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13時07分,「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當日16時許,載著袁隆平遺體的靈車自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地下通道緩緩駛出,經芙蓉路等路段駛向殯儀館。長沙市民夾道等候,一些群眾自發、深情地大聲喊著「袁爺爺,一路走好」,為老人送別。
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長沙逝世的消息傳到他的家鄉——江西九江德安縣,家鄉人民悲痛萬分。連日來,在德安縣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隆平科普館、隆平廣場和稻田廣場的袁隆平院士雕像前,市民紛紛自發冒雨獻花悼念,他們依次鞠躬、獻花、默哀,滿懷對袁老的尊敬和哀思,佇立雨中久久不願離去。
德安縣廣大幹部群眾在袁隆平院士雕像前默哀。 戴和智 圖
孩子們在袁隆平院士雕像前列隊緬懷敬愛的袁爺爺。王黎明 圖
袁隆平院士雕像前 群眾冒雨弔唁寄哀思
袁隆平是江西九江德安縣人,抗日戰爭爆發前曾在德安故居生活,祖父袁盛鑒就葬在德安城郊萬家山。5月22日下午起,德安縣淅淅瀝瀝地下著雨,如同家鄉人民悲傷的心情。
5月23日,在省級科普教育基地袁隆平老家袁家山、隆平廣場和稻田廣場的袁隆平院士雕像前,冒雨前來弔唁的群眾絡繹不絕,他們當中有幾歲孩童,有八旬老者,一手打著傘,一手捧著花,整齊排隊,依次鞠躬、獻花、默哀,滿懷對袁老的尊敬和哀思,佇立在雨中,久久不願離去。不一會兒,袁隆平院士雕像前便擺滿了鮮花。
九江市民陳先生帶著一家人趕來隆平廣場緬懷袁隆平院士,他哽咽著說,得知袁老逝世的消息後,他帶著家人驅車近兩個小時來此悼念:「我感到非常震驚和悲痛。在我心裡,袁老就像是天上的星辰。能和袁老同為九江人、共同生活在一個時代,我很自豪。」
一大早,德安縣隆平學校的學生夏雨晗就跟著父母來隆平廣場悼念袁隆平院士,她說:「我聽到袁隆平爺爺去世的消息後非常難過,我小時候聽了很多關於袁隆平爺爺的故事,知道他是『雜交水稻之父』,我非常佩服他,以後我要好好學習珍惜糧食,不辜負袁隆平爺爺對我們的期望。」
學生王瑞說:「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袁爺爺,他是我們國家的棟樑。昨天我聽到他離世的消息後,我非常難過,我今天特來為袁爺爺獻上一束花,表達我對他的尊敬之情。」
「得知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我們學校每一位師生都悲慟不已。」德安縣隆平學校教師戴清芬說,該校是以袁隆平院士名字命名的學校,「讀好書,做好人,愛科學,為人民」,袁老對隆平學子的殷殷教誨仿佛就在耳邊,「今後我們將繼續挖掘『隆平精神』,結合校園文化精神,著力把『隆平精神』根植於每一位隆平學子的心中。」
不管走到哪裡 他都說自己是德安人
袁隆平的祖祖輩輩居住在德安縣城東蒲亭鎮附城村與金湖鄉寨下村交界的一個叫青竹坂坡的村落。1931年至1936年期間,袁隆平跟隨母親華靜從北平回到老家德安,就住在袁家山頤園。
兒時離開德安後的數十年光陰,出於戰亂和求學等原因,袁隆平難得回老家德安。雖然次數不多,但據袁老的妹妹回憶,袁老曾多次回家鄉探親,他對家鄉一直保持著難以割捨的感情。不管走到哪裡,他都會向眾人介紹自己是江西人:「我是江西德安縣人」「我會講九江話,也會講德安話」「至今我做夢還經常回到我的故鄉」……平時只要聽說家鄉來人了,不管工作多忙,都一定要擠出時間來接待,拉拉家常,聽聽鄉音。
曾有記者問袁老:「您這麼忙,是否會回家鄉看看?」袁老脫口而出:「江西是我的家鄉,我當然會去。只要有時間,我會經常去。」
德安縣處處可見隆平元素
2004年9月,應德安縣政府邀請,闊別故鄉多年的袁隆平回到德安,全縣人民夾道歡迎,場面熱烈空前。
2015年和2016年,袁隆平又接連兩次來到家鄉,為省級隆平科普教育基地揭牌,為新建的隆平學校頒發獎學金,為超級稻基地測產。
袁隆平在德安設立了隆平教育獎學金,並親筆為德安一中、德安二中、德安三中和隆平學校等多所學校題寫校名。隆平廣場、隆平公園、稻田廣場、隆平大道,德安縣處處體現著隆平元素,走在德安街頭,隨意詢問一個路邊的市民,幾乎都能滔滔不絕地講述袁隆平的生前事跡,言語中滿是自豪。
昨日,記者聯繫上袁隆平的侄子袁定貴,他正在長沙袁隆平家中弔唁。他滿懷哀思地哽咽道,其大伯很關心家鄉的發展,物質上、精神上都十分關心家鄉人民,給村裡建房子、提供水稻種子,並時常勉勵家族後輩,「我們袁家山現在發展得這麼好,離不開大伯的幫助,他讓我們下一代好好讀書報效祖國,我們也常常用『隆平精神』勉勵自己,要愛國、要腳踏實地」。
不負袁老對家鄉的關懷與期望
袁老十分關心家鄉的發展,不僅把德安列為高產雜交水稻種植推廣示範基地,還把Y兩優2號、超優1000等新研製的超級稻品种放在德安試種,每年都要委派專業技術人員到德安實地指導。
程勇軍是德安縣隆平科普教育中心的發起人之一,也是袁隆平舊居的「守護者」。在他的印象中,袁隆平是一位很接地氣、親切、和藹又有幽默感的老師。
「每年我們超級雜交水稻試驗田的種子都是袁老師提供的。經過十多年的嘗試和探索,目前我們超級稻畝產已經接近1000公斤。今年4月播下了種子,畝產有望超1200公斤,可惜袁老師沒能看見豐收。」程勇軍說,「袁老師用嚴謹的態度對待科研,用農民的樸實心態對待生活。他生前常說,好的糧食不是在紙上、理論上長出來的,一定要經常下到田裡去看看。我們一定會謹記他的教誨。」
「袁老的辭世,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重大損失,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深入傳承德安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學習以『奉獻、創新、務實、團隊、超越』為主要內容的『隆平精神』,牢記肩上使命,加快奮起步伐,不負袁老對家鄉的關懷與期望。」德安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鄭小玲說。
編輯∶林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