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迭爾文化現象的背後:百年風流,孤獨求敗

2019-07-29     吃文學

如果要講「馬迭爾」的故事,我們應該讓時間回溯到1906年,從一個賓館開始說起。

01、馬迭爾賓館——一個好不容易定下來的名字

那時候,正值民國。有著「東方莫斯科」、「東方小巴黎」之稱的哈爾濱,恰是一派華麗璀璨的景象。

中央大街上,儘是鱗次櫛比的美式、歐式建築。

在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哥德式、羅馬式、拜占庭式、巴洛特式的奇特建築中,一座格外醒目的紅色三層樓,任誰都忍不住想要多看它幾眼。

它的造型或許算不上獨特,但是精巧的陽台和百變的外窗,無不透露出細節處的講究。

這種復古與時尚相融合的街頭建築,頗適合充當經典電影橋段里的背景。

如果此刻有一位風姿綽約的佳人,正站在陽台上,漫不經心的四顧張望,沒準兒這將是一段愛情的開始。

這位佳人必得是上流社會的名媛,因為出入馬迭爾賓館的各類人群,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是社會各界名流中的名流。

當然如今的馬迭爾賓館早已經不再設限,但是二、三層客房門上的銅牌,那一個個熟悉的名字,宋慶齡、胡適、沈鈞儒、郭沫若、馬寅初、茅盾......無論如何也無法掩蓋它曾經作為名流打卡聚集地的真相。

如此想來,發生在馬迭爾賓館的往事,肯定比它的建築主體更有爆點。

這其中最有意思的還要屬給賓館定名一事,儘管賓館建成是在1906年,但是它真正開始對外營業是在1913年。

當時賓館的創始人名為約瑟·加斯普,是俄籍猶太人,因此他用俄文給賓館定了名。至於「馬迭爾」一詞,是漢譯的結果。

也許加斯普起初創建賓館,是為了通過其商業用途來盈利。但是仍不可否認,他日後為此付出的代價,要遠遠高於豐沛的收益。

隨著「九一八」事變的爆發,東北陷入炮火紛飛里。加斯普生怕財產受損,乾脆入了法國籍,隨後賓館的名字也隨之改換成法文。

1946年哈爾濱解放後,馬迭爾被用作各種政治會議的中心。

直到哈爾濱政府接管了馬迭爾,原先的法文名字又被相繼改作:哈爾濱市政府招待所、哈爾濱旅社、哈爾濱市革委會第二招待所以及哈爾濱賓館。

最後,1987年1月1日,又重新恢復成英文拼寫下的馬迭爾賓館。

儘管名字叫法不同,所履行的社會職能不同,但這絲毫不影響它始終作為社會人士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早在上世紀30年代,「國際聯盟」調查團就入住於此。而「國聯」之所以來華,正是應國民政府邀約,前來遏制、制裁日本的惡行。

已經獲知此事,並有所防備的日本特務機關,在馬迭爾賓館內外插入多名密探,企圖藉此來阻止國人和調查團接觸,最終的結果顯然是以特務機關的失敗收場。

咽不下這口氣的特務們,為了發泄怒火,索性將一切罪責歸咎於賓館老闆加斯普。

他們殺了加斯普的兒子作為復仇的手段,如此喪心病狂的做法,讓馬迭爾賓館在黑暗時期,淪為血腥與暴力的戰場。

除了被負能量籠罩,馬迭爾賓館也是新中國成立的見證者。

1948年,眾多民主人士接連到此,參與「關於新的政治協商會議諸問題」的座談會。

經過多番討論,最後決定將籌備新政協活動的地址,暫定在哈爾濱。

我們至今仍可想見,各界人士進入賓館後,眼見富麗堂皇的大廳,情不自禁的表達著對它的讚美。

他們圍坐桌前觥籌交錯,走出賓館後內心無比喜悅,因為不久後即將迎來新中國的成立。

而他們和馬迭爾賓館一樣,是這一消息最早的見證者。

或許如今裹挾在眾多高大建築中的馬迭爾,已經不復當年輝煌。但是在曾經跌宕起伏的年代裡,它的唯一性無法複製。

因此於今日而言,它更像一個連接歷史和現代的符號,透過它,一些未知將從歷史的掩埋下顯現出來,一座賓館的價值能發揮至此,在今天看來很不可思議。

在它的用途廣泛之外,新潮的建築造型也反映出建造者超前的設計眼光。

正因這種古典交織時尚的設計格局,才使得它歷經百年仍不過時,同時又有歷史沉澱下的厚重感。

今天我們再看馬迭爾賓館,並不會覺得它和整座城市搭配起來格格不入。

它雖然外型上是中式的長方形結構,但是細節處又點綴著西式風格。

正是這種多元化的設計理念,為它得以免遭被淘汰的命運。

02、馬迭爾冰棍——不吃一根,不夏天

熟悉馬迭爾一詞的朋友想必知道,馬迭爾不只有賓館,或者說馬迭爾不只是賓館至今仍受歡迎,它還有一系列文化品牌,同樣圈粉無數。

總得來說,馬迭爾其實是一個概括性含義,本意是摩登的、時髦的。

如果細分下來,除了上面講的賓館之外,還包括冷飲、旅遊、餐廳等文化產業,也都是它的強勢項目。

其中最為我們喜愛的,莫過於馬迭爾冰棍。

從最初的手工製作,到現今的工業化生產,這根冰棍是多少人盛夏里的夢中情人。

既然過去有種說法是:沒吃過馬迭爾冰棍,等於沒來過哈爾濱。

那麼現在應該改作:沒吃過馬迭爾冰棍,無疑是夏天留下的遺憾。

因為如今馬迭爾冰棍並不只在哈爾濱才有,暢銷全國的它已經成為無數人舌尖上的美好。

簡單的外包裝讓它看起來似乎平淡無奇,但是接下來入口即化、甜而不膩的感覺,將讓你的味蕾離不開它。

正所謂好吃自有其道理,特別是像馬迭爾這種經過時間考驗的冰棍,說它好吃,絕不是一種偶然。

其實它的受歡迎秘訣很簡單,無外乎是用料實在,不加添加劑、膨化劑,因而進入我們口中的味道,就是原料本身的味道。

正因如此,它最經典的原味款,那股濃濃的奶味才令我們欲罷不能。

從創建品牌至今,馬迭爾冰棍從未上過黑名單。它留給我們的固定印象里,無論何時都會有兩個字:放心。

它的原材料很有保障,簡單的說,就是我們能吃出相對應的口味。

除了味道出色,冰棍本身的口感也很人性化。在與舌頭和嘴唇接觸時,綿軟又甜膩。

正是基於口感+口味形成的口碑效應,使得馬迭爾冰棍的KOL遍布全國。

它帶著沾染過百年歷史的懷舊風情,一次次喚醒人們的童年記憶。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前兩點,也就是口味和口感的真實程度所占的比重。

所以馬迭爾冰棍能夠風靡全國,並不只是依靠營銷手段,它也是被人們一口一口吃出來的結果。

03、馬迭爾餐廳——老饕們的天堂

同樣被吃出來的文化品牌,還有馬迭爾餐廳在各位老饕心裡至高無上的地位。

這裡的每樣食材,都是原始味道的最大化體現,因而酸、甜、辣、咸皆口味純正。

如今人們可選擇的美食越來越多,對口感的要求逐漸增高。

既如此,與時俱進的馬迭爾餐廳,當然不會選擇吃老本。它也在不斷增添新種類,同時一切新品以味道正宗為前提。

儘管年代久遠,但是餐廳內部的裝潢至今看來,仍舊是體面又講究。

無論是牆壁上作為裝飾的精美壁畫,還是廊柱上雕刻的細緻紋理,在用餐之前,首先給顧客一種高雅的氛圍,這種體驗在現今或許很常見,甚至於很多餐廳比馬迭爾還要貴氣。

但是在當年,能做到的餐廳寥寥無幾。

無論是賓館、餐廳還是冰棍,或是其它馬迭爾系列,無一不是質量的保證。

它所打造的文化品牌,之所以能夠席捲全國,和這幾個原因分不開:

品牌在創建之初,已具有前瞻性眼光。產品的設計理念並不只是局限於當下,而是採用元素多樣化的原則。

在傳統與現代融合的過程中,不盲目追新或破舊,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精準把握人們的需求,讓一切體驗更為人性化。

對自身的優勢有明確認知,將優勢發揮至最大。

既然馬迭爾能夠成為一種文化現象,除了以上幾點,也少不了針對某個品牌,在細節處的深化。

當我們在享受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想到所消費的其實是積澱深厚的馬迭爾文化,可能你將會有種物超所值的自豪感。

而這種感覺在馬迭爾本身,或許是一種百年來,無人能懂的孤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X9WsWwBvvf6VcSZXqlJ.html





















馬悅然,走了

2019-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