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吃!雲南這25道少數民族特色美食,吃了就會上癮!

2019-04-20     昆明街頭巷尾

雲南有25個少數民族,每一個少數民族都有獨特的風俗,也都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飲食習俗,今天小編就來盤點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食,吃過15道以上就算你厲害。

傣族

傣味鬼雞

傣味鬼雞是雲南西雙版納傣族用來祭祀的美食,雖然菜名聽起來十分的恐怖,但是味道確實相當的美味,味道好極了!

鮮嫩的雞肉,搭配上紅紅的辣椒,以及其他的佐料,簡直是太美味了,濃郁香辣的地方風味更是讓夏日昏睡的味蕾馬上醒神。

布朗族

竹筒茶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個嗜好,並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間還常把酸茶做饋贈親友的禮品。

布依族

五色花米飯

五色花米飯,即紅、黑、黃、白、紫色花米飯,簡稱花米飯。花米飯是一種純天然的綠色食品,色彩鮮艷,香味濃郁,美味可口,是布依族的特產。

據說在布依族中流傳已有近900年的歷史。傳統的原始布依花米飯製作均是手工製作,過程複雜,步驟多。

阿昌族

谷花魚

酸辣谷花魚(栽秧時將魚苗放入田內,谷熟後取魚,稱谷花魚。

稻田養魚是阿昌族日常吃魚的主要來源,食用時將鮮魚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

德昂族

橄欖樹皮撒撇

橄欖撒撇是德昂族獨有的傳統名菜,會製作的人很少,平時很難吃得到,只有在重大節日或特殊日子才會製作。

橄欖撒撇(用滇橄欖樹皮做原料),混合生肉,扣在碟子上,形狀像八寶飯,顏色像盈江干撒撇,味道有點苦澀。

藏族

酥油茶

藏族人民視茶為神之物,從歷代「贊普」至寺廟喇嘛,從土司到普通百姓,因其食物結構中,乳肉類占很大比重,而蔬菜、水果較少,故藏民以茶佐食,餐餐必不可少。流傳著「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說法。

用酥油和濃茶加工而成。先將適量酥油放入特製的桶中,佐以食鹽,再注入熬煮的濃茶汁,用木柄反覆搗拌,使酥油與茶汁溶為一體,呈乳狀即成。

獨龍族

蜂蛹

蜂蛹是獨龍族民間最講究的菜肴之一,有說獨龍族百歲老人較多,與常食蜂蛹有關。蜂蛹既可作為食品,又可作為營養保健品,被譽為「天上人參」。

蜂蛹富含蛋白質、胺基酸、鍺、硒、維生素和鈣,此外還含有數十種酶及一些人體無法自行產生的未知生物活性物質。

彝族

坨坨肉

坨坨肉是一道彝族居住地區傳統的美食,因其每一塊肉的重量均在二三兩上下,成「坨」狀,故名。是迪慶彝族的主要煮肉形式,將豬肉或羊、牛肉砍好,用熱水煮熟,不下任何佐料,包括鹽;肉熟後撈起,再撒蒜水,鹽及花椒等即可食用。吃時需用雙手拿肉。

其味非常鮮美,因煮時不能爛燉,而是看「火候」,「火候」一到即熟,「火候」不到則肉生,「火候」稍過則肉硬,因此,一般人不會做。且要趁熱即食。

傈僳族

漆油燉雞

怒江的漆樹是生長在海拔970-2800的山谷溝壑的漆樹籽粒殼中榨出來的,這種油冷卻後凝固成塊,顏色比黃蠟稍淺,所以商品名又稱為漆蠟。

怒江的漆油無膽固醇成分,具有滋陰補陽、補血的功效。 漆油燉雞是傈僳族、怒族傳統食用的高級滋補食品之一。逢婦女坐月子或男女勞累過度或跌倒內傷時滋補身體,益氣補血,舒筋壯骨的食品,也是一種治傷治病的特效藥物之一。

景頗族

砂鍋燉老鼠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

砂鍋燉竹鼠肉質細膩、鮮美可口,也是改善人們飲食構成的一大補品。

拉祜族

烤肉

拉祜族是雲南獨有的少數民族。「拉祜族」是自稱,「拉」意為虎,「祜」意為在火旁把肉類烤到發香的程度。過去,拉祜族居于山野密林中以狩獵為生,解放後,才逐漸遷出森林,過上農耕生活。

從「拉祜」二字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以烤肉著稱的民族。拉祜族烤肉別具風味,大都獵獲的野獸肉,或直接用火烤,或用芭蕉葉將肉包住埋入火中,燒熟而食。

回族

油香

油香是一種有信仰的食物。每到齋月,回民都會做油香,在很多地方,油香幾乎被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當作了真誠信仰的象徵。

剛出鍋的油香,色紅鬆軟,味美醇香。

滿族

薩其瑪

薩其瑪是滿族傳統風味糕點。「薩其瑪」是滿語,漢語叫金絲糕、蛋條糕。

薩其瑪色澤米黃,口感酥鬆綿軟,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濃郁的特色,廣受民眾特別是小孩的喜歡。

基諾族

螞蟻蛋湯

螞蟻蛋是基諾族喜吃的美味佳肴,富含蛋白質和胺基酸。螞蟻體內蛋白質含量是牛奶的16倍,雞蛋的38倍。它比魚、肉、蛋所產生大卡的熱量高6倍之多,所以營養豐富。

農曆三、四、五月間把螞蟻包砍開,將一粒粒潔白如玉、晶瑩透亮的蟻蛋取出,用篾籮接著,螞蟻蛋如豌豆粒,營養豐富,取適量搗碎,用鍋盛適量清水煮沸,放適量臭菜去腥,再放螞蟻蛋、食鹽和辣椒,食之鮮嫩味美。

怒族

咕嘟飯

「咕嘟」飯的原材料是包穀面或者是蕎面。具體做法是先燒開一鍋水,然後舀去一勺子,把包穀面或是蕎面倒入鍋里,蓋上蓋子煮。中間打開蓋子,看見苞谷面和水已經融合了,就可以把先前留有的一勺到進入,繼續攪拌,越攪越稠密。

因為走這個過程中,鍋中的苞谷面和水一直在發出咕嘟咕嘟的聲音,所以這道「咕嘟飯」就是這樣來的。

蒙古族

烤全羊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秘制烤全羊是一種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風味肉製品,它也是最受歡迎的民族菜肴之一,是華夏遊牧文明千年來的精華之一。

一隻羊烤下來,從碼味到烤熟,要花5個多小時呢。秘制紅油和特調的辣椒粉,均勻的抹在羊的全身,味道隨著火候浸入肉里,香味頓時撲鼻而來。

白族

生皮

作為傳統的白族美食,看似不敢下口都是生的,但是呢配上獨特的蘸水,生肉開始入口軟軟的,豬皮脆生生的。

看似更加重口味的豬肝吃下去是甜甜的,如果還不敢吃,直接喝兩口酒下去就沒什麼害怕的了。

苗族

辣椒骨

辣椒骨是苗家的風味特產,是將所殺的豬、牛或其他野獸的骨頭舂爛,拌上干辣椒粉、生薑、花椒、五香粉、酒、鹽等,置於壇內密封,經半月以後(封存時間越久越好)可食用的獨特美食。

它味香而辣,可增進食慾,驅風禦寒,防治感冒,是苗家常備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佳品。

普米族

豬頭肉

普米族群眾愛吃豬頭肉,善做豬頭肉。他們把豬頭切下,刮洗乾淨,烤黃,再放在鍋里慢慢燉熟,那悅目的顏色和撲鼻的香味,令人垂涎欲滴。

普米族中就有了一個習慣,每當大年三十,家家戶戶都把豬頭肉割成幾塊,一塊敬給長輩,一塊留給出遠門還未回家的親人,一塊送給已經出嫁的女兒。如果過了大年三十,家裡還掛著豬頭肉,就說明家人尚未團圓。

壯族

酸柑子涼拌水鴨

酸柑子涼拌水鴨也是壯族人的特色傳統名菜之一,它的主要材料就是水鴨。

這道菜的風味很是獨特,有著解暑,增進食慾的功效。色澤協調,特別的美觀,肉質很是細嫩,味道鮮香。

水族

魚包韭菜

水族婦女泡製的「魚包韭菜」是端節酒席上必備的佳肴。相傳此菜原用於治病,如今已失去了用來治病的意義,保留了祝願大家身體健康、生活平安的美好心愿。

其做法是將鮮魚從脊部剖開,洗凈後塗抹多種調味料,再用韭菜、栗仁填充魚腹,用米草綁牢或清蒸。

哈尼族

竹筒雞

哈尼族人製作竹筒雞,都必須用新鮮的竹子,清香味更足,然後再將處理好的雞肉放進竹筒里。

加入蘑菇、蔥、姜、料酒等配料去腥提鮮。才能放到炭火上烤制,等到這竹筒的外表被烤焦,一道美味佳肴便能出鍋啦!

佤族

雞肉爛飯

雞肉爛飯佤語叫「饃尼亞布繞」,是迎賓待客的美味佳肴,它即可以當飯又可以當菜,比普通的米飯要軟得多,比稀飯要幹些。

有兩種做法,一種叫手撕雞肉欄飯,另一種叫刀砍雞肉欄飯。製作方法獨特,取鮮嫩烏骨子雞切隨和新穀米一起放入鍋中煮,然後放入茴香葉、青辣椒、辣料、阿佤芫荽、蔥、蒜、香子、薄荷等佐料稍煮即可。其色澤鮮艷,味道糯滑鮮香,獨具特色。

瑤族

荷包紮

據說是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贛州市大餘人"戴衙亨"喜中狀元他讓來家慶賀的親友吃過宴席後每人帶一隻荷包紮回家讓在家中老人和孩子品嘗因此而得名。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瑤族人自稱「勉」、「金門」、「布努」、「拉珈」、「炳多優」等,因經濟生活、居住地區和服飾的不同,又有30多種稱謂。

納西族

麗江火腿粑粑

「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勤勞節儉的納西人,喜歡喝酒、飲濃茶,愛吃酸、辣,甜味的食品。

外酥內脆鬆軟,油而不膩,香味撲鼻,擱置半月其味不變,有咸、甜兩種。

雲南的這些少數民族

你是不很多沒聽過啊

見識過他們的特色美食

是不是很想去了解他們的文化

趕緊約起走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eeDD2wBmyVoG_1ZdN3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