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鳥白鶴「飛」入世界級大會

2021-10-14     江西晨報

原標題:江西省鳥白鶴「飛」入世界級大會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10月11日在雲南昆明拉開帷幕。會議期間發放的「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彙編材料中,有關於我省鄱陽湖白鶴保護的優秀案例。

鄱陽湖堪稱「生物多樣性的樣板間」,每年來此越冬的品種多樣、數量龐大的候鳥,成為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紮實成效,不斷推進高質量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見證之一。

江西省鳥白鶴

去年全球96%以上白鶴在鄱陽湖越冬

白鶴是江西省鳥,它體態優雅、聲音嘹亮,自古以來被賦予高貴、吉祥的寓意,但它也是極度瀕危物種,是在地球上生存了6000萬年的「活化石」,所到之處,均受到高度關注。

鄱陽白鶴如雲至,日日飽食不思歸。每到冬季,白鶴們不遠萬里,從遙遠的西伯利亞來到美麗的鄱陽湖越冬。這是因為鄱陽湖是國際重要濕地、亞洲最大的越冬候鳥棲息地,良好的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為白鶴提供了適宜的棲息環境和豐富的食物供給。

據統計,2020年,在鄱陽湖監測的越冬候鳥有63種、68萬隻,其中白鶴有4000餘只,全球96%以上的白鶴都在鄱陽湖越冬。

今年白鶴較往年提早兩周飛抵鄱陽湖

10月12日上午,鄱陽湖保護區余干站工作人員與余干縣鄱陽湖濕地生態保護中心工作人員聯合巡護時,在湖中心一片灘涂上驚喜地發現一隻白鶴。

據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余干保護監測站負責人詹媚娟介紹,這隻白鷺身體狀態良好,被拍下時正在覓食。工作人員對周圍進行了監測,沒有發現它的同伴,但監測雁鴨類總數超過1萬隻,標誌著我省正式進入今年候鳥越冬期。

「往年白鶴通常在10月底抵達余干湖區,今年比去年早了14天。」詹媚娟稱,今年白鶴抵達時間較早,可能與冷空氣有關,受冷空氣影響,飛行速度更快。

鄱陽湖白鶴保護案例進入「全球典型案例」名單

今年9月,由國際鶴類基金會(ICF)與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共同合作的「鄱陽湖白鶴保護的探索與實踐」案例,從全球26個國家的258個申報案例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名單。

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對鄱陽湖濕地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影響,國際極危動物(「極危」比「瀕危」等級更高,「極危」之上的等級就是「滅絕」)白鶴面臨著嚴重的食物短缺問題。為實現更有針對性的保護,國際鶴類基金會與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於1999年共同啟動了鄱陽湖鶴類與濕地生態監測項目並持續至今。通過多方共同努力,鄱陽湖白鶴種群數量從20世紀80年代的100餘只增長到20世紀90年代的近3000隻,目前白鶴數量穩定在3600~4000隻。

記者了解到,每到秋天,白鶴便集成大群遷徙。白鶴原有東、中、西三條遷徙路線,如今中、西兩條遷徙路線已幾近喪失。在鄱陽湖越冬的白鶴每年停留長達5個月。

編輯∶林河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94951909_120904252-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