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基礎,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與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際關係,積極挖掘自身的潛能。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安全感是孩子心靈成長的重要基石,是孩子適應與融入社會,充滿信心地生活與學習的前提條件。所以,現在的父母都很重視孩子的安全感。
之前若蘭媽咪發過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了什麼是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來源於哪裡,以及如何為孩子建立充足的安全感(詳情點擊閱讀:愛孩子從給足「安全感」開始!家長4招幫孩子建立充足的安全感)。這篇文章,若蘭媽咪將和大家一起探討孩子缺少「安全感」有哪些行為表現。
對於孩子的「安全感」,父母們容易陷入兩個誤區:有的家長因為「太重視」了,反而陷入了焦慮當中,孩子稍微有個風吹草動,就開始擔心孩子是不是缺少「安全感」了。與此相反,有的家長又會覺得早些年沒聽說孩子的「安全感」這個概念的時候,大家不也好好的嗎?養娃不能太「矯情」。
那麼,父母能不能從孩子平時的表現來觀察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呢?一般來說,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會有以下4方面的表現,父母及時發現,對孩子越有好處。
超級「黏媽」,看不見媽媽就哭鬧不止
很多寶媽都會抱怨自家孩子「超級粘人」,自己洗澡、上廁所都像在「打游擊戰」,孩子一看不到媽媽就大哭大鬧,而且誰哄都沒用!
兒童的「安全依戀」感建立於一歲半前,從孩子一出生,養育者(這個人基本上都是媽媽)就會儘量滿足他們的需求,這種「有求必應」的狀態一直持續,就會使孩子對養育者形成基本的信任感。所以,在一個家庭里,媽媽是最能夠給孩子安全感的角色,孩子「黏媽」,這是正常的表現。
但是,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他會意識到自己和媽媽是兩個獨立的個體,也會有「自己玩一會兒」或者「和其他人玩一會兒」的需求。這時候,安全感比較充足的孩子,能夠淡然接受和媽媽之間的分離,因為他知道這種分開是暫時的,媽媽還會回來的。
伯林厄姆.弗洛伊德說過:「越黏人的孩子,越在內心深處相信:分離是會反覆上演的。」正是出於對安全感的需要,孩子才會想著時刻黏著媽媽。對於孩子來說,媽媽就是他的安全堡壘,可以為他遮風擋雨,來面對外面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所以,安全感不足的孩子,無法接受和媽媽之間短暫的分離(哪怕只是幾分鐘),一旦看不到媽媽,就害怕自己被「拋棄」了,媽媽「不要」他了。
對過於黏媽媽的孩子,首先媽媽應保持一顆平和的心,當孩子黏著你時,不要把孩子推開,也不要趕緊躲得遠遠的,因為這樣會給孩子帶來不安全感。
其次,媽媽要時常告訴孩子:「媽媽是愛你的,媽媽不會拋棄你。」千萬別拿「媽媽不要你了」或者「真想把你塞回肚子裡去」這些話來逗孩子或嚇唬孩子,這些話只會讓孩子的安全感更加流失。
如果發現,寶寶突然變得黏人起來,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他不懂事,而是一些生活上的變化,讓他與媽媽親密的時間變少了,寶寶還小,理解不了這種變化,就會爭取一切時間纏著你,想知道你是不是還愛他。
對待突然變得很黏人的寶寶,家長要多理解寶寶的這種心理,平時要多給予他關注和支持。媽媽們要好好利用跟寶寶在一起的時間,如晚上下班回來後,給寶寶講故事書、一起玩遊戲等等,保持一顆童心,跟他打成一片,還可以跟他一起聊聊白天他在家時做的一些事情,讓他知道你很關心他、很愛他。
把媽媽當陌生人,對媽媽完全「沒感覺」
太過「黏人」的孩子會讓媽媽「頭疼」,而對於冷漠、完全不粘人的孩子,家長也要警惕,不能認為這樣的孩子乖,讓大人沒負擔,就認為是好的。
關於安全感,我們有個最大的誤解:黏人意味著缺乏安全感,那些看起來很獨立的孩子才是有安全感的人。但事實可能剛好相反, 缺乏情感互動的獨立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現,那些總黏媽媽的孩子反而可能安全感爆棚。
0~3歲,尤其是1歲半至3歲之間,是培養孩子的依戀關係的敏感期。如果一個孩子在3歲前,沒有與媽媽形成健康的親密關係,則不能很好地建立起自身的安全感,從而出現完全不能分離或過於分離兩種病態的依戀關係。
孩子與母親的親近是與生俱來的,這也是親子間偉大感情的體現。但是,有的媽媽因為各種原因(不知道怎麼帶孩子,嫌帶孩子累),很少和孩子親近,無視孩子對母愛的渴望。久而久之,孩子在心裡就會認為「媽媽根本不愛我」。於是,他會迴避自己對媽媽的情感,表現出漠然的狀態。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會對別人充滿不信任,很難建立親密關係,也不相信別人會愛自己。
面對這樣的孩子,媽媽一定要重視起來,給予更多的肢體愛撫,讓孩子感受到媽媽對他的愛,並做到與孩子多交流,讓他能在媽媽面前說出自己的心聲。
異常「乖巧」,小小年紀就懂得看人臉色行事
很多寶媽最不願意聽到老人說「你不在家的時候,孩子可乖了,可好帶了」。因為這話很容易讓人覺得,老人這是故意貶低寶媽,說寶媽「不會帶孩子」,說「帶孩子很辛苦」都是虛張聲勢。其實,很多時候,老人不過是說了一句大實話。
有小孩的家庭,大概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小孩見到娘,無事哭三場。很多孩子都會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人面前表現的特別乖巧懂事,只要媽媽一現身,一準撒潑哭鬧。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在爺爺奶奶面前,孩子難免生疏(安全感不足),不敢哭鬧,怕自己「不乖」會惹惱了爺爺奶奶,只有在媽媽面前,他才能表現出真正的自己(媽媽才是最愛自己的人,她會無條件接受自己的任何行為)。
很多中國的孩子,都是在打壓教育下成長起來的。父母過於嚴苛,孩子做錯一點小事都很容易招致語言上的訓斥或者神情、目光中流露出的責怪與憤怒。於是,這些孩子打小就開始了看父母眼色、小心翼翼的生活:平時不敢瞎胡鬧,儘量不給家長惹麻煩,盡力不提要求,總是為家長著想。如果看到父母不高興,就會立刻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什麼事了?」,於是表現的特別乖、特別懂事,想辦法讓逗父母開心。
他們害怕如果不去迎合父母的需求和期待,就不被愛,甚至被拋棄,所有的乖巧、懂事的背後是深深的恐懼,心理缺乏安全感。
見人就害羞,不敢與人交往,總是獨來獨往
我們可以看到身邊的小朋友,有的很開朗,落落大方的,而有的卻碰到人的時候就躲在媽媽身後,不敢看人,跟人打招呼、做自我介紹時緊張到結巴,甚至不敢說話,也不敢和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總是一個人躲在角落裡。
兩歲以下的孩子「認生」是很正常的,這一階段的孩子本就該很黏人。三歲左右的孩子應該已經具備和同齡人交流、參與集體生活的能力了。但如果孩子都三、四歲了,還是很黏著家長,不敢接觸其他人,那就要提高警惕了,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因為缺乏安全感,所以容易感到害怕、緊張,不敢與人接觸,變得很不自信,害怕被拒絕。
作為家長,要注意給孩子提供充足的安全感,嘗試著讓孩子走出去、接觸陌生人,讓孩子敢於與他人交流,這樣才能夠使得孩子更獨立,情商更高,擁抱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