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最新數據:
近年來,我國大腸癌的發病率「突飛猛進」,占全球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3位,死亡率居惡性腫瘤死因的第2位,一線城市大腸癌每年以4%遞增,且呈年輕化趨勢,青年白領發病率上升尤其明顯。
此外,大腸癌包括直腸癌和結腸癌,由於早期無典型症狀,等到出現明確症狀去醫院就診時,其中70%的患者到了中、晚期,已出現轉移性病灶,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講到這裡,可能有些人開始慌了,難道大腸癌就不可治不可防了?當然沒這麼絕對,大腸癌是可防可治的,可治的關鍵在於早期發現,可防的關鍵在於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腸鏡:篩查和預防大腸癌最有效的手段
相對來說,美國的大腸癌發病率反而呈下降趨勢,為什麼呢?得益於各種篩查手段的推廣。
那麼,有哪些篩查手段呢?主要包括肛門指檢、大便潛血實驗、腸鏡。
首先,結直腸癌專科體檢,非常強調的是肛門指檢,因為直腸癌大部分都屬於比較低位,距離肛門很近,通過肛門指檢就摸到了。
臨床上誤診的往往都是沒有做肛門指檢的,很多年輕人在體檢時,因為覺得尷尬,不願意接受肛門指檢,但很可能你與直腸癌之間就在這「一指之隔」。
其次,大便潛血實驗,這可以提示消化腸道裡面有出血,如查出出血就有病症,可作進一步檢查,通過腸鏡發現腸道的疾病。
毫無疑問,腸鏡依然是最有效的大腸癌篩查和預防手段,不僅可以直接檢查腸道,及早發現癌前病變和比較小的早期癌症,同時還可以及時去除可疑病變。
腸鏡簡單易行,卻被不少人誤解。很多人認為腸鏡很痛苦,就十分抗拒篩查,這樣做很不可取啊,如果大腸癌患者提前3個月做一次腸鏡檢查,很可能及時發現並切除腸息肉,說不定治療效果就非常理想。
所以,大腸癌的早期篩查必須高度重視,尤其以下適齡人群和高危人群,建議5年做一次腸鏡檢查,每年做一次大便潛血檢查和肛門指檢:
- 40歲以上普通人群;
- 慢性腹瀉持續3個月以上,或每年慢性便秘2個月以上者;
-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有腸腺瘤性息肉者,或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群。
在此,養生君要特別提醒大家:一旦發現有腸道息肉,要引起重視,約有80%的大腸癌都是由息肉演變而來,從息肉到癌變需要3-5年,在癌變之前進行治療,可以有效預防。
另外,大腸癌的早期症狀雖然不明顯也不典型,但也能抓住一些蛛絲馬跡,這就需要多留意身體狀況。
如果平時出現血便、粘液便、大便次數增多、肛門下墜、便不盡感、肛門痛等腸道症狀,就別不管不顧了,趕緊到醫院進行肛門指檢和大便潛血檢查。
如果症狀持續時間長,可能就需要進一步腸鏡檢查。
養成良好生活方式,也可預防大腸癌
講到這裡,可能很多人心裡都憋了一個問題:大腸癌發病率增高,越來越年輕化,就找不到到一些「幕後推手」嗎?
當然有,大腸癌的背後,是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
大腸癌的生活預防包括控制體重,戒煙,調整飲食結構,堅持規律運動,保持良好心情等等。
其中,健康飲食尤為重要,多項研究發現,飲食結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患大腸癌的風險。
現在的年輕人,飲食上普遍存在「三高一低」的問題,即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和低纖維素。
那麼,高脂食物攝入量不斷增加,蔬菜水果攝入量較少,缺乏有助於消化和分解脂肪的膳食纖維,會對腸道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首先減緩腸道蠕動,引起排便紊亂,使毒素在腸道內的滯留時間延長,對腸道造成更重的負擔,也增加了致癌物與腸道接觸的機會,增加罹患大腸癌風險,尤其久坐不動、缺乏運動的年輕白領。
健康飲食是怎樣呢?調整飲食結構,少吃紅肉和加工過的肉製品,如燻肉、火腿、香腸等,減少肉食,多攝入高纖維食物,多吃新鮮果蔬,促進排便,減少廢物和毒素對腸壁細胞的傷害,可降低大腸癌風險。
最後,需做到生活作息規律,不熬夜,勞逸集合;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不強忍大便,不久蹲廁所,不便時分心。
養生優品,點「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