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孩子作天作地逃不出這7個原因,看完我釋然了

2019-10-08     毛媽Carol講繪本故事

孩子有個天生的技能,特別知道怎麼惹別人生氣。

你叫他往東,他往西。叫他不要往水坑裡跳,轉眼他就跳下去了。

《請回答1988》中德善爸爸的演員成東鎰他女兒在參觀美國電腦博物館後,被終身禁止進入。

只因為她在火災緊急按鈕上看到了個push。

你問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啊,他們的回答千奇百怪,總有他們的原因,有他們的想法。

面對天天在家裡上躥下跳的小孩,每個父母都發自內心地發問:

得到的回應就是:

美國心理學家Amy Morin表示,孩子作妖逃不出這7個原因:

「看我!看我!」

吸引注意力

如果你進屋子看到一個安靜看書的娃,和一個亂蹦亂跳的娃,你第一反應肯定是:

下來!你在幹嘛!

安靜看書的娃完全就被無視了,也就是說表現良好的孩子被你忽視了。

想要獲得你的關注,只能靠做出讓你生氣的行為。

導致後來,一去干點什麼事孩子就要弄出一點么蛾子出來。

非得要坐在那看著他才行,一下子不看著就跑去打弟弟妹妹、將剛收拾好的東西扔到到處都是。

做 法:所以,父母要學會忽視這種行為。

假裝沒看見,假裝聽不到,選擇性地忽視他們,讓他們知道「你這樣做是不會成功的。」

通過忽略不好的行為,加強對好的行為的回應。

不要把他們好的行為當做理所當然,適時地進行誇獎「能在這安靜坐著看書等媽媽,也太棒了吧。」

正向的反應,能促使孩子進行好的行為。

有些家長又會問了,那他們需要關注,我們就應該關注他們啊。

如果這樣想,就陷入了第二個圈套了。

「我要這個,我要這個」

利用破壞性行為達到目的

有時候孩子的行為真的讓人哭笑不得。

自己往地上一躺,兩隻小腳開始蹬,嘴裡還吼著,哭著,鬧著。

理由嘛,有個媽媽分享說,因為自己不給孩子把披薩泡到啤酒裡面吃。



(來源:微博本冰)

當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真的是讓人無比的心力憔悴。

如果滿足孩子的願望,他們當然立刻就不叫不哭了。

但這會讓他們學會利用自己的行為操縱他人,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也不是長期的解決方法。

所以,他們鬧、他們演,你要比他們更會演。

做 法:裝自己聽不見,裝作自己沒有被這樣的行為困擾到。

Amy在觀察了孩子330次發脾氣的表現中發現,孩子發脾氣每次都不會超過3分鐘。

如果實在不行,就把孩子抱起帶走,等他們冷靜下來了,再回去繼續購物、吃飯。

告訴他們,這種行為是不可行的,這種行為不會讓他們得到想要的結果。

讓他們冷靜下來,告訴他們只有好好地說,爸爸媽媽才能好好地聽。

「那我這樣做可以嗎?」

測試底線

當你發現給孩子設立規矩之後,他們特別多小動作,總是在底線邊緣試探。

立了規矩之後,反而開始瘋狂作妖,很多人覺得是沒打夠、欠揍。

這是因為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他們擅長各種測試、各種分析。

我這樣做,看看爸爸媽媽會是什麼反應,我這樣鑽空子,算不算是破壞規矩呢?

做 法:爸爸媽媽們面對這樣的情況,要儘可能地完善規則。

比如,要按時上床睡覺。

按時是幾點,晚了幾分鐘可以嗎,因為刷牙晚了上床是不是就可以不刷牙了?上床睡不著待在床上玩手機算嗎?要是上床前作業沒做完是不是也按時?

把你能想到的,孩子已經做出來的情況考慮進去,完善你的規則。

對於他們做出的行為給出相應的後果,讓他們知道,我們是認真的。

「不要老管著我!」

想要獨立

最快判斷孩子是不是想要獨立的方式,就是當你想:孩子的叛逆期/青春期來了,的時候。

每到這個時候,父母都會覺得他們就是故意對著干!

還會強硬地表現,你越逼我我越不會妥協!

這種情況的出現並不一定災後年齡或者叛逆期,只是他們想要獨立了。

孩子會覺得自己不需要大人去為我想,我自己能想出來,能為我自己的生活做主。

台灣著名教育家李崇建老師在TED上也提到,大人給出的自由往往是大人的自由。

大人問孩子想要吃什麼,想吃什麼都可以。

孩子一說,炸雞漢堡。大人就說,不要吃垃圾食品。

孩子說,布丁蛋糕。大人,這不能當正餐吃啊。

所以,真的是吃什麼都可以嗎?

做 法:給孩子適齡、適時的自由選擇權,當他們覺得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時,他們也沒有那麼強烈的反抗。

「別人都這樣,我也要這樣」

模仿別人

假如你發現孩子在一段時間內,突然轉變了行事風格。

不要怕,不是因為出了什麼問題。

很大機率是出現了新的動畫形象,或者身邊同學開始玩什麼新遊戲了。

面對孩子因為模仿別人出現的行為,一刀斷是不行的,否認行為的存在也是不行的。

因為,孩子會覺得是你太老,跟不上潮流,不懂。

做 法:平時在和跟孩子一起看電視的時候,可以多加引導。

什麼是好的行為,什麼是不被允許的行為,什麼特殊情況下可以進行的行為。

引導孩子提到他們的辨別能力,才不會因為別人的兩三句話就被帶跑。

給他們找一個別的榜樣,不要找「別人家的孩子」。

要找他們真正喜歡的角色,讓他們知道並不是只有一種展示自我的方式。

「我不走!我要吃東西!」

生理需求驅使

當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他們無論幹嘛了反應只有一個——哭。

這種反應其實即便在他們長大後,也不一定會改變。

當他們感到餓了、睏了、累了,得不到舒緩的時候也會通過哭鬧的方式解決。

好像我們出去外面逛街,逛到一半常常會發生孩子想要去吃東西,哭著喊著不肯走。

孩子不會因為自己會開口說話了,就會表達了,這些都是需要被教的。

問孩子是不是累了,我們要不要找個位置坐坐。

因為孩子生理需求勃然大怒,會讓孩子越來越不敢表達自我。

做 法:如果在趕時間沒辦法休息,可以給孩子展示自己「軟弱」的一面。

孩子鬧著要抱抱,「爸爸媽媽也跟你一樣好累哦,我的電量只剩百分之五了,我們一起撐住,看著手錶我們再走十分鐘就可以休息了,好不好?」

繼續對吼,只會讓情況惡化。

大人們適當地吐露自己的想法,會讓孩子明白不只是他一個人這麼難受,也能給他們一個表達的模板。

「我不知道該怎麼做!」

沒有應對的方法

在現實生活中,孩子遇到問題當然不會這樣告訴你的,他們只會鬧:

繼續鬧:

接著鬧:

一個缺乏社交技巧的孩子,會把打人,當做社交的方式。

一個不會處理問題的孩子,會因為玩具塞不回箱子裡而哭鬧。

一個用錯方法的孩子,會因為鞋子穿不進去而鬧彆扭。

跟孩子惱火是沒有用的,孩子不會的東西我們就教他們。

做 法:抓住不住力度的,我們就手把手教他們怎麼樣才算是叫別人。

遇到不會處理的事情不用著急,可以找爸爸媽媽。

他們吵鬧,我們去懲罰他們,只會讓他們憤怒。

讓他們覺得委屈,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

只有教他們出現問題時應對的方法,久而久之,他們才不會遇到一點事情就開始吵鬧。

學會自己處理,比什麼都管用。

最 後

說了那麼多,每次孩子鬧起來,我還是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lvbsW0BMH2_cNUgvKL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