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房價低至100元/平,房子不如白菜珍貴

2019-07-23   鳳凰網房產上海

曾經春風不度玉門關,如今買房不到玉門關。

在這裡,1萬一套的房子不是夢,幾千塊錢買70平米的房子,也不是不可能。房子的珍貴程度還不如白菜。這一切究竟是怎樣發生的?

網紅沒落城市——甘肅省玉門市舊城。曾經是中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城市,因油而興,也因油而廢。在人口急劇外流的同時,當地的房子,已經失去使用功能,成了真正的鋼筋水泥。

無人居住的老房子,夾在南邊的雪山,和北邊的煉油基地之間,成了難以處理的遺產。

01

一平米100塊錢,房子不如白菜珍貴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全國房價一路高歌猛進,而位於西部的玉門則冷冷清清,房價非但沒漲,甚至還不斷下跌,以至於當地老百姓調侃道「玉門是中國房價最低的城市」。

現在,這裡的房價之低,突破人們的想像。70平米的房子,1萬一套,甚至還有講價餘地。

這不是個別案例。在一些房屋買賣軟體上搜索到,差不多面積的房子,不少都在一兩萬元。按照70平米的面積計算,房價最低不過每平方米100元,最高也只有每平方米五六百元。

當地老城區的房子,正面臨著尷尬的處境。無論出租還是出售,價格怎麼確定,並沒有統一可參照的標準。有人說賣房子不看面積,論套出售。此前媒體曾報道,當地一套90平米的房屋報價是6.5萬元,當記者詢問時,業主稱,「可以降一些,4萬5也行,要是付全款,3萬就可拿走,給1萬元也不是不可以,老房子了,周邊也沒人住了,房價怎麼定,完全看心情。

這種情況由來已久。

2005年左右開始,玉門的房子就已經與中國的房地產黃金時期脫節。

當地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憶,當時稍微好一點的位置,90多平米,一整套的房子,也就是八千到一萬之間的價格」。折算下來,當時玉門的房價僅為100-500元/平方米。」

彼時作為一線城市的上海,2005年1月23日,上海新建商品房交易備案信息顯示,當日成交套數614,均價9298元/平方米;截至當日,內環線已售均價13778.16元/平方米。

到了2019年,上海的房價早已今非昔比。據上海中原地產數據顯示,7月第一周,上海樓市均價為54935元/平方米,環比上漲5.1%。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玉門的房價十多年未曾變化,甚至連年下跌。

即便房子已成了白菜價,這裡的房子依舊難以賣出。原因在於老城區的房子早已連商品屬性都沒有,更別說投資作用。

02

油田搬遷,人口外流,空房越來越多

現在的玉門舊城,的確有些「鬱悶」,因為它幾乎已是一座廢城。

2003年,玉門市政府搬遷到海拔更低的平原地帶——玉門鎮,市政府與玉門油田的搬離,導致玉門老城區的人口迅速流失。人去樓空後,老城區迅速坍縮為一座衰敗之城,成為一個單純的工作場所。

如今,它的老城區內,人口只有2萬餘人,居民區內,已沒有往日的繁榮熱鬧。

在玉門舊城內的南坪,成排的樓房依舊矗立,不同的是,玻璃碎裂,無人居住。街上也無行人,只有雜草叢生。

2003年,玉門市政府搬遷到海拔更低的平原地帶——玉門鎮,此時,玉門油田的產業重心也有了轉移。其於1998年勘探發現的青西油田開始了大規模的開發,酒東油田也有了新的勘探突破。

玉門新市區交通更加方便。緊鄰蘭新鐵路,已經通了高鐵,高速公路和國道也暢通。與之相比,老市區必須走出20多公里,才能到達312國道。

新的油田,環境更好交通更方便的新城區,吸引著曾經的玉門市民離開這裡。並且,搬走的人,「酒泉的新房子由企業補貼一半,剩下自己掏一半」。

而老的城區,則在人口流失的過程中,逐漸廢棄。

在中石油的支持下,2005年,玉門油田的總部和生活區正式遷址酒泉市肅州區。此後,玉門常住人口從高峰期的13.5萬人下降到1.5萬人。

但歷史上的玉門,有過屬於自己的榮耀年代,那時,玉門是中國的石油中心。

中國第一口石油井所在地,中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城市,這些稱號是玉門過去的光榮。

解放前十年,玉門油田累計生產原油52萬噸,占當時全國石油產量的95%以上。1957年,新中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在玉門建成。三年後,王進喜從玉門油田北上松遼平原,成為全國聞名的鐵人。

隨著石油工業的興起,這裡逐漸演變成一座朝氣蓬勃的城市。但現在,這裡早已不是中國石油產業的中心。

這樣的景象,在黑龍江的煤炭產地鶴崗也曾出現。幾百元的白菜價房子,0月租的出租房,與玉門如出一轍。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收縮型城市」。

03

資源枯竭的「廢城」

玉門毫無疑問是一座「石油之城」,且很長一段時間內單一依賴石油。

玉門市公布的財政數據顯示,石油及煉化產業貢獻了玉門市國民經濟增長的70%以上,該市財政收入中也有60%以上來自石油及相關產業。

「一油獨大」的產業機構無疑是畸形的,但它卻已經深深植入玉門市經濟發展的基因中。整座玉門市,幾乎所有的運轉都是圍繞著油田來進行。

更嚴重的是,這種畸形發展,給玉門埋下巨大隱患。石油資源一旦枯竭,將會使玉門市的經濟發展面臨困難。

玉門石油管理局在一份公開資料中提到,玉門油田經過近70年的開採和發展,到21世紀初的原油產量艱難地維持在每年40萬噸。老油田已進入枯竭性開採階段,剩餘可采儲量僅400多萬噸,且剩餘可動用儲量品位低,可采難度日益加大,產量逐年下降,經濟效益逐年下滑。也就是說,玉門油田已經接近於資源枯竭。

石油資源的枯竭,使得玉門逐漸失去賴以生存的基礎,陷入「資源的詛咒」。

「資源的詛咒」,指的是當一個地區的自然資源特別豐富的時候,地方經濟便會對資源產生嚴重依賴,進而阻礙創新能力。當東部南部城市都在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等服務產業時,曾經能源資源豐富的城市,依舊在吃能源的老本,錯過了產業轉型的良機。

2009年,當時國務院公布了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甘肅的玉門位列其中。甘肅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提交的《關於申請將玉門市列入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請示》中說明:「玉門油田成為目前全國開發最早、海拔最高、開採難度最大、企業規模最小、發展苦難最多的企業,也形成了玉門地方發展中的巨大困難和問題。」

2011年,黑龍江鶴崗成為第三批資源枯竭型城市之一。

正是因為石油或煤炭資源漸趨枯竭,在新世紀初,鶴崗和玉門都成為因資源枯竭而廢的典型。

在城市化進程迅速的當下,越來越多的大城市放開了落戶限制,久而久之,戶口本上的籍貫,成了回不去的故鄉。而目前全國共69個資源枯竭型城市,還有118個資源型城市。它們面臨的前景,或許也不容樂觀。

在一些老房子的牆壁上,有人寫下「玉門,你去哪兒了」的字樣。

這樣的問題,或許還會在其他的城市出現。

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賈敏 楊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