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原油價格暴跌,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熱議的話題。
由於我國是石油進口大國,經濟學家們都說,低油價有利於降低我國的經濟運行成本,總體上來說是利好我國經濟。
我們平民百姓,也享受到了低油價帶來的實惠。以前加滿一箱油,要400元左右,而現在只要300多元就可以加滿,我們的出行成本在下降,這是實打實的。
就在我們都在為低油價歡呼叫好之時,中石油卻傳來壞消息!沒錯!這一次,中石油又出來喊虧了,而且是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01
中石油虧損的消息,似乎每一年我們都能聽到。2018年,中石油財報就宣布虧損6.9億美元。自從中石油上市以來,其市值也虧掉了8萬億,著實讓人咋舌。
2020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暴跌,甚至一度跌穿了20美元/桶。中石油又開始頻頻發聲,受低油價衝擊,中石油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4月21日,中石油內部刊文,要求中石油員工丟掉油價很快回升的幻想,集團生存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要打好奪取疫情防控和生產經營改革發展「雙勝利」。
4月24日,中石油集團內部召開專家座談會。會上,中石油董事長戴厚良表示:公司已走到生存發展的緊要關頭,要採取革命性舉措應對低油價,集中力量攻克關鍵核心技術。
從中石油高管在內部密集發聲來看,受史無前例的低油價衝擊,中石油的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這一次,中石油很有可能到了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
可能不少人會疑惑,低油價不是利好中國嗎?為什麼中石油還會虧損,如此艱難呢?
02
中國有兩家石油巨頭,一家是中國石油,一家是中國石化,號稱「石化雙雄」。
中國石油的主要業務是原油開採,還有一部分是石油煉化;而中國石化,則相反,主要業務是石油煉化。
也就是說,中國石油生產石油,中國石化將石油進行深加工,生產汽油等下游產品。
中國石油在國內開採的成本很高,開採一桶的成本高達30美元一桶;俄羅斯的開採成本約為17美元一桶,沙特則更低,僅為10美元一桶。
現在國際原油價格跌破20美元一桶,相比市場價格,中國石油每開採一桶,就要虧損一桶。這是造成中石油虧損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有人可能會說了,既然自己開採會虧損,那能不能停工不開採,直接進口原油呢?
這當然是不行的!石油開採不像你做鞋子,想停就能停下來,石油開採的停工成本非常高,而且停下來後,要重新開採的成本也非常巨大。
而且一旦停止開採,工人的就業安置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石油是戰略物資,中國不能完全依靠進口,必須有自己的開採能力,不然經濟發展會受制於人。
無論國際油價高低,中石油都要保持每年2億油桶的開採量,這是維護我國石油穩定,國家安全的基石。
所以,即使是開採一桶油虧一桶油,中石油有戰略使命,即使虧錢,也得保持開採。
除了因為開採原油造成虧損,汽油價格下跌,也造成中國石油虧損。
從原油到汽油,大概需要一個多月的煉化周期。而石油的煉化,採用的是庫存原油,並不是實時從海外進口過來的原油。
而庫存原油是之前高價買回來的,即使現在國際油價跌了,買回來的原油只能存著。但是,我們的汽油是和國際原油價格掛鉤的,國際原油價格跌了,汽油價格就跟著跌了。
這對中石油來說,就面臨一個很尷尬的問題,高價的庫存原油煉化出來的汽油,只能按低價來賣。高買低賣,肯定是會造成巨大虧損。
此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也在導致中石油虧損。
那就疫情衝擊,經濟活動受到很大影響,很多產業萎縮,就導致汽油等下游產品需求在減少。
需求減少,中石油的收入肯定也在下降,如果成本沒有減少,虧損也是必然的。
三個不利因素夾擊,中石油就面臨著巨大虧損,每年只能靠國家大量補貼,維持生存。
03
其實,不只是中石油在此次原油暴跌中承受壓力,世界上很多石油公司已經破產了。
4月3日,美國惠延石油石油公司宣布破產保護,成為首家本輪油價價格戰倒下的石油公司。
4月26日,美國海上鑽井承包商戴蒙德海底鑽探也申請保護,成為第二家倒下的石油公司。
在一個月內,兩家石油公司被低油價打爆,直接破產,可以看出此次油價暴跌的打擊力度有多大!
據Rystad Energy的數據,在油價20美元的環境下,533家美國石油勘探和生產公司將在2021年底前申請破產。Rystad估計,如果跌至10美元的價格,將有1100多家公司破產。
所以,此時中石油內部發出預警,做出降本增效的應對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減少虧損,活下去的不二之路。
我認為,降本增效不能只是嘴上說說,更應該落實到實處。事實上,中石油和中石化,曾經都深陷奢侈生活的負面新聞。
中石油和中石化,都曾因為天價裝修的問題,受到網友的廣泛批評。中石化曾經有個吊燈,花了100多萬。中石油的總部大廈,也是富麗堂皇。
2011年,中石油也曾經爆出給高管配備百萬德國豪車的負面新聞,此前,還發生過「天價酒」、「天價吊燈」、「天價名片」的奢侈消費風波。
中石油只有完全把這些口子堵住,真正做到降成本,才能真正服眾。其實,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中石油不是不能虧損,但要虧得讓大家心服口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W_tyXEBfwtFQPkdjGeF.html