟悉的書籍,是我以往睡前要翻一翻的書。《長短經》、《沉思錄》、《叔本華美學隨筆》。
光是看這些書名就知道,書里的內容離生活有很長的一段距離,尤其是與我現在的生活。
我在想什麼呢?為什麼要讀它?為什麼買?
2.
我已經好幾日沒看書了,以前睡前讀一讀書的習慣也被刷劇所代替。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黑暗中,躺在床上,偶爾會有音樂、對白和槍聲傳來,覺得有一種朦朧的快樂,在這快樂中感覺到安寧,然後睡去。
很多次,我都是伴隨著這朦朧的快樂睡著了,醒來毫無疑問,手機沒電了。
甚至,有時候忙碌了一天,到了晚上自己也知道該睡覺了,可就是腦袋還很清醒,我便用同樣的方式給自己催眠。效果是好的。
但睡前讀書就是另一回事了。讀書的時候,好像我總是很容易陷進去,陷入無限的遐想,浮想聯翩,還時有想坐起來寫一寫的衝動。無疑,讀書令我感覺到清醒,思考的快樂讓我近乎無法很好地安眠。看了一頁,就會期待下一頁的內容,總想多看一點,再多看一點。彼時,理智已經不管用了,我完全沉浸其中。
很多次,我幾乎是連著一天一夜沒有睡覺的。看書從躺下的那一刻看到早上太陽升起,肚子開始反抗。接下來的白天,要麼得睡覺了,要麼就疲憊不堪的熬著等再一個夜晚降臨。
現在想想,覺得挺不可思議的。尤其是現在看到堆放著的書籍,我完全無法想像過去的我究竟是在做什麼,到底讀書是為了什麼呢?
如果是為了助眠,已經被驗證是無效的;如果只是為了閱讀所帶來的愉悅,那現在這份愉悅是不存在了嗎?
我還留意到其中堆放著的書籍里有一部分是關於人性的,這類書籍是最新的,還有幾本甚至都沒有拆封過。
太奇怪了,我在追求什麼呢?
我從過去幾年到最近幾天,我還是想不明白為什麼。
3.
現在想想,幾個月沒去圖書館了。
好像自從買了閱讀器起,我便沒了去圖書館的衝動。
至於讀書,就更少了。
所以說,這是否是個錯誤的決定呢?買閱讀器,不去圖書館,不看書。
瞬間,這些東西都成為了某種多餘出來的東西,霸占著空間卻沒有發揮出任何作用,對生活更是毫不相干。
前幾天,老爸打電話過來問我什麼時候回家,我說二十一號,農曆二十七。
老爸說,這麼晚回來有什麼用,本來想要是你早點回來,有朋友介紹說某某地方有一個女孩,在浙江打工,距離家也不遠。
我開玩笑說,在浙江打工的女孩,我養不起啊。
我沒去過浙江,但就我了解,浙江的消費水平和廈門比較起來,更接近上海多一點。消費水平挺高的,而現在的我一貧如洗,談戀愛、相親、結婚,這等大事好像怎麼也和我扯不上關係吧。
接著老爸便說到我的年齡。年齡偏大是個很嚴肅的問題,年齡偏大還不結婚更是一個大問題。
我無言以對。我承認,老爸說的是對的,可是我也明白,婚姻對我而言,我很是挑剔。哪怕嘴上不說,心裡也明白,相較於老爸在乎的那些,我更在乎的是一些精神上的,思想上的匹配。
所以,我基本上不抱什麼積極的想法。
我不確定這是否和讀了一些書有關,總感覺愛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多多少少從平日裡的接觸就能感覺差別。
但我現在不怎麼讀書了,思想會不會改變呢?
可能內心裡還是希望找一個不太一樣的人吧。最好是,有趣一點。
4.
我是挺無趣的一個人,找一個有趣的人似乎對方會吃虧一些。
可能人就是這樣,自己沒有的,總希望能夠多了解一些,多接觸一些。
可能這也是人生的一種可能性,在尋找著另一種可能性?
畢竟,每個人的人生只會有一種,那就是屬於自己。其他的,就都是別人的了。若是恰巧有幸目睹、見證,哪怕不是自己的,好像也多少能夠收穫點什麼。
至此,之前的困惑好像豁然開朗起來,一下子就都有了答案。
我買那些書,可能也不是真的想讀它,那只是我沒有的,我想多了解一些,多尋求一些可能性,滿足內心的好奇心。買來了放在家裡也好,它本身就意味著多了一種可能性,也許某一天我會翻開它們,認真的讀一讀。
如此說來,就都解釋得通了。因為我沒有,所以我希望能夠多了解一些。過去是,現在也是。
只是,這些書該怎麼處理倒是一個問題,尤其是現在的我連書都不想翻了。
我生活中,有很多這樣多餘出來的東西,被遺棄是大部分東西的命運。
「可能是我一時興起又放棄的事情太多了,所以別人對我也是如此。」
至於說,我們失去的東西也會難過地想要找回我們嗎?最好不要。
放下就是放下,拿起就是拿起,別老是挂念著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尤其是放著多餘,扔掉又捨不得的。這會讓我們一再的陷入亦步亦趨之中,不斷重複著昨日的生活,無端的錯過大把時光。
好像,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對當下還蠻重視的。
以前,我還挺懷舊的,甚至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忍不住去回想,去懷念。
現在的我倒是很少這麼去做了。往前看,或過好當下,時不時的向前邁一點,好像這樣才過得比較安逸一點。
安逸,是個很難定性的詞,但對我來說,確實很重要。
5.
我承認,我是個無趣的人,從來如此。
我不太愛湊熱鬧,也對大多數人感興趣的東西也都提不起什麼興趣。
好像,我在意的東西,真的很少,越來越少。
有時候,我可以坐著發獃很長一段時間,或是獨自一個人去海邊散步,聽聽音樂,偶爾也胡亂的買一些沒用的東西來打發時間,但我真正發自內心熱愛的幾乎沒有。
總感覺每一種東西出現在生活中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這些東西有意義。時間一長,就容易厭倦,時間過短,也難以建立興趣。生活中絕大多數東西都是如此。讀書,也是如此。
有時候,讀一本書,翻個幾章節看看就覺得挺滿足的,但是時間太長了,又開始計較起得失來了。好像總得留一段時間出來,去思考,去發獃,去寫寫心得什麼的。
這樣的生活,僅僅聽著就知道很無趣,像是一個個框框架架給框定住了,而這樣的生活,我竟過了二十幾年之久。如此,還指望我多有趣呢?
讀書就更是如此了,讀完一本書總是需要很長時間去消化它,與之一起還有消化它所帶來的空落感。有時,這種空落感甚至需要花費整整一年的時間去平和,這是很難受的一件事情。
就好像一本書,就是一年的時光,而我活成了書里的人。除此之外,還沒有人配合劇情演出,只能在自己的世界裡去腦補。
可以想像,這是一種很孤獨的狀態,這種感覺很不安逸。我甚至不敢奢望等待我的下一本書什麼時候出現,或存在與否。
就像之前,我讀《局外人》,讀《人間失格》,花費了幾乎我兩年的時間去消化這些。甚至,一度我懷疑我自己是否病了。
不讀書還是有好處的,生活中總會有別的能夠吸引我們的東西出現。
活在現在,總比活在書的世界裡,或活在過去里,更讓我能夠抓得住一些東西,還可以依靠一些東西給予我某些方向感。
現在,我也想明白了:讀書,與其說是讀書,倒不如說就是在讀自己。
6.
試想一下,我們會願意讀的書,總是在某些方面能夠吸引我們吧。
當然,排除過去應試考試的那種不得不讀的書。
就我現在而言,能夠讀得進去的,大部分都是和自己的想法,或現狀多少有些相關性。可能讓我想到某些未曾意識到的地方,或是渴望的東西。
其實,也是在找答案,找人生的答案,找人生的方向。書,無疑提供了諸多的方向。
或厚或薄的一本書,總歸是說了一些什麼,能聽得進去的東西很少,但還是存在的。
多了解一些,多接觸一些,多讀一些好的書籍,就是遇見更好的自己呀。
試想一下,如果讀一本書能夠觸發我們某個點,讓我們意識到還可以擁有更多的可能性,這就挺好的。說白了,這就是多了解一些關於自己的各方面。
雖然說,偶爾可能會伴隨著某種挫敗感,或陷入作者精心設計的「陷阱」里去,那好像也挺好的。不說什麼「失敗是成功之母」,就「人生多一種嘗試」想想也還不錯啊。
事實上,很多書就是這樣,因為只是順理成章的事,壓根就用不上想像,更不需要經過任何驗證。而沒有帶著目的去生活,多少會容易迷失方向。
就像《鼠疫》里提到的:「一提起真理,自然聯想到「放之四海而皆準」,何其高遠,何其聖潔!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仿佛相距十萬八千里!這表明,至少在我們的心中,真理已經神聖化了,偶像化了。」
而我們的人生是否有這樣的真理存在呢?我是不敢想像的。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的日常生活,很順理成章,不是嗎?
7.
所以,讀書就是在尋找,找自己,也找世界。
我們活在此處已然是事實,無需狡辯,無需掩飾,無需偽裝,它存在著,它就是了。
那麼,更多的呢?那些不確定的,那些未知的,那些屬於未來我們可能得以遇見的,書里是否有呢?
就像我們問自己,如果當初堅持下去會怎樣?如果當初選擇了別的選擇會怎樣?如果人生再來一次會怎樣……「如果」是想像的,而現實只有結果和後果。
書,從某種意義上講,它代替我們去嘗試了更多的可能性,帶我們走到了更遠的地方,能不能回來我就不知道了。
不過,這段時間我沒怎麼讀書確實挺無趣的,無趣得連我每天的日記我都找不出新的內容來填充,哪怕這是新的一天。
讀不讀書,看自己吧,就像讀自己,是否需要讀,是否值得讀,還是選擇認真生活,都好。
不過,對於我來說,讀書,或讀自己,還是值得讀一讀的。
做個明白人,可能太難,去嘗試著讀一讀自己,解讀過去,理解現在,展望未來,多一些方向感,多一些不確定,也是給自己多一些機會,多一點可能性。如此,挺好。
讀書,或者讀自己,挺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_tLqG8BUQOea5OwUz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