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菜烹飪的三大誤區,你全知道嗎?

2020-03-12   餐飲先驅


你可能只是一個小廚,剛踏入餐飲業,原材料都識不全,對刀工也很陌生;也許你已經炒了幾年菜,卻依舊對什麼是炒、什麼是熘含含不清。

哪怕已經成長為一名大師傅,擁有紮實的基本功,也積累了不少烹飪技巧,卻不明白這些技巧的原理和淵源。沒關係,因為這些正是成長為大師的必經階段,而成長階段,除了要積累烹飪技巧,更要懂得如何避免陷入烹飪誤區。下面,是一位從業多年的湘菜大廚為大家講解一下,湘菜烹飪的三大誤區。

三大湘菜烹飪誤區

湘菜重視原料互相搭配,滋味互相滲透,調味尤重酸辣。因地理位置的關係,湖南氣候溫和濕潤,故人們多喜食辣椒,用以提神去濕。用酸泡菜作調料,佐以辣椒烹制出來的菜肴,開胃爽口,而且菜肴都很接地氣,深受大眾食客的喜愛,因而成為獨具特色的地方飲食習俗。

不過,也許因為菜肴平民化,有許多廚師會忽略湘菜烹飪里的細節,比如下面這三個誤區:

誤區一、不熗小料 就下主料

現在有些年輕廚師不知道掌握「滾油爆炒」的要領,往往炒鍋還沒有㸆干水汽,就下入小料。更有甚者,把小料和主料一起放入鍋中煸炒,或者根本就不放小料,直接下主料爆炒,這樣就很難有鍋氣產生,達不到「滾油爆炒」的要求。

要知道,湘菜烹飪中也講究鍋氣,鍋不幹炒出來的菜就不夠香,同時放小料和主料就更是錯誤之極。

誤區二、中途離灶

行業內還有個不好的習慣:當菜炒到一半時,把鍋拉離火再調味。卻不知熱鍋一旦離開了旺火,其「火候」就「死」了。

現在很多食客不願意去賓館吃飯,原因就是大飯店或賓館裡的菜品形色有餘而味道不足,廚師們在烹調火候菜肴時,往往特別注重菜肴的色澤,反而忽視了鍋氣和口味。

而小飯店的師傅炒菜卻往往火候得當,「鍋氣」飄香。如小炒豬肝、炒辣仔雞等,講究「一鍋成菜」,不會炒到關鍵時刻忽然把炒勺從旺火上拉下來,而是將炒勺一直放在旺火上,乾濕調料一起上,火候過硬,味道就「沖」!

其實,魯菜老師傅們有個妙招來應對賣相和口味無法兼得的情況,他們在烹制火候菜時,一般要提前兌好一個汁,待小料煸炒出香後,迅速倒入主配料爆炒,同時倒入提前兌好的芡汁,滾油爆炒,迅速出勺,這樣做出來的菜,清香脆嫩,滋香味美。

如爆炒腰花、油爆肚頭、油爆雙脆、醋烹蝦段等,都是提前兌好芡汁,瞬間成菜,才使得這些菜品既香味撲鼻、誘人食慾,又賣相完整、色澤清亮。

而這些技巧,用於湘菜當中,也可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誤區三、烹入涼水 撲滅鍋氣

另一個影響鍋氣和火候的技術關鍵,就是「烹鍋」。

酒店的炒灶火力較旺,廚師熱油爆香小料後,在烹入料酒或醬油的同時,往往喜歡烹入一勺湯水來降溫,以避免糊鍋。有的在沒有湯的情況下,甚至隨手就從儲水罐里舀一勺涼水澆入熱鍋。如此一來,「滾油爆炒」烹出的鍋氣活生生給撲滅了,火候也給嗆「死」了。

其實,鍋底略有焦糊,反而會使菜品產生焦香味,只要快速顛翻、使原料不會「扒」住鍋底,就無大礙。正確的方法,往往不是神秘的,而是質樸的,往往不擠身於樓台館榭,而是藏於民間草根。

比如,家庭炒菜就沒有清湯,更不會加生水,多是加液體調味品烹鍋,醬油、醋就是他們的「清湯」。因此,家庭炒出來的菜品,往往吃口厚道,味入肌理,香透入骨。如蒜苔炒肉、韭菜炒雞蛋、辣炒土豆絲等等,道道香氣濃郁,口味醇厚,佐酒下飯,百吃不厭。

【湘菜小炒秘訣】

先㸆干,再滑透。

添涼油,爆料頭。

旺火熱鍋下主料,

烹入兌汁味道稠。

中途離火是大忌,

半路加水一旦休。

眼明手快鍋氣旺,

大廚站灶最風流。

每天五分錢學會19道菜就在「餐飲先驅者」圈子: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點擊上面「進入圈子」即可和全國1265位餐飲同仁交流學習,關注「餐飲先驅」才能每天收到精彩內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