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國,於普通人而言,人臣便是可獲得的最尊貴的身份,尤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之位。然而為人臣子者,兩千年當下來,卻從好好的"臣"變成了自稱"奴才"跪地行事。這是男兒膝下黃金不復?還是朝堂已不再是那個朝堂?
清代朝臣自稱"奴才"的表現
在近年以清代為背景的古裝劇中,我們常見下級官僚或僕從向上級或主人自稱奴才。甚至一些左右朝政的權臣,在面對帝王時依舊以"奴才"自稱。但實際上,"奴才"並未貫穿清代歷史。
現可考的君臣語境下臣子向皇帝自稱"奴才",最早發生於康熙年間。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二十九日,內庫郎中尚吉圖在呈送給康熙的奏摺中就自稱奴才。不過在康熙為帝的前幾十年,朝臣們其實是把"奴才"和"臣"自稱混用,並無定式。直到康熙末年,"奴才"之稱才在總兵以上的武官和八旗出身的文官群體中成為定式。而官銜較低的漢族朝臣大多仍舊以"臣"自稱。
然而這種自稱"奴才"的風氣在康熙朝剛形成,在雍正朝就遭受了一番挫折。在漢語中,"臣"、"仆"二字可連用,語義並無太大差別。可在滿語中,"臣"和"奴才"有著天壤之別——"貝勒為王,昂幫為臣,哈番為官",而"奴才"身份極其低賤。
所以覺得重臣自稱"奴才"不妥的雍正帝,在即位之初就頒布了禁止大臣自稱"奴才"的命令。在收到人生中的第二份奏摺時,他甚至親筆將大臣寫的"奴才"改成"臣"。
但雍正"嫌棄"的"奴才"之稱,在繼位的乾隆眼中卻是一個馭下的好工具。起初,乾隆還是單獨對一些臣子強調,在呈送關乎綠營和私事的奏章中應該自稱"奴才"。到了乾隆二十三年(1758),他乾脆以上諭的形式要求滿族出身的大臣在公事奏章中自稱"臣",而在請安、謝恩和一般奏章中自稱"奴才"。至於漢族大臣,乾隆倒是一直反感他們自稱"奴才"。
而在乾隆之後,自稱"奴才"的朝臣越來越多。甚至連宗室子弟和皇子也漸漸以此自稱。至晚清,"奴才"基本取代了"臣"。若不是清廷式微和近代憲政意識傳播,那"奴才"恐怕還能陪同清廷一起覆滅。
滿族舊俗並未對"奴才"之稱產生明顯影響
關於清代朝臣自稱"奴才",《養吉齋叢錄》、《清稗類鈔》等都稱"八旗官員奏對,自稱奴才","滿洲大臣奏事,向有稱臣或奴才者"。於是有人便以為,清代朝臣自稱"奴才"是受到滿族舊俗影響。但這種猜想與事實剛好相反。
在建立起封建國家之前,滿族制度文化的完備程度是全然無法與中原相比的。當時尊卑等級的界限也是相對模糊的。所以下級自稱"奴才",這不僅在《滿文老檔》等史料中無跡可尋,也不符合邏輯。
而在努爾哈赤至順治帝時期,滿清政權的文書制度也並不完善。因為這一時期國家政務以軍事為主,所以朝臣多是直接面見君主,口頭陳述。且這些能見到君主的朝臣多是位高權重者,與君主並無巨大的身份差距,所以自稱"奴才"也並不實際。
至於這一時期的漢人臣子,他們多延續明代的傳統,在文書中以姓名、謹奏起筆,在文中或結尾自稱"臣"。天聰三年(1629,即明崇禎二年)以後,一些貝勒開始在奏摺中自稱"臣",這更說明了清初官員更多受到中原文化影響而自稱"臣",而不是傳承所謂的滿族"舊俗"。
從"臣"到"奴才"的根本原因
其實從"臣"和"奴才"的字面意義去看,我們就不難感覺到二者背後的皇權力度之差。在皇太極稱帝後,滿族統治者的"皇權"意識就開始覺醒,並不斷加強。
原本幾乎和皇太極平起平坐的一眾滿族權貴,開始被迫以"臣"的身份向其奏事。
崇德二年(1637),跪奏和稱"臣"更是成為規範。而康熙和乾隆認可"奴才"之稱,甚至要求越是身份尊貴,越是接近權力中心的大臣越要稱"奴才",就更是在強化皇權。
而雍正和乾隆雖都曾強調"臣"與"奴才"並無差別,"奴才"也不是什麼蔑稱,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奴才"還是成了比"臣"更有利的馭下工具。
乾隆二十八年(1763),蒙古王公就因未在奏摺中自稱"奴才"而被指責意圖謀反。往後嘉慶帝也多次拿"奴才"說事,處罰不嚴守尊卑等級的朝臣。
是故清代的"奴才"之稱,反映的是封建巔峰時期的君臣關係和尊卑制度。沒人天生願意貶低自己,但皇權要求清代官員恪守"奴才"的本分。如此不平等,也難怪清廷式微滅亡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JhHkXMBSTrcFlvZrC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