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省級名醫王興臣教授坐診杏林苑 妙手診治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多發於中老年人群,手經常性地顫抖,頭不自由地搖晃,是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50歲以上的患者占總患病人數的90%以上,慢性進行性進展,5~8年後約半數患者需要幫助。一般認為與年齡老化、環境毒素的接觸以及遺傳易感性等綜合因素相關。

10月5日,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王興臣教授將坐診海慈醫療集團「全國知名中醫專家門診杏林苑」,為您解除疾病痛楚。

杏林醫案

帕金森病呈隱襲性發病,早期症狀並不十分明顯,且存在個體差異,首發症狀依次為靜止性震顫(70.5%)、強直或動作緩慢(19.7%)、動作笨拙和(或)寫字障礙(12.6%)、步態障礙(11.5%)、肌痛痙攣和疼痛(8.2%)、抑鬱和焦慮等(4.4%)、語言障礙(3.8%)、全身乏力和肌無力(2.7%)。一般而言,從發病至診斷時間平均2.5年。

常見的運動症狀概括為三個字——「抖、僵、慢」。抖是指手、胳膊、小腿、面部和下頜不由自主地抖動,通俗點講就是手抖、腳抖、嘴巴抖,這種抖靜止的時候明顯,緊張的時候加重,活動時反而有所減輕。僵是指肌肉變得緊繃,面部表情減少,四肢活動的時候感到僵硬、沉重、不靈活,坐下後不能起立,臥床時不能自行翻身。慢是指動作緩慢,在日常生活中刷牙洗臉、穿衣脫鞋、繫鞋帶紐扣等動作變慢,寫字越寫越小,走路無法邁開腳步,小碎步且越走越快。非運動症狀包括嗅覺減退、勞累感、焦慮抑鬱、失眠、便秘、流涎、精神症狀、發汗異常、痴呆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帕金森病應強調綜合性治療,包括藥物、理療、康復和日常生活調整和外科手術等,不應強調單一治療方法。藥物治療需依據病情個體化,選擇抗帕金森病藥物,用藥劑量應該以產生滿意療效的最小劑量,必要時根據病情緩慢增加劑量。手術方法主要有兩種,神經核毀損術和腦深部電刺激術,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症狀。同時,應當注意平時的生活習慣及生活方式,適當的進行康復鍛鍊,減少併發症的產生。

飲食方面應注意多樣性,包括穀類、蔬菜瓜果類、奶類或豆類等,多吃穀類和蔬菜瓜果,通常每天吃300~500克穀類食物,300克的蔬菜和l~2隻中等大小的水果。每天喝6~8杯水,防止便秘的發生,還可緩解用引起的口乾、口渴、眼乾的症狀。經常吃奶類和豆類,對於容易發生骨折和骨質疏鬆的老年帕金森病患者來說,每天一杯牛奶或酸奶是補充鈣質的極好方法。但是牛奶中蛋白質成分可能對左旋多巴藥物療效有一定的影響,為了避免影響白天的用藥療效,建議將牛奶安排在晚上睡前飲用。注意進餐和服藥間隔。通常服用左旋多巴空腹服用,以便藥物能更好的吸收。限量吃肉類,儘量不吃肥肉、葷油和動物內臟。

迄今為止,現有的醫療技術暫不能根治帕金森病,因而對患者的治療,需減輕病痛、延緩疾病發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給帕金森患者一個幸福的未來!

10月5日,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王興臣教授將坐診海慈醫療集團「全國知名中醫專家門診杏林苑」,為您解除疾病痛楚。

杏林苑坐診專家簡介

王興臣,主任醫師,中醫學博士,教授,碩、博士生導師。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國家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常委等職務。

擅長:診治神經系統常見病及疑難病,如中風、頭痛頭暈、失眠、焦慮、抑鬱、痴呆、帕金森氏病、小兒抽動症、癲癇、肌無力肌萎縮以及末梢神經炎、頸腰椎病等疾病;擅長中醫內科疑難雜症,如腹痛腹瀉、咳喘以及體質調理。臨床處方以經方、小方見長。

溫馨提示

坐診時間:10月5日全天

現場預約:醫院自助挂號機預約:插入診療卡——「預約挂號」—選擇「10月5日」——「全國知名專家門診杏林苑」—點擊「專家姓名」—成功挂號

網絡預約:點擊海慈微信左下方「預約挂號」菜單或下載「慧醫」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